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我想学秦王李世民,奈何父皇却不是李渊:记永乐时代的汉王朱高煦

我想学秦王李世民,奈何父皇却不是李渊:记永乐时代的汉王朱高煦

前言: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正月十九日,元宵节刚过的北京城,仍然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然而大明的汉王朱高煦却已经归心似箭,等不及要返回京师南京。礼部尚书吕震向皇帝表示汉王既已陛辞,百官理应相送。

未曾想坐在皇帝宝座之中的大明天子朱棣却毫无反应,仿佛根本没有听到吕尚书说的话。眼见得父皇不吱声,汉王哼了一声,带着世子朱瞻壑和次子朱瞻圻拂袖而去。父子之间嫌隙顿生。

甲午,汉王高煦还南京。去年冬高煦请还,上曰:“天寒,尔与从者皆不便,姑俟春暖。”新岁,高煦申前请。上曰:“朕欲至秋遣尔南还。”高煦不应,遂命钦天监择日遣之。上顾高煦曰:“汝必欲去,世子宜留侍朕。”高煦曰:“亦欲以归进其学。”上默然。至是陛辞,礼部尚书吕震奏诸司分官送之,上不答。—《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七》

话说汉王和永乐皇帝怎么会同时在北京呢?朱高煦急着回南京又意欲何为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大名鼎鼎的“二叔”,在永乐年间的故事。

太子之位: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

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二月初四日,燕王朱棣嫡次子,太祖朱元璋第十孙,生母燕王妃徐氏,洪武年间封高阳王。由于日后身败名裂的缘故,修纂于宣德年间的《太宗实录》对于朱高煦在靖难战争期间的战功略而不谈,倒是《明史》给出了相对中肯的评价: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徐辉祖败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骑来。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太祖第十九子谷王朱橞以及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燕军大举入城,皇帝朱允炆随即自焚殉国。六月十七日,大功告成的朱棣在奉天殿登基称帝,大明王朝正式进入了永乐时代。

虽说朱老四做了皇帝,但当时燕军主力实控的地盘不过南京和北平两地,甚至连朱棣派去北平要求弟弟宁王朱权南下的信使,都被忠于朝廷的官军半道截胡。面对这种局面,靖难头号功臣朱高煦于八月二十三日奉旨率军回北平,协助大哥燕世子朱高炽一起守城。对于朱棣来说,他自己领着靖难大军坐镇京师的话,北平老家就务必不能出任何纰漏。相比世子,显然此时的朱棣更信任次子高阳王。

天命不在朱高煦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初八日,文武群臣上表请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此时距离建文帝之死已经过去了半年,朝廷都已经正式启用了永乐年号,册立新的皇太子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朱棣一口回绝了朝臣的请求,给出的理由是“今长子属当进学之时”。对于已经26岁的朱高炽来说,这更像是一种侮辱。

二月二十七日,朱棣给同在北京的高阳王朱高炽下了一道圣旨,让他率兵往开平操备。开平是前元政权的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当时朝廷得到线报,称北元残余意欲犯境,因此皇帝让靖难第一猛将朱高煦领兵至此,要求他“虏至,即相机剿除。否,则按兵待之”。起行之际,朱棣写信给儿子反复叮咛,让他不要走漏大军出塞的消息,同时注意“受降如受敌”,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王既行,复赐书谕曰:“尔军起行,惟声言往大宁。既出关,然后北行,未至开平四十里即下营。先遣精骑往侦动静,勿令虏觉。如虏不知我军出塞,领众深入则多用火器。遇夜,令壮士劫其营亦可获功。若与战,则令武安侯郑亨居中,安平侯李远居左,武城侯王聪居右。尔将精骑一、二千,往来策应。寇败,获其人勿轻杀。寇遁,毋利其牛马而穷追之。”—《明太宗实录卷十七》

与此同时,朱棣又写了一封信给朱高炽,里面要求他派人随军督运粮饷,“不可缓也”。朱老四之心,可谓是路人皆知了。当时北元残部的战斗力孱弱之极,如何能是武安侯、安平侯、武城侯这等百战宿将的对手?朱棣把后勤重任丢给长子,打胜了,功劳是朱高煦的。万一有所不利,锅全是朱高炽来背。

眼看着形势不妙,文武群臣于三月初一日再次上表请立世子为皇太子。然而朱棣的态度很坚决,依然认为朱高炽“智识未广,德业未进”,还不配当太子。四月初四日,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朱橚也忍不住上表请立皇太子。面对着汹汹的舆情,永乐皇帝还是那句老话:“长子虽有仁厚之资,而智识未充,行业未广”。

