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一战灭其国!大唐如何轻松消灭东突厥?只因唐太宗李世民庙算得当

一战灭其国!大唐如何轻松消灭东突厥?只因唐太宗李世民庙算得当

光荣与梦想

贞观四年,帝都长安一片欢腾。今天是帝国大军凯旋归来,献俘阙下的日子。不久前,李靖、李世绩两位上将军仅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全歼东突厥主力,生擒突厥可汗颉利。武功之盛,远迈前朝!此时距离唐朝建国才仅仅十三年! 距离东突厥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才仅仅过去四年!

唐王朝灭东突厥之战,对于唐朝统一草原民族至关重要。这次战争的胜利,为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它不仅一举清除了隋末以来北方延绵不绝的边患,还树立了大唐帝国战无不胜的赫赫声威,为中国古代疆域最广、实力最强的盛唐王朝的形成举行了奠基礼!从此大唐百年的光荣与梦想由此开始!

唐太宗戎族骑马像

东突厥的崛起:

南北朝末期,北方游牧民族突厥逐渐强盛,续匈奴之后第二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幅员辽阔,"东至辽海,西至西海万里。南至沙漠之北,北起北海五、六千里。"军力强盛,士卒精锐。 "重兵死而耻病终。""控弦之士百万。 隋朝立国之后,在隋文帝的离间之下,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相互攻杀,实力骤降。东突厥暂时向隋文帝称臣以积蓄国力,休养生息。十几年后,隋炀帝当政,中原大乱。各方势力割据一方。 始毕可汗利用中原的内乱,无暇北顾的机会。先后发兵征服了东部契丹、室韦等部,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极大的增强了东突厥的国力。

始毕可汗开始频频南侵,俘虏了人口劳力,掠夺金银财帛。并且支持或者扶持北方割据势力,扩大中原分裂局面,借以坐收渔人之利。

东突厥地图

城下之盟,春秋耻之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之初,兵力不足。进军关中之前由于担心马邑的刘武周勾结东突厥伺机偷袭太原。采用权宜之计向始毕可汗称臣纳贡,约定:金银玉帛归突厥,子女土地归李渊。以换取突厥的支持和保证太原根据地的安全。始毕可汗派特勤康稍利带兵五百、军马二千匹相助。

然而,当唐王朝才定鼎关中的时候,突厥便要求履行旧议,"前后响遗。"、"不可胜纪"。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无礼"。李渊父子深以为耻。

李世民才发动玄武门之变,刚刚登上皇位。突厥大军就借此机会闪击长安。颉利、突利两可汗亲率二十万骑兵,长驱直入,进至长安附近渭水桥边,京城震动。

颉利派大将执失思力为使者入城。执失思力气焰嚣张,对唐太宗说:"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

唐太宗不惧恐吓,驳斥了突厥的背信弃义,然后将执失思力扣押。自己则单刀赴会,只带六骑来到渭水桥边,与颉利可汗隔水相望,严厉的谴责突厥背信弃义,挑起战火。

颉利可汗见使者去而未回,李世民又轻骑独出。以为唐军早有准备,生怕中了请君入瓮之计,准备与李世民讲和。 突厥大小部落首领也钦佩唐太宗惊人的勇气,都"下马罗拜"。李世民乘机广施财物,分发各突厥首领。众首领得了好处皆无心恋战,第二天颉利与李世民在渭水桥重申盟约,在大唐付出了众多的财物后突厥退兵。

渭水之盟

有大将认为应该和突厥决一死战。 唐太宗考虑到此时一旦与突厥主力开战,必有死伤,消耗国力。 即使此战得胜,也不能一下彻底解决突厥问题。此时先休兵求和施以小惠,让突厥贵族得意忘形,放松战备。

唐太宗的血耻准备

为了雪耻,为了大唐北疆的安宁。唐太宗采取了几个积极的举措加强已方实力,做好反击准备。即兵法所说的“庙算”:

1、身先士卒,练兵备战

大唐军队虽然精锐,在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所向披靡。但是比起彪悍凶猛,擅长骑射的突厥骑兵,还是稍有差距。为了提高军队的骑射本领,能与突厥骑兵一较长短。唐太宗每天都抽调几百名军士组织训练,在显德殿前亲自教导骑射,考察士兵们的武艺。

对于成绩优良的积极鼓励为鼓励士兵他说道:"无事的时候,我教导你们武艺弓箭,等到突厥入侵的时候,我就上前线当你们的统帅!"皇帝陛下亲自督导!还准备亲自带领他们出征!受训士兵谁不骄傲鼓舞?谁能不拼命训练骑射本领?

