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王朝开国以来,封侯拜相者何止千人。在数十年的反元、靖难战争中,王侯将相们大多亲临战场,而且战绩彪炳。就拿开国六公来说,人人都是战场好手。我们所熟知的“六公之首”李善长,曾在阳和城指挥几千兵将,击溃元军数万人。而军师刘伯温,更是亲手筹划了龙湾、江州、鄱阳湖三大战役,奠定了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根基。
然而有一位僧人,他一生吃斋念佛,从未踏进战场一步,但却主导了荼毒天下4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他就是靖难第一功臣,道衍和尚姚广孝。
据说姚广孝功成名就后,朱棣从不直呼其名,而是以“少师”相称,让其他“功盖天下”的将军们羡慕不已。因此有人说,姚广孝披袈裟,兴杀戮,明为佛门高僧,实为黑衣宰相。
不安分的姚广孝
姚广孝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行医世家。1348年,天下大乱,江南地区民不聊生。与朱元璋一样,14岁的姚广孝也拜入僧门,法名“道衍”。值得一提的是,姚广孝出家之前,名叫姚天僖,广孝二字是在靖难功成后,朱棣为让他蓄发还俗,特旨复他姚姓,赐名广孝。
出家以后,姚广孝的求佛之路可谓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自认为清规戒律无法帮助他成长的姚广孝,悄悄溜出寺庙,跑到席应真的道观,并拜他为师,学习阴阳术。
事实上,姚广孝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佛、道不过是他用以生存、进步的垫脚石而已。朱元璋开国不久,喜好四处游荡的姚广孝就在嵩山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知己,相术大师袁珙。
当时,袁珙声名远播,看人极准。初见姚广孝时,他就直言叹道:
“你是刘秉忠一样的人,还请自爱。”
众所周知,刘秉忠是元朝初年的传奇人物。他通晓儒、释、道三家之学,善使阴阳术,占卜吉凶。更为重要的是,刘秉忠辅佐忽必烈开创了大元王朝,是忽必烈最依赖的心腹。而在位高权重时,他又以“山野鄙人”自居,谢绝一切赏赐、尊荣,大隐隐于朝。
姚广孝见袁珙如此点评自己,又想到十数年来自己的经历,思虑良多。然而,感慨过后,姚广孝就以刘秉忠为榜样,大踏步地向他迈进。在融会贯通佛、道之后,他又投身于儒学之中,手不释卷,废寝忘食。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1378年,朱元璋召集精通儒学的僧人前往应天,赐予官职。姚广孝虽未获得僧官,却结识了不少达官显贵,尤其是右善世宗泐和右觉义来复,对姚广孝极为看重。在之后的5年,二人屡次推荐他入职天界寺,最终得偿所愿。
姚广孝虽然只是个小僧官,但他处的环境实际上比之前要好上不少。当时,马皇后的身体不好,天界寺的僧侣常常入宫祈福。因此进入天界寺,姚广孝就获得了接触皇室贵胄的机会。如果姚广孝想做明朝的刘秉忠,那他就要在朱元璋的儿子中选择一个重点考察的对象。
1382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氏病亡。万分悲痛之下,朱元璋召集诸子前往应天,并安排得道高僧随侍,诵经祈福。对于姚广孝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一向看重他的宗泐,也很合时宜地将姚广孝推荐给了英武睿智的燕王朱棣。首次会面,姚广孝就送给了朱棣一个惊天“炸雷”,他道:
“你要是能把我要到藩地随侍,我必定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戴。”
朱棣聪明绝顶,又城府极深。自姚广孝的话语中,他已然窥视出“皇位”的意向。然而,朱元璋正值壮年,朱标的太子之位更是稳如磐石。纵然他有所企图,也只能静候时机。因此,丧事之后,朱棣不动声色的将姚广孝接到了北平,安排他住进庆寿寺。
靖难第一功臣
在朱元璋余下16年的统治生涯内,姚广孝、朱棣二人利用“山高皇帝远”的便利,时时密谈。而凭借能征善战的本领和矢志不渝的忠心,朱棣更是获得了朱元璋的极大青睐。执掌北平的他手握大明最精锐的虎狼之师,已然成为朱标之下的第二人。
然而,朱标的突然离世打乱了朱元璋的部署。年幼的朱允炆被扶上太孙之位后,朱元璋眼中的朱棣不再是忠心耿耿,而是鹰视狼顾。在朱元璋晚年,他倾尽全力打造了北方的力量平衡,将三子朱棡扶上诸王之首的宝座,压制朱棣的强悍势力。
只是,在朱元璋病逝前一个月,年仅41岁的朱棡却率先离开了人间。纵然朱元璋紧急安排朱棡之子朱济熺提兵东进,却已无法撼动朱棣的地位。
