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着甲士数万,号称“五千乘之劲宋”的强大宋国,为什么不仅没能被后人视为战国强国,反而在秦灭六国之前就被自己的邻国打得节节败退?
曾经在东部战场打压齐国,南下大败楚国,向西一路挺进让魏国闻风丧胆的强大宋国,为何没能挤进战国七雄之列?
根据《战国策》之中的描写,当时战国的格局形式是:万乘规模的强国有七个,千乘之国有五个,从这些文字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当时国家实力的衡量标准,就是“乘”这个单位。
通俗一点解释,乘就是一个国家拥有的战车数量,此战车并非现在的坦克和装甲车,但是对于当时的军队,其地位并不比现代战车低。
战国时期的战车是由马匹牵引,后方的车斗当中配置弓箭手和战戈武士的一种机动作战单位,虽然用现代眼光来看,它还属于比较原始的武器,但是放在战国时期的战场环境上,战车就是最为强大的死亡收割机。
宋国从战车持有数量来看,在全盛时期达到了五千乘左右,没能达到《战国策》的强国标准,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宋国就难以被列为战国七雄。
因为宋国总体实力不如三大强国,所以三个国家都有着对宋出手的想法,但是此时,宋康王地推翻了之前宋桓公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新政权,实行改革之后的宋国上下耳目一新,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周边的强国抗衡的实力。
所以三大国国君又开始担心进攻宋国会让自己在其他国家面前暴露出弱点,因此增加被围攻的风险,所以谁也不敢妄动。
终于,齐国率先忍耐不住,带着部队对宋国进行了进攻,结果宋国不仅正面抵挡住了齐军进攻,反而还派出一支奇兵反击,一路打到齐国本土,不久就砍下了五座城池,齐国退却之后,楚国觉得自己实力更强,攻打宋国一定效果更好,便组织军队发起攻击。
然而宋康王的军队更为勇猛,将楚军打得丢盔弃甲,白白送给了宋国三百里领土。魏国对宋国的进攻效果也极其之差,最后也付出了被打下两个城池的代价仓皇撤军。
宋康王见三大邻国都被自己强大的军队杀败,就开始过度自信,他觉得可以联合齐楚之间的一个,来一起灭掉自己的仇敌魏国,但是宋康王打仗是一把好手,外交方面却并不擅长。几经摇摆之后,居然最后决定要和秦国建交。
终于,膨胀得不行的宋康王主动出击,灭掉了齐国的盟友滕国,齐国面对前一秒还要与自己联盟,转身就对自己出兵的宋国忍无可忍,联合了燕国共同出击,大败宋军。
秦昭襄王见到局势如此混乱,不愿再被卷入宋国周边的战乱,于是借口要攻打魏国的腹地安邑一带,放弃了盟友条约,对于其余诸侯一起围攻宋国的行动只装作没有看到。
两人从此就结下了仇,而宋康王居然不偏袒自己的儿子,而是为大臣报仇,将太子一怒之下驱逐出了国家,失去了民众支持的宋国,军队的战斗力大不如前,所以联军很快就打入了宋国的国都。宋康王慌忙带着残部出逃,结果就这样悲惨地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要是宋康王明白民心的作用大于武力的话,想必他不会再去招惹这么多的敌人。如果宋国能够安分守己,避开战事,继续加强军事实力建设的话。
其实按照当时宋国的发展速度,几年之内就可以正面抵挡联军的进攻了。只可惜宋国时运不济,没能得到充足的时间发育就被盟友背叛,在联军的攻势之下灰飞烟灭了。
在齐桓公去世的那一年,齐国上下瞬间失去了战斗的欲望,此时正是争夺中原霸主最好的时候,但是这个时期宋国的国君是宋襄公,这位国君的想法由于太过超前,经常显得与战国这个时代背景格格不入。此人的思维到底有多奇特呢?我们一同来看看。
宋襄公受齐桓公临终前的托付,代为照顾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宋襄公是一位做事坦荡,崇尚君子理念的人,他不仅一路悉心照顾公子昭,还护送他回国继承大业。
此时宋襄公觉得自己颇有古代仁人君子之风,自己的国家和军队也与自己一样,是正义之师,于是他就有了争夺春秋霸主的野心和底气。
在前去参加会盟时,手下纷纷提醒宋襄公要多带些兵马,以防楚国人变卦挟持国君。宋襄公认为,自己身为仁义之人,他人对待自己也会以诚相待。结果果不其然,宋襄公刚到会场就被楚王带的卫队给扣押了,后来不得不以楚成王为尊。
在会盟当天受尽屈辱之后,宋襄公觉得楚王其人和这个国家都不是君子,暗下决心打算征服楚国,而楚国此时国力强盛,宋襄公只能先从它的附属国郑国开刀。
宋襄公想到这里,即刻带领一支军队要拿下郑国,楚王闻询带兵赶来,两军就在泓水两岸摆开阵势。
但是宋襄公可不会这么做,他认为自己如此坦荡,绝对不会偷袭敌军,要打就应该摆开阵势光明磊落地打。结果等到楚军渡过泓水,还没结阵的时候,目夷再次劝谏宋襄公提前发起攻击,谁知宋襄公非但不同意,还训斥公子目夷没有礼数,不尊重对手。
结果等到楚军站好了队形,大举进攻到时候,宋襄公才发现自己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强大的楚军,最后不仅被打得落荒而逃,自己大腿上还被射中一箭。
实际上,宋国无论是论兵力还是论国力,都不应该进入战国七雄的行列,它只有十分短暂的辉煌时期,随后就被几任不正常的国君拉低了战斗力,再加上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被邻国剿灭实际上只是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