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行行出状元,但厨师出身当上丞相的,纵贯古今恐怕只有伊尹一人。他是如何在没什么政治背景的情况下成功吸引商侯注意的,又是如何吊起商侯胃口,让他得以掌管国政的,职场小白该好好学一学。
把自己推销出去
无论现代社会还是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把自己推销出去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做到这点的人,往往都取得了成功,比如令刘备三顾茅庐的诸葛亮,让周文王背他出山的姜子牙。还有一位,比他们更早,堪称成功把自己推销出去的祖师——伊尹。
伊尹是何方神圣呢?他本为己姓,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伊氏,名挚,尹是后来的封官,类似于后世的宰相,后人叫习惯了,便以伊尹称之。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夏桀时期,朝廷昏聩,诸侯并起,已成不可逆之势。清醒的伊尹眼见大厦将倾,他知道必然会出现一位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唯有跟在这样的人身边,才能有出头之日,才能摆脱自己奴隶的贱籍。他放眼天下,唯有东方的商侯汤有此气魄和实力。但他出身贱籍,要想见到商侯都难于登天,又怎么令其作用自己呢?这的确是一道难题。
有多难呢?从身份来说,伊尹和商汤那就是天地之差。《墨子·尚贤》中记载“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是一个什么职位呢?师,自然是指老师,为什么还加上一个“仆”字呢?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夏王朝实行奴隶制,社会的主体是奴隶,奴隶的人身自由和经济权益都归奴隶主所有;只有一小部分大工匠拥有平民身份,也就是自由身。但奴隶只是一个身份,奴隶阶层也有识文断字的。伊尹就是奴隶这个阶层,他当时给有莘国国君的女儿当家庭教师,因为奴隶的身份,所以称为“师仆”,这就是仆字的来由。
那么,这个有莘国又是什么来头呢?这段经历对伊尹日后推销自己有什么帮助呢?有莘国是当时东方的一个诸侯国,虽然不能与商这样的大国相提并论,但也立国日久,有自己的人脉根基。正巧有莘国国君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商汤作妾,这样伊尹就以媵臣的身份陪嫁到了商国。从此有了在商国一展抱负的机会。
但是一个媵臣要见到国君谈何容易,他只能守好本份,静待时机。从花开到花落,伊尹在后宫过了一年又一年,商侯却离他越来越远。但他并没有气馁,一边时刻观察时机,一边准备着他的治国方略。终于,机会来了!
话说,汤有一个嗜好,嘴馋,喜欢享用美食。可是侯府里的厨子做来做去总是那几样,山珍海味吃腻了,自然就吃不下去,这下可急坏了府中管家,也难倒了厨子们,四处张罗学美食的做法,却总是达不到汤的满意。
伊尹一想,“这不正中下怀么,我养父就是庖厨呀!”他立刻向小主人立了军令状,自己要试一试。原来伊尹不仅文章做得好,平日里还喜欢研究美食,肉食、素食、面食,样样在行,还创出了“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厨艺心得。
莘国这位小公主嫁到商国后,处处小心谨慎,为求自保,她只向商汤引荐说,自己陪嫁带过来一位厨师,做饭手艺独特,希望商汤能够尝一尝,却并未言明是伊尹掌勺的。没想到,汤这条挑剔的舌头触碰到伊尹所做的美食后,顿时眼前一亮,兴奋地差人去找厨师前来叙话。
伊尹知道,机会来了,他用一餐饭就成功地把自己推销出去了,剩下的就是好好把握这次机会。看来,厨师这个职业还是机会多多呀!于是后世就尊伊尹为庖厨祖师。
吊起领导的胃口
按一般人的逻辑,领导终于接见了,那还不乐得上竿爬。但伊尹并非一般人。只见他面容松弛,全并半点慌张,虽为媵臣,亦不卑不亢。
汤作为一国之君,见过形形色色各类人物,却从没见过一个这么气宇轩昂的奴隶,不禁有些好奇,便想考考这位“人物”。没想到伊尹就以菜为引,竟将他平日里研究的治国方略融会其中,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要说汤自幼学习治国之道,听得也无非是这些道理,但从来没有人将治国之道比作烹饪,还讲得这么接地气,如此生活化,让人听得入迷;他第一次知道了,治国大道就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商汤一下子被这个瘦干干的老头吸引住了。
其实汤不知道,这一番看似信手拈来的陈词,却是伊尹早就烂熟于胸的。为了这一次会面,伊尹不知道背地里演练了多少遍。这些治国方略的整理撰写尚且不论,单说将治国理论融入烹饪之中这等奇思妙想,绝非临时起意,而是他精心策划、一连准备了几个晚上的成果。当然,结果也在伊尹的意料之中,商汤当即决定要赐官任用。《道德经》第六十章中讲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正是说的这一段故事,后世称为“伊尹说汤”。
正所谓,世人钓鱼,吕公钓心。伊尹作为吕公的前辈,更是钓心的高手。要钓心,自然要下重饵——伊尹并没有当即同意。所以商汤又差人五次前往聘迎他,他才同意前往。为什么要欲擒故纵呢?一来是为了使商汤体会人才难求,日后倍加珍惜;二来也显出自己的价值,不为名利所动,商汤便可高看一眼,也好谋得更高的职位;三来可以试探商汤反夏的决心,了解上司的心意,日后才好献计献策。不过,一切的等待都值得。这一次会面,堪称商朝版的“隆中对”。
