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朝的第一忠臣于谦被冤斩,锦衣卫抄家落泪,太后得知水米不进

大明朝的第一忠臣于谦被冤斩,锦衣卫抄家落泪,太后得知水米不进

1457年2月16日,这是大明王朝无比黑暗的一天。

整个北京城阴云密布,全城百姓都在为于谦哭泣,可即便如此,他今天必须得死。

巧合的是,315年前,那个因“莫须有”罪名而遭遇千古奇冤的岳飞,就葬在他的出生地杭州。

而现在,要轮到于谦了。

他的罪名,是为“意欲”,也就是说,仅凭猜测一个人想要做什么,就能定他的死罪,实乃千古荒唐。

于谦被斩,百姓喊冤

土木堡之变,大明的耻辱与笑话

1450年,八月十五,明英宗朱祁镇终于回北京了,他现在的身份是“太上皇”。

这一年的朱祁镇,才不过24岁,却已成为“太上皇”,这是怎么回事?

一切还得从一年前说起。

一年前所发生的,真是一场耻辱与笑话,它差点就把大明王朝推向了灭亡。

而要说起这场笑话,不得不提一个叫王振的家伙。

王振这人很有意思,早年间当过乡学里的教官,但因为水平不行,很快不干了,至于科举这条路就更别提了,对他来说堪比登天。

不过,王振居然想到了另一种方式来出人头地,这种方式既“奇葩”,又令人佩服至极——自宫,去紫禁城当太监。

净身入宫后,王振正好被派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身边,陪他长大,经常陪小英宗玩得是不亦乐乎。

英宗自幼性格比较单纯,9岁登基后,他与王振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对其十分信赖。

但王振并非什么正派之人,而是颇有野心的小人。

英宗长大后,王振通过自己的手段,“控制”住了英宗,这等于是控制住了朝廷。

就这样,王振成了大明王朝276年历史里第一位专权的宦官,贪污、买官的现象开始日益滋生。

专权宦官王振影视剧形象

这段时期,大明的北边,曾经作为西部蒙古族群之一的瓦剌,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迅速崛起,统一了蒙古各部落。

也先并未自己称王,而是拥立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代为可汗,足见其野心。

他将目光瞄向了富庶的中原。

瓦剌与明朝地图

以前,瓦剌每年要向明廷朝贡马匹,而明廷亦会回礼。

起初,瓦剌只会派差不多50名使者进京,但后来的人数一下增至二千余人,显然,这是在向明廷索要更多的赏赐。

明廷均满足之,可瓦剌人却越来越贪婪,竟在1449年朝贡的时候谎称来了3000人,实际上只来了2000人。

司礼监王振实在忍无可忍,他只按两千人赏赐,又将贡马削价了一大半。

也先得知后,一怒之下,决定与明朝开战。

瓦剌在也先的统领下与大明开战

由于明朝的军队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打仗了,但瓦剌这些年来为了统一蒙古,一直处于作战状态.

所以明朝的大同和宣府,被瓦剌没费太多力气就攻克了。

消息传入奉天殿,大臣们很慌,王振却一点不慌。

相反,他还颇为激动,觉得自己千载扬名的机会终于到了。

不仅如此,他还鼓动皇帝御驾亲征。

尽管于谦等众多大臣极力劝阻,但明英宗还是决定亲自出马。

英宗此时才二十岁出头,血气方刚,渴望开创霸业。

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与身边的王振想法一样:区区瓦剌蛮夷,我大明何足惧之?

彼时,大明的主力军都不在北京,英宗和王振在短短三天时间内,从周边地区临时拼凑了20万大军,就匆匆忙忙出征了。

临行前,英宗还将两岁的儿子立为太子,并让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担任监国,即代为处理国事,而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也被留在了京师。

赶往大同前,王振先派宋瑛、石亨迎战,结果二人战败,宋瑛还战死沙场。

王振见军心动摇,英宗又有撤军之意,便决定让全军先去一个地方休整,因为如果现在就撤军回朝,实在太过丢人。

接下来,王振开始了他堪称“史诗级的愚蠢表演”。

他让全军去的地方,是山西的蔚州。

之所以选择这里,原因很简单——这里是他的家乡。

也就是说,王振想要回家显摆一下,毕竟没有比带着大明皇帝和军队一块回家更风光的了。

可能,对王振而言,与其说这是一次出征,不如说更像是一次“旅游”。

他的第二个决策证明了这点。

半路上,王振又突然担心,大军去蔚州会踩踏他在老家田产里的庄稼,于是又改变主意,不去了,随即改变方向,朝宣府进发。

王振的第三个“神操作”,发生在大军行至土木堡这个地方的时候。只听他忽然一声令下——停!