换句话说,此时的朱高煦正处在人生中最接近皇太子这一位置的时刻。以靖难第一公爵淇国公丘福为首的武勋集团,以及驸马都尉永春侯王宁在内的皇亲都支持朱高煦。只要这位高阳王打出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他老爹就会信守靖难之时的诺言,立他为太子。

然而天命这种东西,真的很玄乎。四月十二日,朱棣夜观天象,发现“金星出昴北”,赶紧写信给儿子让他小心谨慎,因为《占书》上说这种天象意味着北军获胜。此前大军兵行至清河之际,高阳王身边的随从被雷劈死。过居庸关之时,又有“幕中釜鸣”的不祥之徵。五月初七日,钦天监观察到“昼太白见巳位”,也就是在白天观测到了金星。这种罕见的天文现象一向被认为是“将军为乱,宫中兵起”的前兆。

和老爹朱元璋一样,朱棣也迷信于星象学。眼见得天象屡屡示警,朱老四终于感觉朱高煦恐怕确实不是天选之子。于是他让武安侯等人率军驻于宣府,朱高煦则率护卫骑兵三百人回北京,这一次的开平之征就此草草收场。

己巳,书谕郡王高煦曰:“闻尔兵行初至清河,从者为雷震死。过居庸,汝幕中釜鸣。皆不祥之徵,不可不谨。即率骑兵三百人还北京。余令武安侯郑亨、武城侯王聪、安平侯李远总之,就驻宣府。”—《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

当年闰十一月,世子嫡长子、皇长孙朱瞻基奉命从北京抵达南京。对于朝臣们来说,纠缠了一年半之久的太子之争就要有结果了。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正月,驸马都尉永春侯王宁、隆平侯张信带着玺书前往北京,诏世子朱高炽及高阳王朱高煦赴京。三月二十四日,二人抵达京师南京。

三月二十八日,文武群臣及京师军民耆老再次上表请立皇太子。此时的朱棣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底气,表示你们说得对,我虚心接受。四月初四日,皇长子朱高炽册为皇太子,皇次子朱高煦封为汉王,皇第三子朱高燧封为赵王。

但是这场夺嫡之争就此落下帷幕了吗?不,好戏才刚刚开场。

为了夺嫡,汉王真的很努力

据史料记载,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之后,老爹朱棣为了避免玄武门之变的历史教训在自己身上重演,曾打算让这个宝贝儿子出镇云南。去了云南就彻底边缘化了,朱高煦自然不干,朱棣也没有太坚持,可能也是心底里觉得对不起这个儿子。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二月,朱棣下旨改大宁前卫、济州卫和天策卫为汉府三护卫。天策卫是侍卫上直亲军十七卫之一,也不知道朱老四怎么想的,因为任何人看到这个名字都会联想起天策上将李世民来。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七月十六日,成国公朱能以征讨安南总兵官从京师率军南下,准备对野心勃勃的安南国实施天讨。我们不知道汉王为何没有主动请缨参与这次出征,难道是他认为击败安南国的功劳无足轻重?特别是当年十月朱能因病卒于龙州之时,汉王更应该请命出征,这支大军抓在手上不香么?当然由于史料的匮乏,也有可能是太子党千方百计阻止让汉王挂帅。

激烈党争

不管怎么说,接替朱能的新城侯张辅取得了灭国的功劳,并且因此进封英国公。朱高煦和张辅在靖难时便是亲密战友,再加上原本就支持他的淇国公丘福,汉王殿下在军中的势力达到了巅峰。

我们不妨想一想,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除了为皇后寻找墓地,是不是也有把兵权重新掌握到手里的意图?毕竟本次扈从的京军就有五万人,其中一万骑兵、四万步兵。此外还从各卫所抽调骑兵一万人、步兵两万人,沿途进行防护。有这八万大军在手,汉王想学李世民只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年七月,淇国公丘福奉旨率领十万大军北伐。不曾想却在胪朐河(今蒙古境内克鲁伦河)轻敌冒进,导致最终兵败身死。除了丘福以外,本次大明朝廷还损失了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和安平侯李远四位侯爵。这不但是汉王党的重大损失,也是太子党趁势反击的大好机会。

丁未,行在兵部奏:“丘福率兵征讨。方命违众,丧师辱国。当削爵追诰券,族灭其家。”上曰:“福驵愎自用。违弃朕命,坚拒众谋。至于坏事,虽族灭何多?念旧劳有所未忍。可削封爵,追夺诰券。徙其家于海南。”—《明太宗实录卷九十七》

