1987年,赵启民到南京参加《新四军》历史资料丛书的顾问会议,之后经常关注党史的编辑工作,尤其是对于自己的介绍,更是重中之重,不希望出现以前差多和夸大其词。
有一次看到有关他自己的一段介绍:
1945 年 10 月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第五旅和第四师第九旅先后北上鲁南,组成第二纵队。第二师师长罗炳辉任纵队司令员,第四师副师长韦国清任纵队副司令员,赵启民任纵队政治委员。
同时在信中还叮嘱对方一定要调查清楚,万万不可出错。
编辑立即给他回信:1945年12月的时候陈毅和张云逸给中央的电报,1946年1月,陈毅和黎玉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在谈及山东野战军干部配备的时候,给他的职务都是第二纵队政治委员。
赵启民收到信之后还是不放心,特意让编辑将两封电报的复印件发给他。
过了几天,赵启民就给编辑回信:“战争年代,情况变化快,人事变动也快,文字记录的电报、命令、报告也不尽周全。”
赵将军的意思就是还是不大相信。
编辑又查到了陈毅给中央的电报:“鉴于罗炳辉已经担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赵启民已经率领第5旅南下了,拟逐步培养韦国清为第二纵队的核心。”
这段电报的意思应该就是说,韦国清是赵启民的替补。
1910年赵启民出生在陕西白鹿原上的蓝田县申家坡村。1927年加入了陕军第17路军成为一名学生兵。
正是在这里的几个月,让他接触了共产主义,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1928年1月加入共青团,1928年,他先是组织起义,后是组织农运,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1930年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之后,赵启民再次进入西北军开展工作,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了便利。1932年起义失败之后,他前往了渭北加入了泾阳游击队。
后来游击队长不愿意与红26军转战外线,私自将部队拉走,但是赵启民留在了红26军担任排长。
1933年,红26军遭受重挫,决定南下作战。南下之后,红26军人生地不熟地渐渐陷入了困境。部队也被冲散。
这一切都没有打退赵启民的革命信念,他找到了当地的党组织,营救被俘人员,收容失散人员,帮助他们回到苏区。但是自己返回苏区的道路却并不顺利,先后被抓了两次。
但是赵启民凭借自己的机智和沉稳,历经一年的辛苦,终于回到了红26军。先后担任了副连长、指导员,参加了陕甘边区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
1935年,在攻打靖边县城的战斗中,赵启民被中弹的战友从城墙上撞下了城墙。醒过来后的赵启民,在连长牺牲的情况下,凭借着一股冲劲,坚持指挥战斗。
这次掉下城墙,给他腰留下了一处暗伤,一直到了1949年在上海检查的时候,人们才发现他的一节脊椎骨整个被压扁,比别人的矮了一节。就连医生也连连惊叹:“摔成这样还能骑马打仗,稍有差错就完了。真是奇迹,真命大!”
不久之后,由于“肃反”,时任红15军团78师参谋主任的赵启民也遭到了逮捕,这天,他被拉到了刑场上,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是一阵枪响之后,别人都死了,他却活着,后来才知道自己这是被拉去陪法场的。
不久之后,中央红军抵达陕甘支队,才将他救了下来。
1938年,赵启民结束了抗大的第三期学习,出任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参谋长。此时的第8团是刚刚从游击队改编过来的,是第4支队中装备最差、基础最差的一支队伍。
但是在赵启民等领导的指挥下,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1939年,应成钧的要求,赵启民兼任第10团的政委,与成钧开始了长期的合作。
赵启民先是协助成钧扩大队伍,在短短的3个月内,就将部队发展到了1500多人。
1940年,国民党韩德勤趁第5支队外出支援的时候,出动了上万人,兵分三路朝着第5支队的驻地半塔集汹涌而来。
危急时刻,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指示:“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坚守半塔,待路西主力东援。”
接到命令之后,赵启民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了被重兵包围的团驻地,向守卫部队传达了上级的指示,并且沉着指挥所有能动员的力量参战。
白天,赵启民指挥神枪手们击毙敢于冒头的敌人,晚上则是派遣战斗小组像幽灵一样袭扰敌人,搞得敌人不得安宁。
同时,他还组织人员向敌人喊话:“我们是抗日的新四军!”
