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惠灯墓志为例,探析武则天时期比丘尼的生存状态

从惠灯墓志为例,探析武则天时期比丘尼的生存状态

比丘尼就是我们俗称的尼姑,在佛教中指的是出家女子,二十岁以前受沙弥尼戒,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后正式成为比丘尼。比丘尼最早的始创人是释迦牟尼的姨母大爱道,可见在西域,比丘与比丘尼是同一时期产生的。

佛教从西汉传入中国,直至西晋末年才有第一个名叫净检的比丘尼开始受戒。受限于传统的思想束缚,中国历史文献对于比丘尼的资料可谓寥寥无几,我们对古代比丘尼的了解主要集中在金石学领域。

近年来随着众多古代僧尼墓志铭文的发现和研究,给我们带来了不同时代的比丘尼生活状况信息。本篇就从惠灯尼的墓志为引子,探讨武则天时期,比丘尼的生存状态。

一.龙门石窟中的惠灯墓志

1.龙门万佛洞

万佛洞是唐代洞窟的典型代表之一,位于龙门石窟西山中段,因洞内南北两壁雕刻有一万多尊小佛像而得名。洞中分前后两室,主室窟顶有华丽的莲花藻井做装饰,正中一尊阿弥陀佛雕像端坐在两层莲花上,两侧分立两尊菩萨、四尊金刚力士和两位发愿弟子像。

佛像背后壁上雕刻52朵莲花,每朵花上都端坐一位供养菩萨,神情各异,体态飘逸。环绕着藻井有一则题记,可知该洞窟是由宫廷大监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为唐高宗、武则天和诸王子所造,完工于永隆元年。而室内两尊弟子像,就是出资造洞的两位女性功德主像。

据考,大监是宫中的二品女官,但智运禅师却并不见史传。尽管如此,后人还是在智运禅师的女弟子惠灯的瘗窟中找到相关的记载。

2.惠灯瘗窟的墓志铭文

瘗窟为佛教信徒殡葬的一种形式,是用以供奉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尸骨的窟龛。截止到现在,龙门石窟一带发现共发现瘗窟40余处、瘗穴90余处,其中上节所提到的惠灯尼瘗窟就位于奉先寺东崖半山处,离万佛洞也就几百米的距离。

惠灯尼瘗窟,投影面呈正方形,三壁设坛,后壁有一个棱形龛,推测惠灯法师是采用坐式葬法的,棱形龛便是遗身坐处所在。窟口外左右各雕有力士一尊,其窟门上方题有墓志,但因年久风化,字多模糊不可辨识。

根据尚能辨认的文字可以得知,智运禅师是惠灯的师傅,师徒两人与武则天关系密切,且都受到武则天的供养。

二.盛唐初期比丘尼的状况

1.唐初佛教传播的情况

早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就已经十分盛行。如杜牧就以“南朝有四百八十寺”一句入诗;而北朝有不少达官贵人在取小名时使用佛教用语,像隋文帝小名“那罗延”就是佛教的金刚力士,其妻文献皇后小字“伽罗”意为香炉木等等。

唐前期虽以道教为国教,但佛教仍然深入人心。加上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推广佛教,使其盛大空前(可能是武则天曾经做过比丘尼的缘故)。由于盛唐初期,经济发展迅猛,上层社会生活奢靡成风,一些厌倦了花天酒地的人对清心寡欲的生活亦有向往,于是遁入空门皈依佛祖。

唐代的佛教不仅流行于上层的社会,在下层的民众中也是相当普及。下层民众的生活本来就缺乏保障,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面对生活的困苦或是灾难,他们需要在思想上获得开导和解脱,而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让信众们对来生的福报燃起了希望,因此会在今生笃信佛祖,崇敬僧尼,乐于行善。佛教流行的大环境,对比丘尼生存状况的影响非常大。

2.唐初女性出家前的状况

信仰佛教是一回事,出家受戒修行又是另一回事。那么唐代女性为何要出家成为比丘尼呢?若深究其原因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大致可以分为主动出家和被动出家两大类。主动出家者中,有的受家庭崇拜佛教的影响,有的深研佛学、得道顿悟、立志专研佛法,也有因情感变故,看破红尘,愿与青灯为伴的。

而被动出家中,大多都是家里贫困,出于生活所迫,走投无路才出家的;也有的女子孤身一人,年龄渐长,希望在寺院找个庇护所,出家为尼图日后有人照应。为此比丘尼出家前的身份可谓包罗万象,几乎覆盖了社会的所有阶层。

唐朝初期礼教的束缚力相对薄弱,反之女性的社会地位就比较高,私通、离婚之事时有发生,如太宗之女高阳公主就仗着父皇的娇宠,出嫁后竟与和尚私通。

因此,唐初女性在选择出家的问题上有着更多的自由。而且在成为脱俗的宗教中人后,身份变换了,令很多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传教的比丘尼多了,对佛教在各层民众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深。