原来,辎重部队没有赶上,结果大明军队原地干等了整整一个晚上。要知道,土木堡距离怀来城只有二十里不到的路,若是能早点进城,倚城而战,那么明军几乎可以说是必胜无疑。

可王振偏要等到辎重赶上来了才心安,这也能理解,因为那些车上运着他的好多个人物品呢!

第二天天亮,明朝的辎重部队没赶上来,瓦剌的精锐骑兵倒是来了,将明军团团围住。

这下把明军给吓坏了,王振紧接着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堪比“瓦剌卧底式”的决定——挖壕沟,筑起防御工事,坚守在土木堡。

看似这是一个很寻常的军事安排,但倘若告诉各位,土木堡附近根本没有水源,各位便知王振有多蠢了。

所以,这也能解释为何瓦剌仅有5万人,也要将20万的明军在土木堡包围。

明军和瓦剌军交战图

瓦剌并没有发动太多进攻,更多是围而不打。

三天后,明军已经口渴到怀疑人生。

就在渴到崩溃之时,明军营帐来了瓦剌信使,说是来议和的,王振谢天谢地、拍手叫好,与之商议。

随后,瓦剌的部队悉数撤走。

王振见状,命令全军赶紧寻找水源。

大家渴得都快不行了,二十万人倾巢而出,终于找到最近的一处水源地。

然而,这二十万人怎么也没想到,他们还没等喝上水,瓦剌人就突然从四处冲了出来!

原来,瓦剌议和,就是一个骗局。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口渴乏力、早已沦为惊弓之鸟的20万明军全部覆灭;

(2)屡屡献上“神助攻”的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诛杀反贼”的名义所杀;

(3)此次出征,王振还“请”了不少王公大臣一同前去,他们全部阵亡;

(4)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明英宗被俘

于谦拥立新皇帝,打响北京保卫战

明军被屠、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入京师,满朝已经不止是哗然,而是痛哭流涕.

因为在随行出征的队伍中,有许多人是他们的挚友,更有无数家庭从此支离破碎。

眼下,无异于大明的国难时刻。

但更重要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办。

留守北京的这些大臣中,吏部尚书王直的官位最高,但此刻的他已然精神恍惚,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主意。

兵部左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主动站了出来。

于谦临危不乱,挺身而出

他提出:

首先,必须统一坚定的“主战”思想,打响北京保卫战,决不能逃往南京,这样只会重演南宋的悲剧。

其次,急调全国各地,尤其是南京的备操军(预备役)、备倭军(先前用以防备倭寇的军队)和运粮军,令他们火速支援京师。

其三,北京的粮草都囤积在通州,而通州与北京相隔有段距离,派人从北京前往通州来回运粮,显然不切实际,但若是将通州粮仓留给瓦剌,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可令所有部队从通州方向进京,并在通州自取粮草,鼓励“能者多拿”,以充当军饷。

于谦在危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和勇气,令孙太后和众臣大为钦佩,孙太后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将保卫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他。

孙太后影视剧形象

在于谦的调度和安排下,原本防守空虚的北京城,一下集结了二十多万人马,粮草亦储备充足。

但对于谦来说,相较于兵与粮,有一个难题更加棘手——皇上。

明英宗朱祁镇还在瓦剌手中,英宗现在可以说是瓦剌最强的武器.

因为到时瓦剌来到北京城下,必会挟持英宗以要求明军打开城门,守城将士肯定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国家的皇帝被杀。

如此一来,北京城不攻自破。

基于这样的考量,于谦向孙太后请旨——改立监国,即英宗的异母弟朱祁钰为帝。

孙太后出于形势紧急,只得同意朱祁钰即位,是为景泰帝。

朱祁钰称帝

最终,在于谦的带领下,大明军队力挽狂澜,抵挡住了瓦剌的进攻,保卫住了北京。

多亏了于谦一系列英明的决策,大明才得以躲过一场灭国之难。

但实际上,于谦和朱祁钰都为此承担了巨大的政治风险,尤其是改立朱祁钰为帝这件事。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很合乎情理,但放在以前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未必如此。