看到没有,靖难第一公爵,打了败仗自己殉国之后,朝中的对头连他的家人都不想放过。当然汉王党的反击也来得很快,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四月,朱高炽当年镇守北平时候的得力帮手:前北京刑部左侍郎冯京在锦衣卫大牢中莫名死去。到了永乐九年,双方又各折损一员大将,汉王党是驸马都尉永春侯王宁,太子党是前翰林院学士解缙。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汉王奉旨护送仁孝皇后梓宫前往北京安葬。当年四月,朱棣再次巡幸北京,这本是父子俩增进感情的大好机会。但是时时陪在父皇身边的皇太孙朱瞻基,却让汉王感觉芒刺在背。十年过去了,太子的美梦越来越遥不可及,汉王打算返回京师干一票大的,这才是他本文开头急于离开北京的原因。

发配乐安州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闰九月,朱棣突然将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召回京师,随即在十月份将其废为庶人。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吴高突然被废,很可能和勾结汉王有关。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五月,命汉王出居青州。由于有此前不愿在北京侍奉朱棣的前科,此番朱高煦再怎么辩解自己只想陪在父皇身边,就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甲辰,申命汉王高煦往居青州。时高照奏愿留侍左右,不欲之国,复赐敕曰:“既受藩封,岂当长在侍下?前封云南,惮远不行。与尔青州,今又托故。如果诚心留侍,去年在此何以故欲南还?是时朕欲留尔长子,亦不可得。留侍之言,殆非实意。青州之命,更不可辞!”—《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四》

看到没有,当初汉王不肯把世子留在北京,朱老四现在还记仇呢。朱高煦此后铤而走险,从各卫所选拔精壮军士教习武事,造作器械。不过朱棣自己造反出身,如何会不防着儿子一手。很快他就得到一条密报,汉王府中有三千人居然没有隶籍兵部。

这下子朱棣坐不住了,儿子这是打算造反啊!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九月二十日,朱棣从北京启程赶赴南京。十一月二十一日,永乐皇帝下旨将汉府左、右二护卫改为保安左、右二卫,驻屯于居庸关以北。又将汉王本人禠去衣冠,囚絷之西华门内,打算把他废为庶人。

在这关键时刻,皇太子朱高炽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出面将弟弟给保了下来。我们一直说过,朱高炽这位监国多年的实权太子,可不是一朵政治白莲花。此时要是在弟弟身上再踩一脚,日后父皇万一回心转意,吃亏的还是自己。

皇太子恳为救解,上厉声曰:“吾为尔去蟊贼,尔反欲养患自及耶?”皇太子跪曰:“彼诚无状,宜未必有害臣之心。”上曰:“吾为父,乃不能知子耶?虽尔千万分友爱,彼方以世民自任,而目尔为建成!此可容耶?”不怿而起。—《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六》

最终朱棣将朱高煦的封国改为山东乐安州,认为此处属于近畿之地,一旦有变,“可朝发而夕擒也”。随即他回过头告诉皇太孙朱瞻基:“周公诛管蔡,圣人所为也”。意思就是周公当年诛杀同胞兄弟管叔,是大义灭亲的圣人所为,以后若是你二叔造反,你也不要犹豫。当然《太宗实录》是在朱瞻基手上修纂的,他皇爷爷究竟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只有天知道了。

结语: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在夺嫡之争中一败涂地的汉王朱高煦,不得不前往乐安州就藩。原本的汉王府三护卫,现在也只剩下青州中护卫。当年年底,汉王的亲信右军都督佥事欧阳青突然去世,死因不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九月,汉府随侍都指挥周彧、路宣、王海等人被谪戍交阯。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八月三十日,汉世子朱瞻壑不幸去世,朱棣为这位皇孙辍视朝三日,谥曰懿庄。朱瞻壑和朱瞻基行冠礼的时间都在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二人之间应该年纪相仿。而且从史书中遗留的蛛丝马迹来看,朱棣对朱瞻壑的喜爱程度也不低,因此他的死,无疑对于朱高煦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庚申,汉世子瞻壑薨。讣闻,上辍视朝三日。遣官赐祭治丧葬,谥懿庄。上叹曰:“此儿虽循良,使不死亦终不能匡救其父也。”皇太子、亲王皆遣祭。—《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

然而乐安州并不是朱高煦命运的终点,他在明宣宗宣德年间的遭遇,我们放到后面的文章来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李渊,时代,李世民,永乐,朱高煦,成祖,秦王,朱棣,汉王,观点评论,朱高炽,朱老四,朱高煦,朱棣,汉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李渊,时代,李世民,永乐,朱高煦,成祖,秦王,朱棣,汉王,观点评论,朱高炽,朱老四,朱高煦,朱棣,汉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李渊,时代,李世民,永乐,朱高煦,成祖,秦王,朱棣,汉王,观点评论,朱高炽,朱老四,朱高煦,朱棣,汉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