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吾成大业者,能也。——朱棣
朱能,明朝初期朱棣麾下的大将之一,靖难之役中功劳算的上是居功至伟,后被朱棣亲自封为国公,可以说在永乐年间的四大国公中都是佼佼者。
自追随朱棣开始,朱能就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之地称之为“辅吾成大业者”。那么,朱能的一生究竟如何?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想要更好地了解朱能就不得不说一个人,他就是其父朱亮,从历史渊源上来看与朱元璋的关系匪浅,根据资料的记载他与常遇春是同乡,后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燕山护卫的千户。
积功至燕山护卫副千户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为了巩固朱明江山又捡起了早年的分封制,刚巧燕王朱棣就成了北平的藩王,统领大明朝的军队抵御来自北方的鞑靼民族,换句话来说朱棣是朱亮的上司,这也为朱能、朱棣的相知奠定了基础。
公元1370年朱能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成为了一位“勇力过人、智识高远”的少年。当时,朱元璋按照人的职业把天下人分为“士农工商”,而且这种职业是带有传递性的。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父亲是工匠,那么你的职业只能是工匠。作为军人的孩子,很显然朱能只能成为一名士兵,他继承了朱亮的职业成为了燕山的一名军人,后被提拔为燕王府中的一位将官。
原因就是朱能在战场上非常的凶猛,与当时的青年才俊张玉被视为“善战、能谋”,堪称朱棣的左膀右臂,甚至于在亲信度上朱能要高于张玉。
每遇劲敌,大呼驰斗,以一当百。
公元1394年朱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了燕山护卫副千户,本以为会在这个职位上长久的干下去,但大明朝一场最大的危机却正在悄然的逼近。
朱标是洪武皇帝朱元璋最看重的太子,把天下最有才华的文臣、武将聚集起来当他的老师,朱标也不负众望得到了父亲、百官的尊敬和信赖。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称为建文帝,建文帝上位之后考虑到藩王情况。原本是想直接对朱棣动刀削减他的势力的,但是在黄子澄的劝告下“错过了最佳机会”。
黄子澄认为要是先削了朱棣的藩的话,很有可能会将朱棣直接逼反,因此不如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法先对其他诸王动手,朱允炆马上就开始安排人手削藩。
欲要图燕,必先剪其手足
随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周王,湘王,代王,岷王,齐王五个人便成为了削藩的牺牲品,因削藩的手段过于直接且不近人情,湘王不堪其辱当场自尽。
朱棣:“还不知先生名讳,敢问先生法号?”,姚广孝:“老僧准备送一顶白帽子给王爷,不知道,王爷可敢戴上?”
朱棣:“先生莫要取笑孤王了,孤王现在朝不保夕,哪还有什么白帽子戴呢?”表面上朱棣不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心底里却非常清楚,两个有同样目的的人由此结缘。
朱允炆准备对朱棣动手时,姚广孝再度找来主要是给他献计策的,这个计策就是让燕王装疯卖傻但暗中发展力量,朱棣听完后直接照做。
自此以后朱棣傻了,一度让外人以为他是真的疯了,利用这段时间,朱棣秘密打造兵器、训练兵丁,准备着造反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家里甚至养了许多鹅来掩盖敲打兵器的声音。
正所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燕王府中的百户邓庸供出了朱棣一直在暗中筹备造反的这一事实,朱允炆得知后大惊失色,连忙安排张昺去秘密逮捕朱棣。
朱允炆以为自己做的一切也是密不透风,却没想到朱棣早已知晓他的安排,双方见面后也没说太多的废话,手起刀落就送他去见了自己的祖先,做这件事情的人是谁呢?就是大将朱能。
杀张昺之事揭开了朱棣造反的序幕,后来朱能又在第一时间控制了北平城的关键城门,最终使得北平成为了朱棣的根据地,朱棣向天下宣告将起兵靖难清君侧,靖难之役正式爆发。
靖难之兴,与张玉、丘福密赞决,其始缚贵昺,夺九门
我们都知道,洪武皇帝是一个猜疑心很重的人,为了维护朱明江山的稳定制造了“胡惟庸案”、“蓝玉案”,可以说明初能征善战的开国将领都被他给杀了。
在明初的将领中,耿炳文虽然不值一提、不突出,但是在建文皇帝执政时期却称得上排名前列的统帅,他或许连凤凰的尾巴都够不到,但却可以作鸡的头。
靖难之战爆发后的同年8月,耿炳文奉朱允炆的命令率军来到了真定,几十万大军远远超过燕军的势力。奈何,一位战将却被朝廷一群文官左右,最后落得个兵败垂成的下场。
耿炳文到来后,朱能第一时间向朱棣献计:“耿炳文初来乍到,还没站稳脚跟,若是突袭的话很有可能大获全胜!”朱棣对朱能的献计深以为然,马上同意了他的意见。
耿炳文退回到滹沱河的南岸,虽然大军吃了亏但是主力尚在,依旧有翻盘的可能的,朱能乘胜追击再败耿炳文,打的他只得坚守城池不敢出来。
耿斌文坚守不出这一招很厉害,一方面他手里尚有十万军队,坚守不出朱棣也拿他没办法。另一方面大明江山近九成九都在朱允炆手里,十万明军的后勤保障丝毫不用担心,所以说综合实力绝对能拖垮朱棣。
