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东晋只派八万人迎战,只是淝水这个局部战场的兵力。
实际上,东晋动员的兵力,远不止这八万人。苻坚举国动员,百万大军剑指南方。这时候,东晋就是在腐败,也要垂死挣扎一番。
而恰在此时,东晋正要有了垂死挣扎的资本。
也不能说之前没有一战的资本,但这时候形势更好。否则,王猛死的时候也不会劝谏苻坚不要南征东晋了。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优势:
一是长期基因不良的司马家族,终于诞生了一位还算说得过的皇帝。这就是公元376年亲政的孝武帝司马曜。这件事很重要。一旦皇帝镇不住,东晋都不用前秦动手,当轴士族自己就能干起来。
二是双头政治的格局已经形成,灭东晋就要一起砍掉东晋的两个头。双头政治,一头在荆州、一头在建康。而长江从来不是什么天堑,而是连接两头的“高速公路”。所以,东晋始终能够获得关键局部的优势。
三是当轴士族分属两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表面和平。谢氏家族镇建康,主江东防务;桓氏家族镇江陵,主荆州防务。这时候不能说紧密配合,但因为有皇帝镇着,所以还算平和,起码能合作了。
接下来,就要问苻坚:你到底是打江东还是打荆州?
当然是打江东,因为建康就在江东。于是,公元383年,八月,苻坚百万来犯。但是,公元383年,五月,荆州刺史桓冲,就亲率十万大军对前秦展开了进攻。进攻的战场,从荆州一直蔓延到四川。
夏,五月,桓冲帅众十万伐秦,攻襄阳;遣前将军刘波等攻沔北诸城;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进攻涪城;鹰扬将军郭铨攻武当。六月,冲别将攻万岁、筑阳,拔之。
所以,这时候尴尬的就是苻坚。你打一下江东试试,江东未必打下,而桓冲却有可能从南襄隘道攻入中原,甚至逆流而上、拿下四川。
于是,苻坚纵有百万大军,也一定要分出足够的力量去盯防东晋的荆州一头。但凡盯不住,桓冲这十万人就不知道会杀到哪里。所以,东晋动员的兵力,一定就要把桓冲的这十万人加进去。
淝水之战的战场,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淮河南岸。而以荆州和建康两头而论,战场大体位于两头的中间位置。为什么苻坚会选择这里实施主攻?原因就是长江太长。百万大军全都调到江东,从徐州、扬州直接往南杀,那桓冲怎么办?为了保持左右接应,苻坚只能选择这里作为主攻突破。
但是,长江从来不是天堑,而是“高速公路”。所以,东晋的兵力调动就特别快。在淝水这个关键局部,就能立即形成关键局部优势。甚至,这时候都不用长江,江淮之间的水网都是东晋的高速公路。谢玄的八万北府军,迅速开到。《十六国春秋》记载:
晋派都督谢石、徐州刺史谢玄、豫州刺史桓伊水陆七万败坚于淝水。
不是八万人吗?怎么这里只有七万?
其中刘牢之率五千精兵赶往洛涧,即今安徽合肥附近,后又与谢石所部转战进攻淝南的前秦张蚝所部。所以,刘牢之和谢石大概率分走了一万人。
而苻坚呢?此时抵达前线的,是苻融所部三十万人。但这伙人是前秦的绝对精锐。虽说前秦号称百万,而这时候投入战场的还只有三十万。但是,淝水战场上,苻坚投入淝水战场的兵力,却肯定没有三十万。
首先,大军到了颖口(今安徽颍上)就分兵两路,一部分人马被慕容垂带走了,进驻漳口(今湖北当阳)。最保守估计,慕容垂所部也在三万人左右。这一支别部的主要目的,就是盯住桓冲。你不盯着荆州一头,这伙人就敢死命往前推。
其次是洛涧之战,梁成所部五万人,基本被刘牢之的五万大军给干报废了。另外,苻融还出兵寿阳,这是东晋的军事重地。虽然打下来了,但也必须分出一定的兵力扫荡残军。谢玄所部八万赶赴淝水的同时,东晋还派了一支水军,“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这伙人就是奔着寿阳去的。
而淝水战场就在寿阳东北。淝水自南向北注入淮河,苻坚主力与谢玄主力隔淝水对峙。这时候,你再说苻坚还有多少人?不到二十万。关键是这伙人不仅劳师远征,而且就没怎么打胜仗。而东晋谢玄有多杀人?集中了东晋在江东地区的全部主力,七万人。
然后,两边开打。苻坚试图半渡而击,于是命令军阵后撤,给晋军让出战场。但是,内部出了间谍。
原东晋梁州刺史朱序在379年战败被俘后,就一直在前秦捣鬼。洛涧之战的时候,前秦主将梁成派朱序劝降谢石。结果这家伙却鼓动谢石趁秦军立足未稳、赶紧进攻。谢石这时候正在犹豫,听了朱序劝说,马上就不犹豫了。而刘牢之的五千精兵恰好及时赶到。于是,一通猛攻,就报废了前秦的一支方面军。
