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几万里,哪里春江无月明!
这首《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张若虚,这是这首诗的前四句。
提起唐朝诗人,你肯定会想起那个斗酒千篇的“诗仙”李白,或者会想起“少陵野老”杜甫,而张若虚在他们面前倒显得“籍籍无名”。
诚然,无论是唐朝正史还是民间野史里,都很难找到关于张若虚这位诗人的只言片语,不过,找不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虽然他在当时的诗词界没有得到推崇,甚至不可避免也遭受过排挤,但他在吴中(扬州)一带却很有名气,这不得不说他跟地域文化还是有很大的联系。
不过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大约到了宋朝时,一位诗词界的学者在编撰、整理《乐府诗集》时,无意间发现了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并将其编入诗集。到了清朝时,他的另一首《代答闺梦还》也再次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事实上,张若虚做过茺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相比较他的仕途而言,他在诗词上的造诣才是惹人注目的地方。
在色彩斑斓的唐朝,各色诗人不断涌现,新旧体诗层出不穷,也留下了璨若星河般的诗词名篇。虽然张若虚仅留下2首诗,不过他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已经成了“孤篇压全唐”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代表了唐朝诗歌的顶峰。
清人王闿运称此诗为“孤篇横绝”,作者“竟为大家”;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犹如一人一首成名曲,于张若虚而言,他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则成了他的代表“曲目”,且久负盛名,流传至今。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大气磅礴,又不失意境之美。作者用词意境寓缥缈于高远之中,词采华赡而不失之繁缛,趣远情深而又鲜明如画,让人身处其中,顿感超然物外,深邃且悠远。
张若虚将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融入到优美的意象之中,诗情画意完美结合,借助隋朝旧体乐府曲名,使得整个诗词又充满音乐律动之美,富有时代感。
这种形式上意境化的“孤篇横绝”与悼惜哲思,彰显了“达观洒脱”及哲理化的“与永恒相遇”,让全诗无一处闲笔,而他将诗中游子的那份悠长情思和绵长怅恨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全诗共36句,每4句一组,四句中押三个韵。四句一换韵,以平声韵起首,最后一组用仄韵作结束。这种规律性的用词构思,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不但有节奏感,而且充满美的享受。
而诗中明喻、借喻、拟人、对比、映衬等写作手法,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给人留下了丰富灵动的想象空间。
总之,张若虚将一轮明月写得凄惨痴情,不过却别有匠心,所以有人说这首诗“孤篇压全唐”也非常中肯了。
66126556556123……不知道这首《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再度在耳旁响起时,你是否会想起那个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的张若虚?
在《全唐诗》中,还存有张若虚的另外一首诗词,那就是《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前文有述,张若虚凭借出众的才华,被唐廷赏识,后来派到山东衮州担任兵曹。而这首诗主要就是描写他深感军中将士生活疾苦,对士兵思念亲人的心情更是感同身受,为此假借深闺女子之口写下了这首让人顿感凄美的诗词。
古代封建王朝动乱纷争不断,哪怕是国力强盛的唐朝,依然存在边患危机,所以很多热血男儿不得不背井离乡,相应朝廷号召,书守边疆,为此他们也就不得不远离父母和妻儿。
这名也许是新婚燕尔的妻子,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不得不和新婚的丈夫依依惜别。站在城楼之上,望着丈夫远去的背影,即便心中有万般不舍,也无能为力。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不知身在沙场的丈夫有没有吃饱穿暖,虽然不知道丈夫何时归来,但满腹“闺怨”的妻子,每天依然梳妆打扮,期待推开窗子的那一刻能看到自己心爱的丈夫。只可惜,这样的动作重复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身影。尤其到了深夜十分,那种孤寂和无助会裹袭全身,白天见不到丈夫,但却希望能在梦里与他相会。
只可惜,妇人做的梦依然是苦楚的,直至被惊醒。无奈,妇人又只能关上那扇久开的窗户。
这首《代答闺梦还》,虽然是很常见的思妇主题,但诗人并未全诗写“哀”,而是利用春日欢腾热闹的场景来衬托出女子内心的孤寂惆怅,与那种浓烈的思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这首诗的含蓄与内心活动的描写,恰恰是全诗成功的地方。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春江花月夜》比《代答闺梦还》更胜一筹,前者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思考都巧妙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运用的各种描写、修辞手法,都是一流的。后者《代答闺梦还》描写的只是作为一名战士的生活片段,是一段因工作因职业而产生的生活牵绊,在格局上明显小于前者。所以这才有了《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的赞誉。
自古以来,诗词都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的博大精深、怡情悦性可谓源远流长。对于一首陌生的诗词,你不一定能理解整首诗词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但通过一句话、一个词,或者是一处景物描写,便能“以小见大”,便可以“看图说话”,让自己得到某种熏陶和启迪,这便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
诗词,让人感觉唇齿之间生香,而这种幸福也会因阅读和思考在心中开花结果,人生的背景色也不至惨白无华。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