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白沟河之战的胜利是天助燕王朱棣,还是曹国公李景隆充当了内奸?

白沟河之战的胜利是天助燕王朱棣,还是曹国公李景隆充当了内奸?

前言: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二十五日,白沟河南岸:近七十万人已经在此进行了整整一天的激烈厮杀。双方均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即使将这里称为修罗场也毫不为过。

此处的作战双方,一方是由曹国公李景隆率领的朝廷大军,号称六十万。另一方则是由燕王朱棣率领的叛军,约十万人。这样当面锣对面鼓的硬抗,人数多的一方自然更占上风。然而就在燕军陷入危局之时,突然天降神风,刮断了李景隆的中军大旗。于是官军阵脚大乱,最终全军溃散。

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卷五·本纪第五》

白沟河之战在整个靖难战争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正是这场大败,让朝廷方面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乃至勇气。那么朱棣真的是靠神风相助才反败为胜吗?还是说他的对手李景隆其实是一个内奸,在关键时刻自己砍倒了中军大旗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场白沟河之战。

战前形势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驾崩之后,继位的皇太孙朱允炆很快抛弃他祖父“亲王戍边”的国策,对他的那些叔叔们展开了血腥的削藩。在这样的背景下,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

当年八月,朝廷方面派出的征虏大将军、长兴侯耿炳文兵败于真定,一代名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奉旨紧急北上接过大军指挥权。不过这位曹国公的表现也没好到哪里去,朝廷大军在当年十一月的郑村坝之战中再次败北,不得不退守德州。

连番失利的结果,给骄狂的朝廷方面浇了一盆冷水。李景隆在德州痛定思痛,对此前败退下来的朝廷大军展开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整风整训。我们要注意一点,朱棣手下的燕军虽然战斗力强悍,毕竟在人数上远处于劣势,故而他并不敢轻易南下启衅。但是以北平一地供养十余万不事生产的大军,对于朱棣来说又无比艰难。所以两军对峙,利于朝廷而不利于燕王。

然而正如后世崇祯君臣催促洪承畴出战,以至于造成松锦之战惨败相仿,建文君臣对曹国公的耐心也已经到了极限,朱允炆的智囊黄子澄更是指责李景隆“出师观望,怀二心”。朝廷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李景隆也不得不有所行动。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初一日,李景隆在德州举行誓师大会,随即率领大军缓缓北上。而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以及二代勋贵安陆侯吴杰率军由真定出动,配合中军一同作战。朱棣手下大将张玉建言先占据白沟河以逸待劳,燕军兼程南下,抢在李景隆大军抵达之前驻防于北岸。

玉曰:“兵贵神速,请先据白沟河,以逸待劳。”驻河上三日,景隆至。—《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

四月二十日的时候,李景隆大军终于抵达白沟河南岸,双方隔河相望,一场大战即将展开。白沟河发源于太行山脉,从山西一直绵延到河北保定,最终汇入白洋淀。当年金灭辽之时,童贯率领的宋军精锐,就在白沟河被辽将耶律大石打了个落花流水。现在三百年过去了,李景隆能改变南军在此惨败的命运吗?

大战前的试探

大战之前,有必要给部下鼓鼓气。于是朱棣对南军诸将逐一做了点评,比如李景隆“志大而无谋”,郭英“老迈退缩”,平安“愎而自用”,胡观“骄纵不治”,吴杰“懦而无断”,最后给出一句总结,认为几人都是“匹夫”,不足为惧。四月二十四日,朱棣指挥大军渡河。而在获悉官军前锋是平安以后,又自信地表示要给他一点教训。

日午大军渡河过,平安伏兵骑万余于河侧。上曰:“平安竖子耳。往从吾出师塞北,颇识吾用兵,故敢为前锋。吾今日破之,要使其心胆俱丧。”—《明太宗实录卷六》

燕军渡河后,先派出百余名骑兵作为诱饵,主力却在后面伏击。官军之中都指挥何清按捺不住挥师轻进,果然中伏大败,不但损兵五千余人,连他自己也做了俘虏。平安小名平保儿,是朱元璋养子,早年曾多次跟随朱棣北伐,熟知燕军作战技巧。所以不但没有上钩,反而挫败了燕军的追击。

不过初战告捷,让朱棣误以为官军仍然不过尔尔,因此他亲率大军冲击李景隆中军,企图用一个斩首行动来轻松结束战斗。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四月的时候天气炎热,官军手中的火器正好可以发挥作用。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当时官军阵中不但火器“时闪烁有光”。更有所谓一窠蜂、揣马丹之类的小型火炮不断轰击,史称“入马皆穿”。

对于这一战的结果,《太宗实录》扭扭捏捏不肯承认战败,只说朱棣亲自殿后,但也不得不补了一句“从者惟三骑”。建制都被打散了,燕王身边就剩下三个人,这不叫殿后,这叫逃命。对此《明史》直截了当地指出当天是李景隆击败了朱棣。

己未,李景隆及燕兵战于白沟河,败之。—《明史卷四·本纪第四》

血战白沟河

去年收编了大宁官军之后,朱棣对燕王护卫、宁王护卫和朝廷降军做了整编,分成了五军。其中前军和后军的指挥,分别是大宁系将领徐忠和房宽。中军、左军和后军的指挥张玉、朱能和李彬,则是朱棣的亲信。