《史记》中记载,“汤曰‘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言能听,道乃进。群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商汤对伊尹说,人能从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一个国家治理得好坏,只要看他的人民就可以。此话一出,正是说到了伊尹的心坎上。他没想到,汤作为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能够想到这一点,说明他是能听进谏言的人,这样的国君能为民着想、任用贤人。当然,这样的国君也是伊尹想象中的主公。
于是,伊尹就倾囊相授,将自己压箱底的存货都贡献了出来——讲述了素王和九主的治国之道。素王是指上古的太素之王,因其治国之道质素,所以称之为素王。而九主则是指法君、专群、授君、劳君、等君、寄君、破君、国君、三岁社君九位的治国之道。商汤听得入胜,当即授伊尹以掌国政大权,称“尹”,自此史书上便有了伊尹。
可见,伊尹这一波吊领导胃口的操作果然奏效。伊尹用一席治国方略通过了商汤的考验,而商汤也用他的耐心和诚意通过了伊尹的考验,自此君臣二人同心协力,商王朝的雄伟版图仿佛已经铺陈在眼前了。
成为领导的合作伙伴
商汤给了伊尹如此之高的地位,伊尹总要投桃报李,为商汤做好战前服务。什么是战前服务呢?就是搜集情报。在伊尹决定跟随商汤之前,商汤已经开始谋划反抗夏王朝了。伊尹的加盟,使他的军团如虎添翼。不过谋划在人,成事在天,此时的商人并不了解夏王朝内部情况,因而不好判断揭竿而起的时机,这就需要有人去打探消息。派谁去呢?伊尹挺身而出。
虽然商汤名义上是派伊尹到夏王朝去帮忙,但此时商汤谋反之心已昭然若揭,伊尹细作的身份已不容辩驳。夏王桀自然也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并未重用伊尹。双方都拘着面子,客客气气的。
不过,有一次夏桀大宴群臣,伊尹作为客卿也在受邀之列。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臣都有些熏熏然了,有几个得意忘形的,竟然牵着手唱起了歌。那歌是都城内正流行的歌谣,大意是我王将被废了。
伊尹初听之下,吓出一身冷汗。这几个臣子真是胆大包天,夏王再醉,也不会听不出臣子当面辱骂自己。可他再看夏王,照旧乐呵呵地喝酒享乐,完全不作理会。紧接着又有臣子唱起来,这一回是规劝夏王应去不善而从善。虽然是一片苦心,但瞧那夏王眼睛都不值得离开妹喜片刻,哪里有心思听得进去规劝,只怕那臣子也是白费口舌了。
伊尹就想,夏王的心可是真够大的。他不禁又试探夏王,“现在形势对您很不利,一旦发生战争,您就不怕灭国吗?”
本以为这话一出,夏王会立时震怒,没想到他竟哑然大笑,甚至反过来劝伊尹不要庸人自扰,“上天不可能没有太阳,我也不可能没有人民。太阳会没有吗?如果太阳没有了,那我才真会灭亡呢!”
夏王的话令伊尹彻底放心了——夏王朝的确没救了!夏之败,就败在了夏王的盲目自大上。于是伊尹结束了细作生涯,回到商都亳,将在夏都的所见所闻一一说与商侯。二人合计,时机已到,开始启动代夏大计。而此时的伊尹,由于掌握了夏王朝的一手资料,成为了商汤灭夏之路上的合作伙伴。
伊尹成功的启示
从厨师到宰相,这个转身实在太过华丽,太过闪耀,伊尹创造了逆天改命的神话,更创造了职场小白逆袭职业巅峰的奇迹。他的成功,纵贯古今,给了无数职场小白以启迪:
世事没有绝对,不要过早给自己盖棺定论。如果伊尹自幼认命,也许他会当一辈子奴隶,即便有机会给有莘国国君的女儿当了家庭教师,也未必会争取陪嫁到商国去;而即使陪嫁到商国,倘若他在报名给商侯做菜时稍作迟疑,哪怕只是一小会儿,也许就从此错过了与商侯相识的机会,而世间也就少了一位贤相。
艺多不压身,功到自然成。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不纠结什么知识有用什么知识没用,只要是知识都有用场,只要是技能总会发光发热。天底下没有白吃的苦,你的付出总有一天上天会还给你。倘若伊尹没有少年时期跟随养父学习厨艺,或许在我们看来,他只是成了一个不会做菜的书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当机会真的来临时,烹饪这项技能就大显身手了,不仅帮他摆脱了奴隶的身份,还助他与商汤见了面,为日后走上事业巅峰打开了大门。
机会的确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一味地准备,只会错过机会。有时候看似不是机会的机会,成功的几率反而更高。伊尹在求见无门的情况下,并没有放弃,反而静待时机。当他得知汤对每餐饭食并不满意时,便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事实证明,这次机会他把握得相当准,简直是为自己找到了一条通天大道。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一定要时刻为发光做准备。倘若伊尹没有时刻为一飞冲天做好准备,当商汤与他会面时,他也不会表现得泰然自若,提出详尽又全面的治国见解,并说服商汤。即便是商汤聘用了他,也会视他的能力给予相应的官职,不会轻易给他掌国大权。所以说,要时刻做好发光的做准备,否则机会到了,也很难御风飞行。
做领导的合作伙伴,而不仅是下属。成为领导的下属,那便永远是下属;只有成为领导的合作伙伴,才能成为团队的真正核心。倘若伊尹没有深入夏王朝去搜集资料,很难在商汤做决策时提供重要的意见,也很难成为商汤灭夏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职场人做到这一步,才能得到领导真正的倚重。
所以,职场小白应该跟伊尹好好学一学,在自己身上也挖掘一些逆天改命的潜质吧!
特别说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