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大银川传奇》
小城故事多,但听我唱和。
唏嘘叹往昔,千秋已蹉跎。
明朝时期,灵州虽然降级成一个守御千户所,但是,由于其是“西陲巨屏,北控河朔,南引庆凉”的重要地理位置,所以,除了有指挥和正副千户外。还有镇守太监行宅,正副总兵官行宅。
说明戍边宁夏镇(银川城)的最高指挥官都是常来这里巡视驻守的!降格但是地位依然超然般存在!
后来,“又以来王土夷四百有奇,兼调宁夏前卫宋德等六百户,共为十百户”,于是,设置为守御千户所。级别也上升了,属于陕西布政司管辖!所以说,从一开始,灵武城的编制就已经是超出了千户所的编制了。
到了永乐年间,朱棣“靖难”成功后,重新规划了九边重镇的布防,灵武再一次出现变动,“置守备衙门”,改为灵州千户所,属于宁夏卫管辖。
到了景泰三年(公元1453年),随着人口的繁庶,“增筑新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巡抚都御史王珣奏置灵州,并“增筑南关”。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是灵武应该记住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灵武城终于成型。三边总制王琼“奏改守备为参将分守中路。城并南关,周廻共七里八分,高三丈,池深一丈,阔五丈,城门三。南曰‘弘化’,北曰‘定朔’,西曰‘临河’上皆有楼。关则东,南各一门。”
可以说,灵州城驻军除了抵御虏寇的南下侵扰,还担负着这条官道驿路的畅通与否的重任。支援宁夏的粮草辎重和通信传递都是走的这条道啊!所以在当时的朝廷里都有这样的认识:
“灵州驿路通,则宁夏无虞也;宁夏无虞,则关中无忧也”。
遥想西夏立国前,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看上灵州城,首先就是切断了这条官道驿路,使得北宋的兵马粮草不能及时送到灵州城,灵州城变成了孤悬于外的一座孤城,无援无救之下,最终被破,李继迁占据了灵州城,在他们祖孙三代的经营之下,加上灵州城丰厚的馈赠,最终成就了西夏王朝前后两百多年的辉煌!
军队屯田都是有专门的舍余士兵(就是世袭的军户,一千九百多名)来种植,自备的马二千多匹。还有从西安和左卫换防的一千五百名军官。这个军队序列,虏寇是不敢来攻打的,只有绕道。因为虏寇的马上功夫虽然厉害,但是,大明军队铁甲兵也不是吃素的。更何况有火器的威力在震慑!
灵武城除了驻防作用,另外最大的作用就是负责驿站的功能了。驿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相当于邮局,所有塞下关中来的物资粮草,军士,戍边发配来的民众和家人的通信,还有朝廷来的各种命令都由驿站来完成和传达。
在当时,灵武城周围一共有五个驿站!分别是高桥儿驿,大沙井驿,石沟驿,萌城驿,盐池驿。除了高桥儿驿在灵州(武)城里,其他四个驿都分别在灵州(武)城周围,而且每个驿站归附有一座城,一个递运所。
巡抚宁夏都御史冯清有诗说得好:
《入石沟驿》-冯清
孤城百尺护深沟,驻节天空豁壮眸。
日下方临三伏暑,雨余先得以堂秋。
恩光浩荡来天上,山色青苍送马头。
自古御戎无上策,运筹千载重留侯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石沟驿的地形,环境,和重要性描写得入木三分。再美好的风景在辛苦的工作面前,都一文不值!
“南接环庆,省城,以上京师;西通固静临巩,以至甘肃。”这五个驿站承担着浩繁的工作量,差役“日不暇给”。哪有闲工夫欣赏风景?
由于这几个驿站都处在官道要处,物资中转众多,所以筑城都坚固,易守难攻,虏寇想来掠抢还是颇费功夫。但是必要的防备还是要有的,每个驿站周围都有众多墩守示警。
《停驻石沟驿》-朱栴
山围城郭野烟中,亭馆萧然对晚风。
山下红尘是非路,星轺日夜自西东。
大明庆靖王就藩宁夏,经过石沟驿,他在一路上看到的是邮差驾车繁忙递运货物的景象。确实是“红尘是非路”啊!
这些诗人的吟诵中,也给宁夏的驿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在经历无数风雨雪霜后,虽然如今这些驿站基本都消失了(盐池驿还在),都成为了古城遗址。但是,从这些诗词里,它们还栩栩如生般展现在看官们的眼中!诗人们给我们看到了驿站不一样的风景和风情!
只是有谁听?有谁愿意听?阿威写出来,也只是感慨一下,仅此而已!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阿威《明朝银川那点事》系列文章76!
这里是银川!发现银川之美,感受银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银川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宁夏人文:明朝那点事序,讲述你不熟悉的明朝银川历史
宁夏人文之明朝那点事73:消失的驿站除了美,还是灭明朝的导火索
宁夏人文之明朝那点事70:一座灵州城,半部宁夏史,可惜了灵武
宁夏人文之明朝那点事72:历史上的灵武,对于宁夏到底有多重要?
诗兄说:发现银川之悠悠芳华一苑里-灵武博物馆欢迎您
诗兄说:发现银川之登高会盟楼-参观灵武博物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