3.唐初比丘尼的来源

上节提到唐初比丘尼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涵盖相当广泛。根据文献记载,宫廷女子在比丘尼的来源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宫中那些没有子女的嫔妃,在帝王去世的时候,只有两个出路,要么殉主陪葬,要么到皇家专属的寺庙去受戒为尼。

唐太宗驾崩后,当年身为才人的武则天就和一班无子女的嫔妃来到感业寺剃度出家,为皇家祈福。跟随她们一起出家的还有一大批年老色衰的宫人。除了以上这些情况外,冷宫中妃嫔,还有受罚的宫人和宫女都有可能成为比丘尼。

这样算下来,后宫佳丽三千,再加上大量女官、宫女,年复一年的轮换,的确可以让比丘尼这个职业提供可观的人力资源。

唐初,官宦士族在政治和社会上拥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他们的联合势力有时甚至可以左右朝局,唐开设科举后,一批贤德有才干的新兴进士,开始动摇旧士族的地位。

特别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政时期,利用新士人打压旧士族来巩固集权统治,使得旧士族的影响力不断萎缩,并最终走向没落。而这些士族的女眷在遭遇家道中落之后,有部分人看破了红尘成为了比丘尼。

处于社会底层的很多平民女子,不幸碰上天灾之年,无法维持正常生计时也会被迫选择出家。因为在寺庙出家的僧尼会受到政府的优待,最起码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因此在唐朝的比丘尼仍以底层的百姓居多,她们受戒的初衷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三.盛唐初期比丘尼的生活

1.比丘尼的生计

唐初的寺庙为何能够成为比丘尼的庇护所,这些比丘尼靠什么维持生计呢?原来当时僧尼能够获得政府会给予一定数量的授田,唐代的寺院也拥有自己的土地,而且僧人和比丘尼们都不需要纳税也不用服劳役,靠所拥有的田产足矣维生。

另外寺院会获得达官贵族们的捐赠和普通百姓的布施,赠品包括财物、田产等。越是香火旺盛的寺、庵,得到的供给和馈赠供养就越多。有些比丘尼还会得到专门的供养,衣食用度无忧。如惠灯墓志就提到了惠灯师徒的供养人是武则天。

此外比丘尼们还能通过为信众打斋和法事增加收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寺院,有的女尼积攒了大量财富。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身为比丘尼的智运禅师,可以出巨资修造万佛洞这样庞大的工程。在龙门石窟能够拥有自己瘗窟的惠灯尼,估计也有可观的财产。

正因为唐初比丘尼的待遇好,很多家庭贫困的妇女都乐意投靠寺院成为比丘尼,以致比丘尼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到朝廷的财政。到了唐朝中后期,政府开始使用严格的度牒制度控制僧尼的数量,仅限持有度牒的比丘尼才能获得授田和税役优惠政策。

2.比丘尼的社会交往

一般人认为,比丘尼遁入空门后,会超尘脱世,不问世槛外事,专注修行,但事实并非如此,比丘尼与皇宫贵族、官僚士绅和普通百姓有着密切的交往。首先宣扬佛教是比丘尼的重要义务,既然要传教,那么寺门、庵门就需要向公众开放,接待四方香客和善男信女;有时还需要比丘尼走出禅林,到俗世间进行化缘,做法等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声望和寺院的名誉,而声望和名誉的提升则有利于比丘尼自身以及寺、庵获取更多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而在这些过程中,比丘尼与百姓和官绅逐渐形成教俗互溶的联系。

其次,由于唐皇室对佛教的重视,在皇宫之内设置了很多诸如内道场这样的私有佛院场所,常常请些有道僧尼进宫给皇室成员宣讲佛法,举行各种颂经念佛的活动。

唐代宫廷的女眷人数众多,不可避免地与宗教人士接触,而比丘尼由于有着性别的优势,可以更方便与宫中女信众交往。从惠灯的墓志得知,惠灯师徒就常常出入内道场供奉,为武则天及皇室成员祈福。

结语

综上所述,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唐代佛教发展到达一个兴盛的巅峰,寺庵林立,门徒众多,比丘尼的数量亦不在少数。在佛教盛行且礼教暗弱的大环境之下,唐代的比丘尼投身宗教事业,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作为出家之人,比丘尼有着授田、受馈赠、受供养、收酬金等多渠道的收入来源,不仅生活有保障,有甚者还能集聚大量财富。虽然遁入空门,比丘尼仍要与世俗各个阶层保持着往来,宣传佛法,获得信众支持,成为初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比丘尼传》

《敦煌隋唐瘗窟制形的演变及相关问题》

《比丘尼与盛唐的发展的关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探析,生活,社会,佛教,时期,比丘尼,武则天,墓志,女性,观点评论,惠灯,万佛洞,佛教,比丘尼,武则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探析,生活,社会,佛教,时期,比丘尼,武则天,墓志,女性,观点评论,惠灯,万佛洞,佛教,比丘尼,武则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探析,生活,社会,佛教,时期,比丘尼,武则天,墓志,女性,观点评论,惠灯,万佛洞,佛教,比丘尼,武则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