可为了救国,于谦也只能走这一步棋了。

22万明军誓死守护京师

太上皇归来

眼见称霸中原的美梦渐行渐远,瓦剌只好派使者去明廷求和,说愿意放他们的皇帝回去。

就在大臣们纷纷感慨英宗终于要回来的时候,有人却不开心了,此人正是景泰帝朱祁钰。

据《明史》记载,景泰帝在大殿上直接说道:“朕本来不想登上此位,当时再三推辞,但你们这些大臣却非要我做皇帝。”

景泰帝当初还真不是什么故意谦让,而是他心里清楚,在这种危难时刻让他当皇帝,等于是拿他当“挡箭牌”。

后来,还是在于谦一通“以国为重”的演说教育下,他才不得不称帝。

但现在,那瓦剌被赶出去了,朱祁钰也就不舍得从龙椅上下来了。

朝臣们听了景泰帝之言,皆默默不语,毕竟这是极为敏感的皇族话题,一旦说错话了怕是对自己的仕途不利。

这时候,于谦又站了出来,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意思是说,只要有他于谦在,朱祁钰就一定是皇帝。

于谦的话,如同给景泰帝吃了颗定心丸,景泰帝便派人将英宗朱祁镇接了回来。

英宗回到紫禁城后,景泰帝对他的哥哥充满了防备和敌意,他让英宗去南宫居住。

南宫这个地方,四面都是宫殿和建筑,也就是说,景泰帝为了防止英宗发动政变,把英宗给软禁起来了,不许他与外人见面和联络。

而这一关,就关了整整七年。

明英宗被软禁于南宫

报复的开始

景泰帝还把之前英宗所立的太子也废了,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

但恰恰是这个小孩,让大明王朝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景泰帝的这位小太子,没过几年不幸得病早殇,而景泰帝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奏改立英宗的儿子为太子,景泰帝当然不甘心,与大臣们每天争得不可开交,结果他还不小心染上了严重的风寒,卧床不起。

景泰帝朱祁钰病重

有人见此情形,心生起了阴谋,此人是石亨。

上文提过,明军在土木堡之变前,石亨和宋瑛就被瓦剌击败,宋瑛当时还战死,而石亨则逃了回来,但也因战败被打入大牢。

后来,北京保卫战开打前,于谦把他从牢里“捞”了出来,望其能戴罪立功。

按理说,石亨对于谦应该是心存感激,但眼下,石亨却打算报复于谦。

这是怎么回事?

在明军打败瓦剌之后,景泰帝论功行赏,于谦毫无疑问是头功。

然而,这位大公无私的兵部尚书,却一再坚定地拒绝接受赏赐。

在他看来,如今战事刚刚结束,国家与百姓仍未安定,况且边境瓦剌尚未平息,故而此刻封赏,实乃不妥。

石亨为了报答于谦的“救狱之恩”,他向景泰帝提出,既然于谦不愿领赏,不如赏其子。

景泰帝觉得言之有理,便越级提拔了于谦的儿子。

于谦得知此事后,在朝堂上当着众人的面,怒斥石亨。

于谦指责石亨,他倒是从未提拔过一个人才,却偏偏提拔了自己的儿子,这明显是在徇私舞弊。

石亨怎么也没料到于谦会有这种反应,还让他这位明朝第二大功臣,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自己明明是谢恩,却被对方教训了一番。

所以,石亨对于谦,就渐渐从“感激”变为了“仇视”。

石亨见景泰帝病重,英宗又被软禁,心中萌生出一个想法:如果此时拥立英宗为帝,事情会怎样发展呢?

毕竟,于谦在英宗统治时期,还没有现在这么高的地位。

他与英宗亦无交情,而且当初,也正是在于谦的极力主张下,朱祁钰才称帝,换句话说——英宗是被于谦废掉的。

想到这里,一个更邪恶的念头在石亨的脑海里浮现:扳倒于谦,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明廷第一重臣。

石亨很快开始了行动。他又找到另外三个跟于谦有仇的人,同他们商议。

其中,一位曾经因贪污被于谦严惩,一位是以前那个大太监王振的余党。

而第三位,名叫徐有贞,原来的名字叫徐珵,是位文化人。

土木堡之变后,他曾主张朝中所有人都逃往南京,但被于谦怒斥其丧尽天良,是完全不顾北京城中的百姓,随即被于谦命令“滚出去”。

徐珵从此颜面尽失,自己则去了南京。

他担心被别人笑话,还把名字改成了徐有贞。

可以说,他跟于谦之间的仇恨是最深的。

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终于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的拂晓时分,他们打开南宫的门,随后激动地高呼:“请皇上再度登位!”

