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和炎帝是两兄弟,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儿子,父亲少典氏娶了有娇氏的两位女儿,正妃女登生下了炎帝,附宝生下了黄帝。
有娇氏都是“姒”姓,炎帝一脉姓“姜”,黄帝一脉本来是姓“公孙”,后来改成了“姬”姓。
在上古时候,这两兄弟就为了王权发生过争斗,黄帝善战,又能得民心,所以黄帝取得了统治的地位,只要不归顺他的,黄帝就带兵去攻打他们,直到把他们打服,归顺在他的王权之下,所以,黄帝的一生是开创的一生,一辈子都特别忙,从没有停下来过,一直在开山修路,在讨伐征服的路上。
每征服一个地方,黄帝就要祭祀山川鬼神,同时也标志着这个地盘是属于他的王土了。黄帝以“云”字命名他的部下,机构设立还是比较全面的。
黄帝得到了上天赐予的宝鼎,他用来观测太阳的运行,从而制定过历法,称为“黄历”。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里所描述的王位接替的规则,上一任帝王在选下一任继承人的时候,差不多要提前二三十年就要将这个侯选人推荐给上天,然后需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时候来考察他的各方面,从而才决定他是否真正应该即位。
黄帝娶了西陵国的女儿螺祖为妻,螺祖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玄嚣,次子昌意。
黄帝总共娶了四个女人,为他生下了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跟他姓。
黄帝将王位传给了昌意的儿子高阳,也就是颛顼帝,因为高阳性格沉稳,有智谋,非常像黄帝的个姓,凡是足迹能到的地方,都征服了下来,依然祭祀山川鬼神。
所以,王位的传承,一定要选胜过自己的人,或者跟自己差不多有智慧勇谋的人,才能进入帝王的眼,成为侯选人。但这个人,从性格到胆识到智慧,一定是天选之子,不是帝王的儿子都能胜任的。
颛顼帝高阳没有将他的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一直到他往下第六代,才出现了一位适合继承帝位的人,就是虞舜。
颛顼帝将帝位交给了他的侄子高辛,也就是玄嚣的孙子,便是帝喾。
帝喾也很像黄帝,生下来就和黄帝一样非常有灵性,一样出生没多久就能开口说话了,而且帝喾居然还能预知未来之事,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细节,洞察世事,顺应天理。
帝喾治理的时候,也是八方归顺,都臣服于他的帝位之下。
帝喾的三位妃子生子的故事,我们大概都听过,非常精彩,也非常玄幻,一个是正妻姜原踩巨人脚印而生弃,弃就是周朝始祖;一个是妃子简狄呑燕蛋而生契,契就是商朝始祖,也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还有一位是妃子庆都呑赤龙之风而生尧。
但帝喾偏偏将帝位传给了最正经的妃子所生的儿子挚,由于挚天资过于平庸,根本无法担得起治理天下的重任,于是他的弟弟放勋即位,放勋就是尧帝。是否如此,有待怀疑,流传下来的历史,很大一部分都值得考究的。
这说明帝喾在选他的继承人的时候,眼光并没有他的叔伯颛顼帝和黄帝那么厉害,所以我们在讲“五帝”的时候,在历史上就直接把这个平庸做过一段时间帝王的挚给忽略了,不然上古就是六帝,而非五帝。
尧的名气那是响当当的,就连司马迁对他的描述都用到了极为夸张的句子,他说尧的仁德如青天,智慧如神明,接近他如太阳般温暖,仰望他如云彩般有气势。
尧的形象是,戴黄帽,穿黑衣,白马红车,富而不骄,贵而不纵。
尧帝遵天命派人观星相日月设置历法,定一年有366天,也有了闰月来校正四季的变化。
又到了尧开始选继承人的时候了,可他的儿子当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儿子丹朱是一个非常残暴凶狠放纵的人,天下交给了他,老百姓就要受苦了。于是尧将帝位的继承人扩大到了所有范围,只要能选出德才都俱极的人就好。
