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反直觉”的历史资料。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依然更信任和重用少数民族出身的军人,甚至唐朝皇帝更愿意让少数民族出身的军人担任自己的贴身卫士。
这是不是非常“反直觉”?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兰台自己胡诌的,真不是。
发现这一现象的可是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历史学会等学会理事、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长城博物馆学术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李鸿宾教授。
李鸿宾教授在其学术论文《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从何文哲墓志铭谈起》里专门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唐朝皇帝在安史之乱后还愿意重用和信任少数民族出身的侍卫。
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01、少数民族的军人有尚武风气,从军者甚重
李鸿宾教授考察了安史之乱后,唐朝三代皇帝倚重的侍卫总管何文哲(左神策军将军、鄜坊丹延节度使)的墓志铭。
何文哲虽然有一个汉人名字,但是他这个“何”是出自昭武九姓中的何国;换言之,他的曾祖父来自今天的阿富汗地区。
何文哲家族从唐高宗时期就归附唐朝了,从他曾祖父开始,何家世代在唐朝禁军系统任职,历代都是武职。
何文哲是在唐德宗时期进入神策军体系的,到了唐穆宗时期何文哲已经成为了神策军的中级将领(师级干部),唐敬宗时期他参与平定了张韶之乱,唐敬宗被杀后,他又参与册立唐文宗(很大可能是利用他掌握的神策军,为唐文宗保驾护航)。
唐文宗甚至表扬何文哲“社稷今存是卿之力。”(唐朝今天还能存在,全靠何文哲你啊。)
为什么唐朝三代帝王如此倚重何文哲这么一个“阿富汗人后裔”?
李鸿宾教授分析,主要原因是以昭武九姓为代表的“诸胡”归附唐朝后,都受封武职,而且由于他们文化水平比较低,也没有儒学传统,所以几代人都在军队系统,尤其是唐朝禁军系统服役,相比一般汉人军士,唐朝皇帝更愿意重用这些在禁军系统几代人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军人。
02、唐朝皇帝认为这些少数民族军人更朴质、更忠诚
当然,唐朝皇帝之所以更愿意重用何文哲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军人,李鸿宾教授还提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少数民族军人虽然在唐代已经几代人了,但是依然比较受排斥,他们和汉族士大夫以及关陇门阀也几乎没有牵连,关陇贵族更不可能主动和这些归附唐朝的少数民族军人联姻。
因此,对于唐皇来说这批少数民族军人社会背景更单纯,也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反而更能让皇帝放心。
而且相比汉人军人,这些归附唐朝的少数民族将士往往显得更忠诚。
李鸿宾教授接连举了为唐睿宗剖胸辩冤的安藏金、与唐玄宗大部队失散,却主动投军从大头兵做起,每战必争先的左金吾卫大将军石神福;全家为唐朝捐躯46人的仆固怀恩;以及仆固怀恩要叛变,宁愿被杀也不愿意随同叛变的石演芬。
这些比一般汉人军士更忠于皇帝的少数民族军人,让唐朝皇帝觉得他们更加忠诚。
03、唐德宗时期藩镇军人接连反叛,皇帝更愿意信任少数民族军人
唐德宗继位后,立志想要恢复唐朝皇室在安史之乱前的权威,但是没想到接连遭到藩镇武人的军事对抗,甚至连唐朝很倚重的朔方军都发生了叛乱。
这让唐德宗迫切希望建立一支完全掌握在皇帝手里的武装。
然而又由于藩镇军人的接连反叛,让唐德宗对以汉人军士为主的藩镇军人没有任何信心;于是唐德宗决心在新组建的神策军(禁军)里加入大量的少数民族军士。
唐德宗认为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神策军也学习藩镇武人造反。
唐德宗甚至把当时滞留在长安的4000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的后代全部编入神策军。
由于大量“胡人“士兵加入神策军,那么和这些“胡人”同出一源的以何文哲为首的少数民族将领受重用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东方帝王喜欢用少数民族卫队,西方帝王同样希望用少数民族战士作为自己的卫队。
比如拜占庭帝国的瓦良格卫队就全部由今天北欧地区的士兵组成,相比于希腊人,很显然,这些作为“外人”的瓦良格卫队更能让拜占庭皇帝安心。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更愿意信任和重用少数民族将领也是同样的考量。
大家有什么想讨论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END
参考资料:
《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从何文哲墓志铭谈起》,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