朱棣也知道耿炳文是一员老将,短期内想要攻下城池不是件容易的事,没过几天他就撤军了。
值得一提的是,朱允炆朝堂上的文官又开始给朱棣“助力”了,他们纷纷弹劾耿炳文作战不力,朱允炆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让李景隆替代了耿炳文。
朱权是燕王的弟弟,封地在辽东一带,他或许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但其麾下的朵颜三卫却很有名,而且数量高达十万之众。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权一直躲在幕后观看风向如何,既不帮助朱允炆也不帮助朱棣。李景隆带领大军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朱棣和朱能已经来到了朱权的封地内,并且以军事手段挟持了他获得了朵颜三卫的掌控权。
朵颜三卫的加入使得燕军的势力大增,更重要的是朱权也被拉到了靖难之役的马车上,而挟持朱权的人同样是朱能,为朱棣取得战役的胜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成祖尽拔诸军及三卫骑卒,挟宁王以归、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
获得朵颜三卫的朱棣实力大增,与前来挑衅的李景隆有着一掰手腕的实力,此两战最后皆以燕军的胜利而告终,但其惨烈程度比与耿炳文的战争还要激烈。
铁铉、盛庸和瞿能是朱允炆手下的三位奇才,他们为朱棣设下了一个包围圈,急于取得胜利的追到直接踏了进去,甚至于差点被大将盛庸给杀死。
所幸朱能一马当先冲进了盛庸的包围圈中,将一个敌军骑兵杀死并夺走了他的马匹,一路护送燕王杀出重围,同时前来救援的张玉则战死。
此两战最大的失败之处就在于李景隆,郑家坝之败在于李景隆“寡谋而骄,不习兵阵”,白河沟之败在于他动摇了军心,害己害人害大明。
当朱棣率领十万朵颜三卫和大量燕军回来后直接偷袭了郑村坝,慌乱之中李景隆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短短3日的时间官军亡失数万、降者数万,李景隆逃向德州。
白河沟之战是李景隆复出的第二战,当时朱棣已经陷入了明军事先计划好的埋伏圈,瞿能等人领兵作战燕师惊惧,差点就杀了朱棣并结束战争。
奈何,关键时刻李景隆的将旗被大风吹断了,自此明军的阵脚大乱。朱能等人不仅救出了朱棣,甚至还斩杀了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这一战李景隆又为朱允炆送出了60万的军队。
郑家坝、白河沟一战后,朱棣在北方战场上的局势一片大好,可以说山东以北的大片土地都落入了朱棣之手,靖难之役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僵持”,此时就不得不提到被朱允炆忽视的2位大将盛庸和徐辉祖。
盛庸最的贡献就在于死守济南城,给朱允炆带来了翻盘的机会,精通火器的他炸死了不少燕军及将领,大将谭渊等人就是死于济南城下,可以说若是没有盛庸朱允炆早就被朱棣直捣南京城了。
济南之战从一开始便是白热化战斗,一场场白刃战杀的血流成河,在朱能的奋力战斗下重振了燕王军的士气,与悬崖边上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直白来说,朱棣和盛庸在济南城的一战都到了力竭之时,若朱允炆能够即使救援可能已经胜利了,但他却见死不救使得战场形势倒向了朱棣。
建文四年,朱允炆面对连战连败的局势,只好破格起用徐辉祖。徐辉祖是大将徐达的儿子,正所谓爹是英雄而好汉,徐辉祖继承了徐达诸多的优点,甚至将惨胜后的燕军连连击溃。
但在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问题,徐达和燕王朱棣是翁婿关系,其女儿徐妙锦嫁给了朱棣,也就是说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两个人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属关系。
当时,燕军被徐辉祖打的几乎溃不成军,朱棣都想要放弃这次南下进攻的大好时机,毕竟放弃济南城就等于此次战役的胜利毫无效果,下次还得重来。
两个人站了出来,其一就是朱能:“汉高祖连战连败,最后却得到了天下,如今我们只差最后一步便可以得到天下,难道因为这一点小挫折我们就要放弃么”
汉高十战九败,终有天下。今举事连得胜。小挫辄归,更能北面事人耶
第二个就是朱允炆,他一纸诏令给了徐辉祖:“南京城才是防守的重要地方,没有你是不行的,你先回来吧,北方的战事我派其它人去。”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来看看这场战争,朱允炆有很多次胜出的机会,可都因为他的多疑以及以文官牵制武将导致连战连败,最后把大明江山送给了朱棣。
朱棣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朱能被封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获赐铁券,食禄二千二百石。
奈何,朱能成名后并没有享受太久的富贵,永乐四年在南征途中感染瘟疫不幸去世,年仅37岁。
朱棣悲恸不已、当场嚎哭,随后宣布进封朱能为“东平王”、谥号“武烈”、停朝5日以示哀悼......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