尧有一位大臣叫欢兜,他推荐了共工,共工就是神话传说中头撞不周山,将天撞破,地往东南倾塌的那位水神,也有认为共工就是颛顼帝的儿子鲧,舜的父亲,用息壤治水九年而失败的鲧,鲧为三只脚的黄能,形如熊。
可是尧认为,共工人品极差,虚伪过极,当面有说漂亮话恭维话,背地里却毫无敬畏之心,欺上瞒下,这种人绝不能用。
尧又问四大诸侯,谁能胜任这个帝位,传位给他?可四位诸侯都觉得自己德才浅薄,不敢胜任天命,帝位如果自己的德才压不住的话,是会带来祸患的。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春秋时期的孔子便提醒后人: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所以,尧让位给他们,有自知之明的人,觉得自己配不上尊位,都不敢当。
于是,四位诸侯给尧推荐了民间的一位隐者,叫重华的人,他就是虞舜。
虞舜其实跟尧是亲戚,是尧的侄孙四代,舜的父亲瞽叟是一位愚顽的盲人,他与去世的妻子生下了舜,又与现在的妻子生下了象,他们三个都排挤舜,都想置舜于死地,尝试过很多种方式,舜都能顺利地化险为夷,避开了杀机。
舜就是那位天选之子,德才俱备,总是对家人以德报怨,不计前嫌。舜做过很多行业,农工商都做过,在他30岁的时候,舜的名声便传到了尧的耳朵里,这时尧已经在位70年了。
尧先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试探他的德行,又让自己的9个儿子经常与舜在一起去观察他的细微之处,看究竟是否真的德才兼备,还派舜去往深山中,他不迷路也不曾遭到雷击,能够平安回来,还交给他一些政事处事,他都做得非常好,于是在尧的20年考察之下,舜被尧推荐给了上天,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代行到第八年时,尧去世。这一年,尧121岁,舜58岁。
尧去世后,举国服丧三年,期满,舜却将帝位让给了尧的儿子丹朱,可明明丹朱是被尧否决过的人选,没有人会归顺他臣服他,人们还是认舜这个天子,于是舜就正式继任帝王之位,成为舜帝。
舜在位的时候,将天下化为了12个州,让那些酷刑全部以流放替代,全国慎用刑罚。又让22位官员分管全国各个职能,从农到商,从教育到司法,从外交到赋税。
禹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做了舜分管治水的总官,禹的名字叫文命,禹就是颛顼帝的孙子。
可这样看来的话,禹的辈分比舜要高出4辈呀,有点凌乱。
舜在位39年,死于南巡的苍梧山,于是将其葬于九嶷山,称零陵。舜活了100岁。
当年,在舜的提议之下,尧将到处作恶的共工流放到了北边的幽陵,将推荐共工的欢兜流放到了南边的崇山,将治水9年而不能的鲧流放到了东边的羽山,又重用了鲧的儿子禹来继续治水,鲧用的是堵,禹用的是疏,疏了9条河,开了9座山,治了9处湖,遂成。
到了禹这里,他也照着舜的样子在舜帝去世服丧三年期满以后将帝位让给了舜帝的儿子商均,但大家还是只认禹,而不认商均,于是禹也正式当上了天子,禹活了108岁。
从禹开始开启了夏朝的历史,禹是夏的开国君主,从他开始,帝位只传给自己的儿子,不再外传,于是“家天下”开启。
禹,夏朝,是姒姓,跟有娇氏是一个姓。
其实在上古帝位的传承上,即使没有直接传给自己的儿子或孙子,也是在一个大家族里循环的,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子孙,也都是黄帝和炎帝的血脉。
可见,任何时候,都是血缘的重要性。为什么古时候人们非常重视宗族,重要的位置怎么传,也离不开血亲。只有一个家族兴盛了,才能带动起整个家族的所有人。
可是,血亲与家族的重视性,似乎现在变得越来越淡泊,越来越忽略,人的个体性被重视,自我观更加深重,而家族这个概念在慢慢淡出。其实,这种淡出在阶层越低,表现得越浓,阶层越高,家族的抱团取暖与重视程度则越高。
由此可见,家族观越浓的,整个家族的发展越兴旺;而家族观淡泊的,则渐渐走向衰落,甚至数代都在底层靠自我的单打独斗,艰难地养活自己,以及下一代,于是重复循环。
附上一张世代关系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