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太师远征北海归来,恰恰看到皇叔比干的丧事,得知皇叔比干被纣王剜心而去,闻仲顿时火冒三丈,大骂纣王办事不对,接着说自己要闭关三天,整理出治国十策,再来面见纣王,整个过程纣王敢怒不敢言。
其实整个过程闻仲已经犯了身为人臣的大忌,那就是不敬主子,在这个过程闻仲显然已经越级了,没有给大王留下一点面子,基本上等于是架空了大王,为何纣王会这么容忍闻仲,其重要原因就是。
闻仲才是大商唯一的忠臣,其他臣子,比如黄飞虎,商容,比干,并不能算是理论上的忠臣,这是为何呢,大家都知道,身为臣子的第一要素就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这一点上只有闻仲做到了。
皇叔比干和黄飞虎都没有做到,帝辛在刚刚继承大商的王位时,商朝已经不再是固若金汤,而是内忧外患,各种流寇四起,这种形势基本上已经威胁到了,商朝的根基,作为一国之君的纣王。
肯定不能亲手断送了祖宗的江山,面对周围四处流窜的流寇,纣王肯定要采取措施,这个时候只有闻仲和帝辛是一条心,闻太师在外面征战四方,一心一意为大商的江山社稷,但是国内的皇叔比干,商容。
文臣对于这些诸侯国都是保守状态,当时大商最大的威胁,就是西伯侯,但是商容的做法是保持中立,而皇叔比干的做法是和西伯侯修好,是哄着西周,这种做法显然是和帝辛的思想不统一。
按理说臣子有意见可以提,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为主子解决烦恼的,当时帝辛最大的烦恼就是西伯侯,而皇叔比干的做法,不仅没有为帝辛解决烦恼,反而多次当着大王的面替西伯侯求情。
而且背地里还经常和西伯侯走动,甚至还暗地里帮助西伯侯的儿子,试想一下,这是一个忠臣该做的么,西伯侯本来就是大王的威胁,但是作为臣子的比干,却在暗地里讨好西伯侯,因此也可以看出比干和大王根本就不是一条心。
对于这种臣子,帝辛还留着干什么,留在身边不仅不能为帝辛出谋划策,而且还经常拖自己的后腿,皇叔比干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臣子,就是本身很有才,也有治国的才能,但就是和君王的思想不统一。
意思就是,食君之禄,但是没有忠君之事,不仅没有积极的为主子想出解决方案,而且还时不时的拖主子的后腿,因此就算再有才华,再有治国的才能,君王也不会珍惜这种臣子,因为这种臣子留着无用,弃之可惜。
所以为了一些事情,君王会很容易舍弃这些臣子,这些臣子根本不是和主子一条心,留在身边根本就是浪费粮食。反观闻太师,确实是实打实的忠于帝辛,常年在外四处征战,为帝辛解决外患。
虽然有些时候确实不给帝辛面子,但是在大事上的确拿捏得很准确,比如听说帝辛剜了比干的心后,确实大骂纣王不懂事,更多的是一种父亲骂儿子,闻太师是纣王的师父,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但是当提出定国十策后,并没有当场罢免妲己,当场处置费仲尤浑,理论上按照闻太师的权利,完全有能力先斩后奏,但是闻太师却没有这么做,因为闻太师还是懂得君臣之道,之所以提出来就是为了平息朝中的怨言。
后面就算纣王继续任用妲己和费仲尤浑,闻太师也没有继续追究,这就表明了闻仲始终是和帝辛一条心,始终是尊重帝辛的面子,而比干经常当着帝辛的面,替西伯侯求情,西伯侯本来就是大贤。
也从侧面体现了纣王的昏庸无道,随意处置西伯侯这种大贤,身为臣子,把主子陷入不仁义的境地,对于皇叔比干这种臣子,纣王当然不会珍惜,但是对于闻仲,帝辛确是非常尊重。
就算闻太师有时候做得很过分,帝辛也会包容闻太师,因为整个大商只有闻太师是忠臣,只有闻太师和纣王是一条心,真正做到了替帝辛解决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