四月二十五日大军渡河之后,朱棣将让前军和中军主力合兵一处,对官军大阵发动冲击,自己则和次子朱高煦率领少部分精锐骑兵作为机动兵力。而李景隆挟地利的优势,早已完成布阵,史称“横亘数十里”。

日后靖难第一公爵,淇国公丘福率领万余名骑兵冲击李景隆中军,然而却冲不动。李景隆对朱棣的打法早有准备,官军布下大阵应对燕军骑兵的冲锋,平安和郭英所部则对燕军的左军以及右军展开牵制,而猛将瞿能则率领骑兵迂回直捣朱棣后军。

房宽的后军战斗力最弱,李景隆这一招可谓打蛇打七寸。一旦后军战败,燕军退无可退,将会被官军彻底合围。此时前军、左军、右军都在鏖战之中,无法分兵增援。朱棣眼看情势危急,只能自己亲自去救。

上遥见我后军阵尘起,曰:“此敌人乘我后也。”乃以七十骑驰赴之,遇敌二万。与战,连击杀其数十人,稍却数十步而止。须臾复驰入敌阵,击杀数十人,进退如是百余合,杀复甚众。—《明太宗实录卷六》

我们看史书,千万不能被上面的表面文字牵着鼻子走。这里朱棣领着七十名骑兵就挡住了两万官军,和后世的女真满万不可敌,一样都是夸张的写法。事实是即使朱棣亲自增援,战斗依然打得十分胶着,瞿能更是指挥部下盯着燕王实施斩首行动,史称“南军飞矢如注射王”。

到了午后,瞿能高呼着“灭燕”的口号,再度领兵对燕军发动冲击。与此同时,越嶲侯俞渊、陆凉卫指挥滕聚率领的援军也已经赶到,按《明史》的说法:“成祖几为瞿能所及”。此时朱高煦率领燕军最后一支机动骑兵赶到,并且“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这位勇武过人的高阳王阵斩了南军大将瞿能。

此时李景隆早已获悉朱棣所在的方位,援军正源源不断赶来,史称“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当时有人建议各军合兵一处,并力御敌。朱棣认为这样做只会让本部人马被官军彻底合围,他打算殊死一搏。

上曰:“吾不进,敌不速破。”乃易剑以劲骑绕出敌后,突入驰击。敌势少动,遂败,弃戈而走。—《明太宗实录卷六》

朱棣父子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率领精锐骑兵跳出主战场,通过大迂回的方式从后道直插李景隆的中军。当时燕军各部均在苦战之中,朱棣父子这时候扬鞭而去,要冒着大军认为他们已经逃命而亡的风险。朱棣在赌,赌注就是燕军将士三军齐心,绝不会因此而全军崩溃。

果然当燕军突然出现在李景隆中军之时,这位曹国公懵圈了,这是从哪儿钻出来的?从《明史》的记载来看,当时光朱高煦手下就有“精骑数千”,大家如果看过《指环王第三部》,就可以想象数千骑兵冲锋的场面和威力。

仓促之间,中军来不及列阵。李景隆自忖凭着手下的亲卫,决然挡不住如狼似虎的燕军骑兵,那么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跑。恰好此时天降神风,朱棣乘势采用火攻。主将跑了,大营成了一片火海,未成阵列的步兵在骑兵的冲击下溃不成军。随着中军的崩溃,其余各部官军军心大乱,跟着一起溃败。

我军乘风纵火,燔其营,烟焰涨天。郭英等溃而西,李景隆等溃而南。弃辎重、器械、孳畜不可胜计。—《明太宗实录卷六》

结语:李景隆先跟着宋国公北伐,又跟着颖国公练兵,再到甘肃戍守边关四年,当时满朝勋贵之中,除了武定侯郭英,确实也只有这位曹国公才有资格统率大军。而通过本文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中的指挥并无问题。

无论是第一天通过火器杀退燕军先锋,再是第二天直捣燕军最薄弱的后军,无不体现了这位曹国公的指挥能力。如果朱棣不冒险,等到李景隆指挥中军一压上,只怕真的能够将燕军歼灭在白沟河南岸。如果李景隆是内奸,他需要做到这个地步吗?毕竟当时就连朱棣本人,其生死也不过就在一线间而已。

至于因为“旋风折其大将旗帜”,而导致官军大乱,更是无稽之谈。李景隆的大阵绵延数十里,其中军更是远离战场,前线官军能看见大旗倒了吗?根本不可能。白沟河之战既不是天助,也没有内奸,朱棣这一次纯粹是险中求胜,依靠着燕军将士对他本人的绝对信任,才能对李景隆中军做了一次成功的包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胜利,曹国公,李景隆,朝廷,中军,白沟河之战,燕军,平安,朱棣,大军,观点评论,曹国公,李景隆,燕军,白沟河,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胜利,曹国公,李景隆,朝廷,中军,白沟河之战,燕军,平安,朱棣,大军,观点评论,曹国公,李景隆,燕军,白沟河,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胜利,曹国公,李景隆,朝廷,中军,白沟河之战,燕军,平安,朱棣,大军,观点评论,曹国公,李景隆,燕军,白沟河,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