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在阅读前,先点击上面的“关注”,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并与您分享阅读的快乐!笔者后续将会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故事
公元756年7月9日,人过中年的李亨在心腹近臣的陪同之下,北上灵武,随后在心腹近臣的拥护之下,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登基称帝,史称“唐肃宗”,而将身处四川的老父亲唐玄宗李隆基推尊为太上皇,并派侍从快马加鞭去往四川,将这个情况告诉给唐玄宗李隆基。
而获取这个消息后的唐玄宗李隆基顿时一脸惊诧,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李亨竟越过自己,自立为帝,这对于作为父亲的唐玄宗李隆基来说,这无疑就是妥妥的“夺权”。
但是面对这一突发变故,唐玄宗李隆基并没有举兵讨伐自立为帝的儿子李亨,而是选择承认李亨的帝位,开始以太上皇自居。
这就不禁会让人问道,李隆基为什么不举兵讨伐自立为帝的李亨呢?这其中到底有怎样的原因呢?接下来,文者就结合历史文献来解析这个问题。
性格沉稳的太子
李亨,是唐王朝的第八任皇帝,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生母是元献皇后杨氏,李亨出生之时,正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争夺皇权最为激烈之时,最终,这场皇权争斗,李隆基笑到了最后,成为了大唐王朝的新任君王。
李隆基登基称帝后,对于李亨这位三皇子极为宠爱,不仅将他封为安西大都护,还请来当时声名在外的名人异士来担任李亨的老师,为其传道授业解惑,这就使得李亨逐步成为了一位学识出色,颇有才华的才子。
《旧唐书·肃宗本纪第十》:二岁封陕王,五岁拜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诸蕃落大使。
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将15岁的李亨封为忠王,还将其与其他皇子一起安置于安国寺附近的“十王宅”。
本身储君之位是轮不到李亨的,但是在公元738年6月时,太子李瑛被废杀,使得储君之位空缺了出来,而唐玄宗李隆基在近侍宦官高力士的建议之下,将性格温柔的忠王李亨立为了太子。
《旧唐书·肃宗本纪第十》:二十五年,皇太子瑛得罪。二十六年六月庚子,立上为皇太子。
而成为太子的李亨,很快就成为了众矢之的,无论是李林甫,还是杨国忠都曾轮番对李亨进行了冲击,好在李亨性格沉稳,沉着应对,多次化险为夷,终究在苦熬了18年之久后,借助着“安史之乱”这股风,成为了大唐王朝的第八任皇帝。
李隆基的纠结
公元756年,在四川躲避战乱的唐玄宗李隆基在获悉自己的儿子李亨绕过自己自立为帝之后,曾一度悲愤交加,想要对李亨兴师问罪,但是他终究没有这样做,反而是承认了李亨的帝位,开始以太上皇自居,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李隆基为什么不举兵讨伐自立为帝的李亨呢?
文者认为作为唐玄宗李隆基来说,他心中有多个纠结之处,令他无法举兵讨伐李亨。
第一个纠结之处,唐玄宗李隆基虽然说,不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但发动“安史之乱”的将领安禄山等人却是被唐玄宗李隆基一点点捧起来的,这就使得唐玄宗李隆基不仅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臣心,因此当李亨自立为帝之后,唐玄宗李隆基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心,只能够选择承认李亨帝位的合法性。
第二个纠结之处,唐玄宗李隆基手上只有亲兵卫队,兵力有限,战斗力有限,并且刚经过“马嵬坡”之变,这支亲兵卫队军心不稳,唐玄宗李隆基根本无力指挥这支亲兵卫队,而反观李亨,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被老父亲唐玄宗李隆基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驻守在朔方、河东、平卢的唐王朝军队,可谓是兵强马壮,而如果唐玄宗李隆基贸然出兵征讨李亨,岂不是鸡蛋碰石头,自找灭亡。
《新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十五载,玄宗避贼,行至马嵬,父老遮道请留太子讨贼,玄宗许之,遣寿王瑁及内侍高力士谕太子,太子乃还。
第三个纠结之处,唐玄宗李隆基深知自己的对手并非是儿子李亨,而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这就使得唐玄宗李隆基宁愿向儿子李亨妥协,承认其帝位的合法性,也不会举兵来征讨自立为帝的李亨,而如果唐玄宗李隆基非要从李亨的手上夺回皇位,这就会给安禄山一个可乘之机,安禄山也此会坐山观虎斗,坐等收拾残局。
而唐玄宗李隆基意识到这一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承认李亨的帝位,全力支持他举兵平定安史之乱。
第四个纠结之处,唐玄宗李隆基年事已高,又刚经历了“马嵬坡”之变,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雄心壮志,想当年,年轻时候的李隆基在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但是现如今,垂暮之年的李隆基已经失去了“上马平天下”的斗志,看看他在面对安史之乱的种种行为举止,我们能够看出唐玄宗李隆基已经无法应对变局,只能够依靠自立为帝的李亨来扭转局势,力挽狂澜,因此唐玄宗李隆基选择承认李亨帝位的合法性,而不是举兵去讨伐于他。
第五个纠结之处,唐玄宗李隆基要依仗李亨来稳定局面,我们都知道一个安史之乱历经7个年头,可谓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平叛之路,以当时唐玄宗李隆基老态龙钟的姿态来看,他根本无法指挥这场旷日持久的平叛之战,只能够由自己的儿子李亨来指挥这场平叛战事,但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将李亨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李亨竟饶过了他这个老父亲,自立为帝,这就使得唐玄宗李隆基极为被动,而唐玄宗李隆基在权衡利弊,决定以大局为重,承认李亨帝位的合法性,把大唐王朝托付给了他。
而李亨也没有辜负唐玄宗李隆基的期望,平定了安史之乱,稳定了大唐王朝混乱的局面,给大唐百姓带来了希望,但是由于李亨治国能力有限,在治国理政之时,重用了大量的宦官和外戚,为大唐王朝后期种下了“宦官专权”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