有大臣担心安全问题,唐太宗也不以为意说:"王者视四海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唐太宗的话也极大的鼓励了军队的情绪。经过数年的训练,唐军的战斗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唐代骑兵

2、并州屯田,重视马政。

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地理位置重要,是防备突厥南侵的战略要地。唐太宗任命李世绩为并州都督,在靠近突厥的并州(今山西)进行屯田,史称"岁收谷数千斜",几年下积蓄了大批军粮,免去了大军出征之时长途调粮的困难。李世绩在任职期间,也积极的开展对突厥的刺探工作,对于其山川、部落人口等都掌握了第一手的详细情报。

突厥骑兵的强大,促使唐太宗决心建立更为强大的骑兵队伍。在建国过程中,唐太宗就善用骑兵,奇袭追击。但是因为国内战争频繁,良马大批战死。

正因如此,唐太宗对马政上升到空前的高度。 唐太宗以太仆卿张万岁为长官,在陇左地区广开牧马监,来保证军马的繁殖增长。唐太宗还多方向周边少数民族购买良马,来保证军马的品种和数量。陇右的牧马地自太宗贞观年间开始马匹繁殖极快,大量的良马为后来唐军大规模的组建骑兵提供了条件。

3、远交近攻,合众连横 。

东突厥虽然统一了大漠草原,但是这是靠着强大的武力征服的,内部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而颉利可汗频频南侵,最后获利的大都是突厥贵族。其它部落所获甚少。于是"兵革岁动,国人患之,诸部多苦。 自灞桥退兵之后,连续几年草原大雪。诸部牛羊大批死亡。在草原牛羊就是基本生活物质,大批死亡会影响到草原民族的生存。颉利可汗此时又志骄意满,对于各个部落收取重税。直接引起其它各部落的不满。"六畜多死,国中大馁,颌利用度不给,复重敛诸部,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 唐太宗对于突厥内部的矛盾了如指掌,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开始扶持突厥内部心怀不满的部落。用其人之道还于其人之身!

东面的契丹、奚等部落在唐太宗的大力招揽之下,先后转而归附于唐。太宗皇帝对其赏赐甚厚。

北面的回纥、薛延陀等部落一直是突厥"以制北荒"的依靠力量。因为不堪颉利可汗的横征暴敛,也先后脱离突厥的统治,为对抗强大的突厥他们还与唐王朝结成同盟。

这些举措,使得突厥面临三面夹击的不利局面,逐渐改善了双方的战略态势。

4、 攻取朔方,招降恒州

朔方粱师都,恒州苑君璋是突厥颉利可汗一手扶持的割据政权,两地地理位置重要,一直是突厥进攻中原的桥头堡。

贞观元年,依靠突厥支持割据恒州的苑君璋"见颉利政乱,知将亡。"放弃以前割据一方的想法,在唐太宗的感召下率部投降大唐。大唐打通了可以直捣可汗龙庭定襄的通道。

唐太宗又趁回纥、薛延陀反叛,突厥暂时无暇南顾的时机,派柴绍领军攻取了割据朔方的梁师都,封住了突厥进攻关中的必经之路。从此突厥大军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直接进攻关中地区了。

唐灭东突厥战争

经过精心的准备,大唐兵精粮足,上下一心。已经具备先为不可胜的条件,现在只待敌之可胜。 贞观三年,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发生巨大矛盾。起因是突利可汗被反叛的回纥军击败,只身逃回后颉利将他重重的责罚了一番。

突利可汗因此怀恨在心,从此不听颉利的号令。并暗中与唐军联系,表示愿意归附大唐。

代州都督张公瑾得知消息,马上向唐太宗报告,并列举了出兵的六大条件:“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宠奸臣,一也。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无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旱,粮草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复,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华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 高明的统帅往往能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唐太宗马上抓住这一战机,贞观三年十一月,以兵部尚书李靖、并州都督李世绩为帅,率领大将柴绍、薛万彻等统兵十余万,准备兵分四路出击塞北,大军开始在边境集结。

大唐初年,名将辈出。唐太宗为何选择李靖和李世绩两人为帅?唐太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李靖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家学渊博,文武双全。归顺大唐后为大唐平定南方肖铣,收复岭南立下大功,在军队素有威望。

李靖善用骑兵远距离奔袭,谋定而后动,喜欢出奇制胜,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一点和唐太宗的指挥方式如出同辙。任命他为主帅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唐军骑兵的机动性,符合唐太宗的用兵方案:以奇兵取胜!

