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是带兵的一把好手,在当时的大明几乎无人能敌。当年在北京保卫战中,北城的满桂与尤世禄都是名将,但在清军重骑兵的压制下,不得不败下阵来。可是到了南城,清军主力四万人,望着袁崇焕的九千兵马,根本就没往眼里放。只见袁崇焕军阵整齐,排兵得法,军威如山,面对强敌丝毫没有怯色。两军杀到一起,后金军才知道啃了个硬骨头,几次冲锋都败下阵来,最后狼狈逃窜,没来得及跑的都被赶到护城河里去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遇的良将,又在帝国风雨飘摇的时刻,正是大展身手,大放异彩的大好时刻。哪一个君主不把他当宝,不优而抚之,体而恤之。我估计就是放到蒋介石手下,老蒋也唯恐拢之不及!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名将,却在天启朝与崇祯朝经历了天上地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这又是为什么,难道时代变坏了?
天启帝
天启与崇祯,虽是亲弟兄,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对人对事两种态度!
天启帝火箭式的窜到了皇帝的宝座上,在他那倒霉催的老爹当上皇帝没几天隔屁后,不过这种身份的变化并没有对天启帝产生多少影响,他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每天都在想着怎么快乐地玩要,对权力一点兴趣都没有。如果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我相信朱由校将会非常幸福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一生,也许还会像“泥人张”一样创立品牌,流芳百世呢!因为生活的压力,将使他无暇、也没有条件纵情声色;自己满腔热忱的喜爱,又会为他发挥专长提供天资,良好的手艺不会使他有生计之患。这将会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勤奋,才艺,谦逊,简直是完美了!所以,一个人不应该耽于沉溺,也不应该为他提供条件,这样他才能丰茂生长!
正因为是这样一个皇帝,朝局才会左右震荡,忠奸才会反复较量,互有胜败,互相伤害。而那些有才干的,干事的将领才有出现的可能,才有发挥才能的可能,否则暴君立于大殿,一切正义之士都得倒霉,没有任何生存的机会。袁崇焕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袁崇焕
当时,阉党魏忠贤与客氏和东林党人斗得水深火热、不可开交。正是在这种夹缝中,袁崇焕崛起了。
天启元年,袁崇焕只是福建的一个小县令,谁拿他当盘菜!二年,来京述职,与御史侯恂一番交谈,侯哥甚是认可,得,你也别回了,到兵部任职吧。后来后金人占了广宁,朝廷商议得派个得力的人守山海关。袁崇焕一听这话,不等朝廷派遣,自个跑到关外考察去了!回来放下豪言,给我钱粮人马,我一个人就够守山海关了!朝廷给了他个不大不小的官,派他出关了。就这样,袁崇焕开始了他朝思暮想的为国守边的日子。
后来辽东变局,帝师孙承宗被免了,一把手换成了一个叫高第的,老高还是比较实在的,在辽东转了一圈,一个字,撤!大小凌河,撤!锦州,撤!宁远,撤!全部撤到山海关,关外咱不要了,反正也守不住!十几万石粮食,无数的民众,全不要了!袁崇焕坚决不执行命令,表示愿与宁远城共存亡!老高想,你小子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后金兵那么厉害的,你能抵抗得了,爱守你守吧,老子可不赔你玩命!
崇祯
努尔哈赤一看,那,这咱还等啥,不进攻都对不起对手!谁知守宁远的还是个硬茬,几番攻不下来,自己还中了炮蛋!他妈的,老子纵横驰骋辽东,从来没遇到过对手,这他妈到底是谁?他不用问了,因为他就快宾天了,这一切交给他儿子吧!
宁远大捷,举朝欢腾,辽东战事以来,从来没有取得过如此重大的胜利,袁崇焕一战成名,永远留在了辽东的战史上,也深深地刻在了皇太极父子两代的心里!到宁锦大捷,袁崇焕负气辞职时,他已经当上了辽东巡抚,是当时朝中数一数二的大员!
可是一到崇祯朝,袁崇焕没亮相几次,就被逮捕入狱,最后被凌迟抄家了,这到底所谓几何,两个朝廷,同一个人,却冰火两重天,我从为原因有三,
第一,天启与崇祯的两种性格,两种认识。天启皇帝于朝政并不十分上心,对官员也比较淡然,嗜欲浅着天机深,所以他能分清好人和坏人。而崇祯刚好想反,权力欲极重,一心要中兴大明,不免对臣下急躁苛刻,要求过严!
第二,崇祯朝崇祯是绝对的核心,君上那种阴冷猜忌的性格弥漫整个朝廷,所有的忠良都会遇害,所有的明哲保身都会沉默,没有一点积极向上的可能。可天启朝刚好相反,天启帝时隐时现,阉党与东林党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这就有了忠义之士上升的可能!
第三,天启朝时,袁崇焕只是个中下级官员,没有人会把他当自标,出了事也轮不到他扛。可崇祯朝就不一样了,袁崇焕是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出了事情,不管你有没有错,第一责任人都是你!所以,把自个命就搭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