而淝水较量,秦军刚一变阵。这家伙就开始捣了一个大鬼,直接大呼:秦兵败矣。将近二十万人的军阵移动,士兵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下子就炸阵了。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而晋军也是相当实在,就是要渡河跟你决战。谢玄、谢琰、桓伊这三个主将没有一个怂货,带着兵就过来砍人了。前秦先锋大将苻融赶紧亲自督阵。但是,退军如潮水,根本就拦不住,所骑战马还被撞到了,立即成了禁军的刀下鬼。
大军炸阵、主将被杀。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天神下凡也挽回不了溃败的局面了。于是,前秦淝水战败,而后全线崩溃。
战场打仗就是这么简单吗?一个间谍朱序就能决定前秦上百万大军的命运吗?你就是说破大天,东晋在江东方面的军队也才只有八万人,而前秦就是靠国力也能把东晋碾压至死。
秦军和晋军,没法从数量上进行比较。
前秦以及后来的北朝,普遍采用义务兵役制。就是人人都要当兵,当兵是朝廷的徭役。这个到了北魏才有所改变,采取了军户制。简单说,就是确定一部分人可以职业当兵,好处是不用交税。但无论是什么形式,北朝士兵都是农耕之外的兼职。不这么玩,苻坚就不可能动员百万大军。前秦就是地方再大、人口再多,也不可能养活百万常备军。
但是,东晋就不一样了。北府兵主要就是老谢家的私兵,以逃往江淮的农民为主要来源。这伙人就是一种职业兵,当兵就是就业、打仗就是工作。而在淝水之战前,这伙人自公元377年组建,已经在江淮地区训练了将近七年时间。为什么这伙人不能一边种地、一边当兵呢?因为都是流民,根本就无地可种。
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
所以,前秦的胡人武装,根本就打不过职业化了的北府兵。刘牢之带了五千精兵,会同谢石所部,就能干废前秦梁成所部五万军队。原因就是东晋在士兵素质上已经碾压秦军。
而前秦内部也出了很多问题,原因就是连年征战导致兵疲将惰。
秦恃其强大,务胜不休,北戍云中,南守蜀、汉,转运万里,道殣相望,兵疲于外,民困于内,危亡近矣。
前秦从王猛时期就一直打仗,虽然一直打胜仗,但大家早已打累了。而自公元378年以来,前秦还爆发了三起宗室叛乱。特别是公元379年的苻洛叛乱,就是利用了“民思有所息肩者,十室而九”的心态。内部的支柱力量,也就是氐族军事权贵,已经离心离德。
而淝水之战前,整个前秦也就苻坚信心满满。而上自太子下至嫔妃,都对战胜东晋毫无信心。淝水之战,除了一个苻融,你很少能找到前秦苻氏权贵的名字。原因就是前秦膨胀的太快,氐族军事贵族大部分被分派到各地镇守。所以,秦军炸阵,前去督阵竟是前锋大将苻融。
因此,即便没有朱序乱阵,与晋军摆开战场、硬碰硬,秦军也不是对手。将军没有战心,士兵毫无斗志,大家早就不想打了。而对阵的北府军更是前秦战士无法招架的强悍对手。
而东晋方面呢?
淝水之战,前秦百万大军,而真正参与战斗的也就苻融所部的三十万大军。但是,因为战线太长、要点太多,所以秦军只能一分再分。在关键局部的淝水战场,秦军连三十万大军都不可能集结。而东晋的江东军团,主要是谢家的八万北府军。虽然东晋也分兵,但主力决战的时候却集中了八分之七的兵力。所以,关键局部的淝水战场,东晋实现了主力的高度集结。
东晋动员的军队,并非只有八万人。史书记载的明确数字,有桓冲的十万荆州兵,有胡彬的五千水军。同时,寿阳重镇具体没有记载多少兵力,但肯定不少。而沿淮河要地,也要处处分兵。所以,东晋也是举国动员,但兵力数字已经无法确定了。
而豪族当道的东晋之所以能够出现精诚团结的局面,一个原因是皇帝不太傻,孝武帝司马曜起码没添乱;另一个原因就是当轴士族还算和睦,谢安和桓冲的关系还算过得去。
桓冲自认能力不及谢安,于是主动解去扬州刺史,出镇京口。后来,又解去徐州刺史,出镇姑孰。如果桓冲不去权,那谢安就不可能做实宰辅,更不可能全权主持江东防务。而桓冲出镇荆州之时,谢安则“送至溧洲”。
桓冲以国为重,没有捏着权力不放。而谢安也在主动调和两大家族的关系。虽然后期桓谢二人也有龃龉,但总体做到了和谐相处、以国为重。
所以,淝水之战,前秦败得不冤,举国厌战、兵疲将倦,而苻坚却一意孤行;而东晋则胜之有道,谢安局中调度,荆州和建康双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