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8年,晋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创建东晋王朝时,一再要求骠骑大将军王导与自己同坐御床,一起接受百官的朝贺。王导恭谨地连连辞让,表示不敢当。
作为一朝的开国帝王,请一位大臣与自己并坐受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难得一见的。
至于司马睿是不是出于真心,我们不得而知,但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他不得不那样做。因为,司马睿能够登上帝位,与王导的助力付出密不可分。
王导是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出身高层士族,自幼聪慧睿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王导历练成了有着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王导曾任东阁祭酒、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305年,天下动乱之际,王导应邀来到司马睿身边,开始全力以赴地佐助他。
其实,早在青少年时期,王导就与司马睿相识相交,彼此间关系不错。
307年,在西晋王朝日益没落之际,琅邪王司马睿被晋怀帝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
中原局势愈加恶化后,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将自己的驻地由下邳改为更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建康。
316年,晋愍帝投降汉赵刘曜,西晋灭亡了。随之,司马睿掌控的长江流域一带,变成了新的政治中心,也成了纷纷南下的北方名士的归属、集结之地。
次年,依据王导的谋划,司马睿没有急于复建晋王朝,而是暂时称晋王,纵观、洞察天下大势,为称帝做准备。
为了能让司马睿顺利重建晋王朝,王导为司马睿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拢来自北方的士族做骨干,联络南方的士族做辅助。此举,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因为,北方来的士族间、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就不可能复兴司马氏的晋王朝。
随着北方士族的不断到来,王导劝司马睿选取部分优秀者做属官,以安定这些遭受战乱的北方名士,并为重建晋政权打下基础。
但是,南下的北方士族中的不少人士,怀疑司马睿重建晋王朝的能力,为自己的将来担忧。
他们的担心、顾虑,不是没有根据。司马睿隶属晋宗室中的疏族,向来缺少才能和声望。
桓彝(东晋名臣桓温的父亲)刚到建康时,见司马睿势力单薄,缺少宏大的气象,就垂头丧气地感叹道:“我到这里避乱,为的是求个安全。不料,这位当家人(司马睿)看起来如此不济。唉,前途未卜啊!”
王导得知后,就主动找到桓彝,与之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既解释了司马睿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描绘了光明的未来。
桓彝听了,觉得王导满腹经纶,是个治国理政的高手,这才安心任职。
为了凝聚、团结北方名士,王导经常与他们聚会谈心。
一次,王导与北方的一些名士在江边聚会宴饮时,酒后的周颐望着滔滔江水,伤感地说:“风景一样美好,只是黄河边换成了长江边!”其他人闻听此言,都不由得痛哭流涕。
王导见状,当即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劝慰他们:“大家不能灰心丧气,要振作精神,尽心竭力地辅助王室,恢复中原失地,再造晋王朝!”
这样,来自北方的流亡士族,在王导的不断安抚、开导下,逐渐趋于稳定。
但是,要想在吴国旧境内,建立以中原士族为骨干的政权,并非易事。
司马睿初到建康时,南方士族都不搭理他。过了大半年,也没有人来拜见他。
这时,王导就和从兄王敦商议决定,必须尽快设法抬升司马睿在江南地区的威望。
于是,王导在一个地方节日到来时,请司马睿乘坐龙辇出巡。王导、王敦和一些北方名士,都骑着马前呼后拥,以凸显司马睿的高贵与尊严。
南方士族领袖顾荣(孙吴丞相顾雍之孙)等见了,大为惊异。随之,顾荣、贺循(孙吴中书令贺邵之子)等相率出现在路旁,谦恭地拜见司马睿。
出巡活动结束后,王导对司马睿说:“顾荣、贺循都是南方士族的领袖人物,如果能将他们两人收为己用,其余的南方士人自然都会前来供职,拥戴您。”
司马睿认为王导说得非常对,并立即让他去请顾荣、贺循,前来相见。
顾、贺二人见王导奉司马睿之命,亲自邀请他们,就应命面见司马睿。从此,南方士族逐渐归附,成为了东晋政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与南方士族沟通感情,将他们笼络在新政权周围,王导有时不惜舍弃自己的颜面。
士族中有些不成文的规矩,如崇尚说官话(洛阳话)。王导却常常舍弃官话而说吴语,以示亲近南方士族。
故而,个别北方士人傲慢而不屑地说:“王导没有什么特长,只会说些无语罢了。”王导听了,一笑了之。
王导曾主动向南方士人陆玩请婚。陆玩辞谢说:“小山上长不了大树,香草、臭草不能放在一起,我不能开乱伦的先例。”
碰了一鼻子灰的王导,不但没有介意,而且继续“忍气吞声”地与陆玩交往。
北方士族轻视吴语,实际上是瞧不起南方士族。南方士族拒绝和北方士族通婚,表面上是谦逊,其实是轻视北方士族。
最终,在王导的不懈努力下,晋元帝司马睿正式称帝前,南北士族大都认可了司马睿,而且彼此间处在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于是,他们于公元318年,共同推戴司马睿做了东晋王朝的皇帝。
为此,我国的“新史学宗师”范文澜先生说,王导是东晋王朝的实际创造者。
主要参考文献:《晋书》、《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