李靖像

李世绩原本是李密的部将,是在隋末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著名将领。李世绩筹划有度,善纳人言。为人老成持重而且爱护士卒。很得士兵拥护。

唐太宗后来曾夸奖说:"於今名将惟李世绩、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李靖当时已经去世)"可见他的份量。启用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李世绩被任命为并州都督多年,并州处于对东突厥的一线,李世绩对于敌情很熟悉。

李世绩像

两人为正副主帅。一个善用奇兵,出奇制胜。一个中正平和,堂堂正正。兵法曰"以正合以奇胜。"两人奇正配合,相彰得益。

前线将帅的指挥能力和相互配合往往决定战场的胜负,可见唐太宗是煞费苦心,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阶段、虚张声势、奇袭定襄。

唐军云集边塞,早已被突厥侦知。突利可汗首先率部归附唐军,并且亲自到长安觐见唐太宗。

颉利可汗自然也得到了唐军大规模集结,准备出击的消息。他"一日数惊,惶恐不安。"但是他却却始终没有转移其大汗龙庭,而且也没有将部落民众妇孺和大批牲畜转移到漠北暂避锋芒。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时间!此时已经接近冬季,漠北苦寒,风雪更大。此时向漠北转移机动,大批的妇孺和牲畜必然死于严寒和食物不足。因此只有等待来年雪化,才有可能大规模的迁移。

而且颉利也犯了一个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以为唐军此刻是在虚张声势,真实出兵时间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

以往中原王朝出兵草原大漠往往在春夏之交,以方便大军行动和粮食运输。哪有在寒冬腊月出塞作战的?

但是唐太宗和战神李靖、李世绩三位战神级人物,恰恰把唐军出兵时间就定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正是破其主力的大好时机。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锐骑兵悄无声息从马邑先行出发。

突袭!骑兵的经典打法。与唐太宗一脉相承,系出同源。

同时,李世绩续率大军主力由云中出发,准备斜插到白道。堵住突厥军后撤的要道。

李靖率精骑进抵突厥龙庭所在地定襄城旁的恶阳岭,开始大张旗鼓的袭击突厥部落。

颉利可汗始料未及,他认为李靖敢率三千孤军深入定襄,后面肯定有主力随行。"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慌乱之中颉理可汗出了昏招,他带领突厥主力后撤至碛口,准备以定襄城为点,观察李靖大军虚实!如果是主力到来,自己带领人马后撤。如果是偏师,前有坚城,后有主力。正好前后夹击李靖。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李靖敢偏师深入,早就考虑好了攻克定襄的办法。用骑兵攻坚,智者不为!兵法大家李靖决定用计,反间计。

在唐军的离间下,颉利的心腹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降唐。此时困守定襄的突厥部众已人心惶惶,群龙无首,都无心守城。李靖旋即大破突厥守军,攻克定襄。

颉利得知康苏密降唐,定襄丢失。不再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浑河边与柴绍部交战之后。又在白道遭到李世绩率领的唐军主力截击,一方是士气正旺,一方是惊弓之鸟。一场血战之后,突厥军队大败。

唐灭东突厥示意图

第二阶段、雪夜奔袭、大败突厥。

颉利见北撤通道被堵截,只好收集余众数万退屯铁山。颉利知道此时已经不是唐军对手,用起了缓兵之计。派亲信执失思力为使者,快马加鞭赶往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意图是等待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时突破唐军防线,转移到漠北戈壁,伺机再东山再起。

唐太宗何等人物!对于颉利的想法很清楚。但是,如果不允许投降!就是逼突厥残部与唐军拼个鱼死网破,必定死伤甚众。如果允许,等天气转好颉利必定北逃,到时候就是放虎归山。

唐太宗决定将计就计,派鸿胪卿唐俭前去谈判,安抚颉利。其实就是一个诱饵!一个死间!他的真实想法是拖延颉利,为大军全歼突厥余部创造条件!放虎归山不是唐太宗的作风,除恶务尽才是战略天才李世民的想法!