英宗一听,高兴坏了。

要知道这七年来,他过得还不如在蒙古瓦剌当俘虏,连基本生活用品都不充足。

其间,好不容易能跟送饭的太监说上话,后来两人交情深了,英宗送了太监一个小礼物,却被景泰帝认为他在勾结宦官,竟下旨将这名太监斩了。

守卫见石亨等人扶着英宗出来,立刻喝止。

英宗高声喊道:“朕乃太上皇也。”守卫只好退去。

十七日早朝,只听一声“太上皇复辟”,文武百官无不大吃一惊,但也无人反对.

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英宗本来就没什么罪过,只是景泰帝太想当皇帝而已,但他目前病重垂危,且无子嗣。

所以,英宗复辟确实是最佳的选择了。

这一点对当朝第一重臣于谦来说,亦是如此。

我们知道,于谦向来都是以国为先,在他心中,国家比君王更重要——只要皇帝英明,不论谁当都一样。

就这样,时隔八年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再一次坐上了奉天殿的那把龙椅,史称“南宫复辟”。

南宫复辟

千古奇冤“意欲罪”

南宫复辟成功后,政变的组织者石亨、徐有贞等人,得到了英宗皇帝的重用.

开始掌握朝中大权,随后,他们便开始对仇人于谦实施报复。

徐有贞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下令,把于谦和内阁首辅王文抓起来,打入大牢,罪名为“谋立外藩”。

在景泰帝重病、其子早殇的情况下,按理说,应当重新立回英宗之子为太子。

徐有贞声称,于谦和王文对此并不认可,他们在暗中试图将外地的藩王扶上皇位。

这在明代毫无疑问是死罪。

这完全是徐有贞在胡说八道,办案的官员根本找不到任何证据,结果徐有贞居然破天荒地说:“那就定他们意欲谋立外藩。”

也就是说,尽管找不到实际证据,但仅凭个人揣测,就可断定他们“想要”谋立外藩,而这,就是证据。

徐有贞陷害于谦

英宗得知于谦将被处死,内心复杂,毕竟当初若是没有于谦,整个大明都可能毁于一旦。

当年保卫北京的于谦

徐有贞、石亨此时告诉英宗:

即使景泰帝重病驾崩,也不该由英宗继位,而是他的儿子,即太子继位。

况且,那时候景泰帝还未病逝,皇上就复辟了,所以按理说,这是叛乱行为。

但如若定罪于谦,说他和王文意图拥立外藩称帝,那么皇上的复辟行为,便是为了平定于谦叛乱,为了挽救大明局势而起。

如此一来,既不会引起争议,也不会在将来被人抓到把柄。

英宗听了,点了点头。

英宗意图清洗景泰帝旧党

就这样,1457年2月16日,大明一代忠臣于谦,被冤斩于他曾誓死保卫的北京城中,享年60岁。

于谦被冤斩于北京

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在于谦被杀后,整日郁郁寡欢,连着好几天都吃不下饭。

孙太后此生永远不会忘记:当年,保卫北京时,于谦作为一介文官,竟英勇带兵赶赴前线,与瓦剌拼死一战。

正是由于他的挺身而出和力挽狂澜,才有了大明今日之安宁。

为于谦之死而陷入悲伤的孙太后

之后,朝廷令锦衣卫去查抄于谦的家,却并未发现太多钱财。

他们不敢相信这是大明第一重臣的家,眼前之所见,更像是一户寻常百姓的居所。

他们不禁感动地落下了泪,为于谦的冤死唏嘘不已。

锦衣卫抄家,却发现于谦生前清贫

“两袖清风”这则成语,相信众人皆知,典故的主人公正是于谦“于少保”。

于谦的一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怎奈何,最终却遭小人的公报私仇,成了英宗复辟的政治牺牲品。

当然了,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也许是因为于谦太过耿直和较真,才导致了这般结局,但倘若他不如此,他就成不了于谦!成不了大明的第一忠臣!

历史上的于谦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于谦,水米,明朝,瓦剌,王振,大明,辎重,锦衣卫,大军,忠臣,观点评论,于谦,景泰帝,英宗,王振,石亨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于谦,水米,明朝,瓦剌,王振,大明,辎重,锦衣卫,大军,忠臣,观点评论,于谦,景泰帝,英宗,王振,石亨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于谦,水米,明朝,瓦剌,王振,大明,辎重,锦衣卫,大军,忠臣,观点评论,于谦,景泰帝,英宗,王振,石亨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