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逝世前不久,她才终于将皇位还给了李家人。历经十五年武周统治之后,太子李显坐上皇位,得以继续谱写李唐的历史。
作为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的野心与能力不可小觑。但历经多年谋划,改唐为周后,稳坐皇位十余年的武则天,在临死前为何改变心意留下遗诏,希望死后以皇后身份与李治合葬,而不是以大周皇帝身份下葬呢?
贞观十一年,年仅十四岁的武则天应召入宫,召她入宫的便是天子唐太宗。相传李世民听闻武则天貌美聪慧,便将她纳入宫中,赐号“武媚”。
在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则天并不受宠。尽管她的父亲生前有助于李世民和父亲李渊,且她个人貌美聪慧,但作为后宫三千佳丽中的一员,从入宫到唐太宗去世整整十二年,武则天也没生下一儿半女,更不用谈得唐太宗欢心。
武则天自知单纯靠貌美无法吸引唐太宗之后,便醉心于展示才华。或许她有意无意模仿起了长孙皇后,渴望也能让唐太宗看到她有成为贤内助的能力。但相比于长孙皇后,武则天的野心过于明显,唐太宗显然不吃这一套。
武则天膝下无子,自知在唐太宗死后将无人问津,于是将希望寄托在李治身上。而此人,日后确实为她提供了重新入宫的机会,后期还被升为皇后。
只是软弱怕事的李治或许没有想到,武则天的心思不仅在于王后之位,甚至还瞄准了他的龙椅。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对于当时的武则天而言是天大的打击,她虽与唐太宗感情平淡,但皇帝死后,无子嗣的她只能削发为尼。
此时被她寄予希望的李治已顺利继位,在庙里苦等一年之后,终于等来了前来祭拜的李治。旧情难忘之下,李治动了接武则天回宫的心思,苦于没有合理的说辞而一再延期。等到顺利回宫时,武则天已怀有身孕。
李治没有预料到的是,回宫之后武则天步步为营,给他带来的影响也不小。
几番犹豫最终都没有罢黜武则天,结局便是在他死后,武则天从儿子手中抢过大权,改唐为周,创立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时代。
李治死后,武则天深知推行下一步的计划的大好时机已来临。她没有急于一时,先是临朝称制,辅佐朝政。等到威信已立,时机成熟之后,武则天开始自立门户。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真正如愿当上了女皇帝。
而此人曾经还是他的妃子,且是唐太宗不太上心的一个。辗转多年之后,武则天不仅从不受宠的才人摇身一变为皇后,还动手夺走了李家的江山。
武则天统治天下十五年间,不断有反抗势力试图推翻她,但最终证明只是徒劳。昔日的太子李显流落在外,前途渺茫。
随着武则天年岁愈加,在死后由谁继承正统的问题上犯了愁。好不容易建立起周朝,倘若将皇位还给儿子,意味着再将天下拱手还于唐朝。
百番考虑之下,武则天还是被狄仁杰说得动了心,于是将李显召回,重新立为太子。
李显回归之后,在太子的位置上又眼巴巴地等了好几年。最终在大臣的撺掇之下,才一同发起了神龙政变,将天下夺了回来。
正是这场发生在武则天生命末期的政变,让武则天改变了以大周皇帝身份下葬的想法。
神龙政变发生之后,不久武则天便传位于李显。李显为表孝心,在武则天病重时还时常带着朝廷百官前去问候,给足了面子。
武则天虽夺了李家的天下,但毕竟是昔日李治的皇后,以及新帝李显的母亲。念及旧情,再加之不敢不孝,李显还是以最高礼仪对待她。在武则天死后,也能按照传统将她下葬,并在日后加之祭拜。
倘若武则天坚持以武周皇帝身份下葬,那么将与李家的唐朝相违,后人祭拜时又该带着何等情愫呢?
为了让自己死后能够获得安宁,且保证李家后人对她的祭拜,武则天临死前留下遗诏,将与先帝李治合葬,并改称为皇后,不以大周皇帝身份下葬。
后人考虑到这一点,即便再恨武则天,也不敢再去惊扰李治,只能作罢。但如果以皇帝身份下葬,后人若因朝代争论再去动了她的墓,也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武则天野心何其之大,敢于改唐立周,还在历史评价中坐上了正统女皇帝之位。但到了晚年深感力不从心,经历神龙政变之后,更明白自己的时代早已过去。
她在世时能改天换命,但死后必将化为虚无。武周仅此一代,此后还将是李唐的时代。她也只好再次回归唐朝皇后的身份,以期得到后人的认同。
这从乾陵前的无字碑也可看出,不仅后人不知道如何评价武则天,其本人也难以论断自己的功过,倒不如放下。
再加之以皇后身份和李治合葬,她也不必孤零零地葬于另外一处,昔日夫妻还能再团聚。武则天在李治统治时期开始崛起,也是得益于李治的宠爱。死后再与他合葬一处,就当夫妻再相逢,昔日的美好也能再重新感受。
毕竟到了晚年,武则天当皇帝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倒不如回到昔日当宠妃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