但是,这件事的关键是不能说!毕竟唐俭也是两朝老臣,而且这件事如果挑明,对于自己的声誉颇有影响。周围回纥,土谷浑等国会怎么看待自己?朝中的老臣们又如何会看待自己?此事不能明说,只能意会!

李靖、李世绩!相信你们能领会自己的意图!

身在前线的李靖和李世绩已经看破颉利可汗的意图,也领会到唐太宗的真实想法。主君不方便做的事,就让我们来完成吧!

两人准备奇袭铁山,借口充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此说服持有不同意见的将领。军令统一后,李靖挑选精骑一万,带上二十天的干粮,悍将苏定方为前锋。

一夜急行,来到颉利可汗驻地铁山附近。此时漫天风雪,颉利可汗正在款待唐俭一行,毫无戒备。前锋苏定方带领前锋两百人,离驻地只有七里的地方被突厥发现报告给颉利,颉利可汗不信。

苏定方杀入大营之后,颉利可汗慌乱之下才带领亲卫仓促撤退。突厥部众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很快被气势如虹的唐军骑兵击溃。

这一战,李靖消灭了突厥士兵数万,缴获无数。于此同时,李世绩率主力大军也堵在突厥北窜的要道碛口,迫使突厥的许多部落投降,俘虏五万余人,牛羊马匹无数。

颉利可汗也在逃亡路上被部下所擒,押送至长安。至此,强大的东突厥汗国被唐军一战而定。 捷报传至长安,大唐举国欢腾。唐太宗激动不已:"从前的耻辱,今天终于洗雪了!后记:

东突厥灭亡之后,大唐以其地设置单于、瀚海两个都护府,管理草原民众。而且草原部落也为大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士和牧马,为其之后东征西讨打下基础。唐太宗也在这场大胜之后,在周边国家树立了强大的威望,被尊为"天可汗。"在汉人王朝之中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帝!

李世民戎装骑马雕像

结语:

强大的东突厥汗国,凭借其来去如风,骑射独步的骑兵集团傲视天下,屡次入侵中原。为何在唐太宗那里折戟沉沙?一战而灭?这其中:

有唐军士兵的精锐勇猛,奋力拼杀的功劳;

有李靖、李世绩的指挥有方,谋略得当的功劳:

当然主要的还是唐太宗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孙子兵法开篇就阐述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起初,东突厥兵临长安,唐太宗被迫城下结盟。内心深感耻辱,愤怒万分!同时他深知"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举国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不可为自己的一己好恶而擅自开战。当时唐王朝建国不久,暂时无力与突厥全面开战,因此他选择了结盟退让,以待将来。

但是,唐太宗的以待将来并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积极的筹划备战。经过四年的准备,一系列的举措。唐王朝已经具备与东突厥一较高下的实力。

此时,唐军虽然实力强大,但是东突厥也是兵马众多。没有一战碾压对方的实力。唐太宗还是按兵不动。"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东突厥还没有露出太大的破绽,无法一举破敌。大军进攻容易付出巨大的伤亡,而且战争持久,劳民伤财损耗国力。唐太宗在等待敌方的破绽出现!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高明的战略军事家也会积极的联合所有力量,分化敌军,孤立敌军,为大军破敌创造条件。唐太宗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先后招降契丹等部落,与回纥,土谷浑结成联盟。答应突利可汗的投诚。都是为了孤立突厥的颉利可汗。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刻既收奇效。

等到时机成熟,选将出征。更是完美的演绎了"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于天地,不竭于江河。“的孙子兵法论述。李靖以奇胜,率领骑兵千里突袭。李世绩以正合,率堂堂之师正面迎敌,攻坚克难。总是打在颉利可汗的软肋之处,让其措手不及。

李靖、李世绩开始都不是唐太宗的嫡系亲信,但是他敢于放手使用而不加限制,能做到用人不疑。唐太宗眼光之独到,看人之准,识人之明,以见一斑。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作为一个卓越的战略军事家,唐太宗以其行动演诠绎"庙算"的重要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骑射,可汗,大唐,李世民,唐太宗,长安,突厥,其国,太原,大军,观点评论,唐军,李靖,唐太宗,突厥,李世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骑射,可汗,大唐,李世民,唐太宗,长安,突厥,其国,太原,大军,观点评论,唐军,李靖,唐太宗,突厥,李世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骑射,可汗,大唐,李世民,唐太宗,长安,突厥,其国,太原,大军,观点评论,唐军,李靖,唐太宗,突厥,李世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