“弟兄们,调转枪口,留着子弹打日本鬼子去吧!”
经过血淋淋的教训和新四军的政治攻势,敌人的士气越来越低。赵启民指挥部队坚持了一个礼拜,一直等到了援军的到来。
陈毅对此战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半塔保卫战是固守待援的范例,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才有黄桥。
皖南事变之后,赵启民出任新组建的第5旅政委,协同成钧巩固和发展了淮南抗日根据地。
1944年11月,5旅在占鸡岗消灭了顽固敌人4个营。
陈毅再次称赞:“一次歼灭桂军4个营,在我军战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为赵启民
不过,虽然被表扬了,可是一个现象却引起了赵启民的思考。当时一个连队在战斗中担任阻击任务,任务完成得好,可是缴获却不多,那个连长的心里窝着火。另一个连队则是迂回作战,缴获非常多。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正是赵启民担心的,不过他却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恰巧在这个时候,师政委谭震林提出了部队正处于从打游击向大兵团作战转变的关键阶段。一些话顿时令赵启民豁然开朗,立即组织全旅开展大讨论,提出了“谁担负的任务最艰巨谁最光荣”的口号,锻造出了5旅的特色。
从这一刻开始,赵启民率领5旅转战华中和山东,先后参加了津浦路(徐济段)战役、苏中战役、涟水保卫战、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等战役。
不久之后,以第5旅为基础改编为华野第7纵队,赵启民继续担任政委,而在这一时期,7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赵启民认为攻与守,缺一不可,解放军在战斗中想要一块一块吃掉敌人,就鼻血解决敌人的援兵。没有坚强的阵地阻援,根本打不了歼灭战。而阻援却又是硬仗、苦仗。然而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华野7纵队执行的阻援任务,从不讲条件,出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任务,为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立下了赫赫功劳。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海军正式诞生,8月,赵启民就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副政委。1953年2月,调任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任政委。
刚刚到任时候的中南海军只有简单的5艘炮艇、9艘登陆艇,总吨位还不到1000吨。可以说是地狱开局。
但是赵启民深知等是等不到什么的,只能靠自己解决。他立即着手组织力量在原先的木船上加装三七炮,权当“炮艇”。
之后又将被炸毁停靠在黄埔港的一艘日本“海防7”号老式护卫艇修好,加装了两门100毫米炮,纳入了中南军区海军门下。
肖劲光得知后,笑着说道:“这下好了,你们南海有了旗舰了(‘南宁’号)。”
1955年,赵启民被授予中将军衔,10月中南军区海军更名为海军南海舰队。虽然当时南海舰队已经有了扫雷舰大队、猎潜艇大队、护卫舰大队和鱼雷快艇大队,但是南海的形势并不乐观,越南不停地骚扰和侵占我国南沙和西沙的部分岛礁。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赵启民组织了3次海上巡逻,亲自率领舰队执行了第4次巡逻任务。对此很多人持有反对意见,认为司令员出海危险性太大,出了问题不好交代。
但是赵启民决心已定,一定要到实地考察,好进一步熟悉西沙。
巡逻之后不久的12月,赵启民出任海军副司令,分管海军装备工作。
在他率领下,到了1966年海军先后完成了中型鱼雷潜艇、小型导弹快艇、大型常规动力导弹潜艇和大型导弹快艇的仿制与部分改进,自行完成设计、制造巡逻艇、高速护卫艇、反潜护卫艇、导弹快艇、港湾扫雷艇、小型登陆艇、火炮护卫舰等任务。
1968年,他又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将大量的精力投入了核试验等高端科研的领导工作。
1983年正式离休,将大量的精力进行军史研究、撰写回忆录。
回忆自己的一生,赵启民用一首短诗来概括:
计党龄六十一,论贡献甚微。经波澜志不移,已八十身健在;两鬓白更思前,拼力迈骥争先。
#开国将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