朱元璋驾崩后,继位的朱允炆听信黄子澄、齐泰之言,激进削藩。朱橚、朱桂、朱榑、朱梗相继被废,安分守己的朱柏更是被逼纵火自焚。在五王的悲惨遭遇中,朱棣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然而,朱棣踌躇不定时,姚广孝给了他一个起兵谋反的“定心丸”。数十年前,袁珙为姚广孝相面时,曾在他的脸上看出姚广孝的为人性格: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因此,才在离去时,劝谏他自尊自爱。
只是,时势造英雄。历史潮流来临时,姚广孝已然顾忌不多,他想做的不只是将朱棣推进洪流中,还要辅佐他平稳上岸。
在朱棣担心民心倾向朱允炆时,姚广孝却淡然说道:“我只知天道,不看民心。”短短一句话,就打消了朱棣关于造反的疑虑。
姚广孝的起兵念头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十数年的筹谋规划中,应运而生的。可以说,自朱棣起兵,到入主应天,姚广孝虽从未亲临战场,可朱棣走的每一步,都有他的身影。
朱棣暗中打造兵器,姚广孝就将燕王府的后院腾空,挖掘地道,构建隔音墙,甚至在院中饲养成群鸭鹅,掩盖锻造刀剑的声音。
倪谅揭发朱棣谋反,姚广孝就与朱棣设计擒杀了北平布政使张昺,夺取了北平九门兵权。而在朱棣北上大宁时,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攻打北平城,姚广孝又亲手绘制北平防御图,为朱高炽打赢北平守卫战,立下不世之功。
东昌府前线,朱棣遭遇铁铉、盛庸的围追堵截,大将张玉战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朱棣死活不肯退兵。又是远在北平的姚广孝一纸书信,就将他拉出了鲁西的战争泥潭,保全了燕军主力。
1402年,朱棣与朱允炆的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姚广孝又建议朱棣不与明军纠缠,绕过铁铉镇守的济南,从河南南下,直捣应天,夺取了最终胜利。
自此,姚广孝的大名传遍了明朝两京一十三省,他也得到了“靖难第一功臣”这个连朱高炽、朱瞻基都推崇至极的称谓。
在朱棣坐上龙椅后,姚广孝的身份、地位获得了空前提高。他的祖父、父亲都被朱棣追封了官职,姚广孝本人也被拜为太子少师。据说,即使在满朝文武前,朱棣也从不直呼姚广孝的名字,而是以“少师”相称,可见朱棣对他的尊重。
姚广孝的晚年
俗话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姚广孝也是一个普通人,声名显赫后,他渴望回到故乡,炫耀自身的荣誉。
然而,姚广孝的如意算盘却打错了。回到苏州后,他就像一个令人厌恶的“恶霸”,四处碰钉子。姚广孝的亲姐姐跟他断绝了关系,将他拒之门外,连看他一眼都极为嫌弃。甚至在姚广孝不断乞求姐姐打开家门时,换来了声嘶力竭的怒骂。
而在姚广孝兴致匆匆的拜会幼时好友王宾时,也碰了一鼻子灰。王宾没有骂他,却将他拦在了房门之外,冷冷的说道:“你错了,你错了。”
作为朱棣登基的绝对功臣,姚广孝所期待的夹道欢呼并未出现,他的神情极为沮丧。自苏州归来后,姚广孝就像变了一个人,佛、道讲究的清心寡欲,终于出现在了他的身上。
当时,朱棣为劝说他蓄发还俗,下旨恢复了他的本姓,还赐名“广孝”。然而,姚广孝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朱棣的要求。他将朱棣赏赐的府邸、美女尽皆退回,每次吃住寺庙,真心实意的当起了和尚。
在朱棣多次兴兵征讨蒙古时,姚广孝总是躲在寺庙里,不出一言,不设一计。他的晚年生活,彻底告别了战场厮杀,只剩下念佛诵经。然而,朱棣却不愿意完全“放弃”他。身为“太子少师”,姚广孝万不得已,只能每日穿着朝服出现在皇宫内,只是在下朝后,他就会立刻换上僧衣,遁入清幽寡欲之地。
朱瞻基长大后,朱棣又将这位小太孙,扔给了姚广孝。有趣的是,在姚广孝十三年如一日的教导下,朱瞻基逐渐成长成了大明后辈的中坚力量,开创了明朝有一个盛世:仁宣之治。
1418年,83岁的姚广孝病重将亡。朱棣不顾朝事繁多,多次前往庆寿寺探望,并追问姚广孝的临终遗言。然而,一生都在搅动风云的姚广孝却在死之前,乞求朱棣放过他的老对手僧人溥洽。
16年前,朱棣攻入应天城。在溥洽的帮助下,朱允炆方才得以逃脱,不知去向。不幸的是,溥洽却成了朱棣的阶下囚。十六年的囚禁生涯,溥洽忍受了各种酷刑,却始终未曾透漏朱允炆的消息。
世人皆知,朱棣为了寻找朱允炆,几乎倾尽了一生。胡濙奉命在外17年,走遍大江南北,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而郑和更是在六次下南洋之时,密访朱允炆踪迹。尽管如此,朱棣还是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可见,他对姚广孝的尊重。
姚广孝死后,朱棣如约释放了死敌溥洽,追赠姚广孝为“荣国公”,并辍朝两日。在朱高炽即位称帝时,他又将姚广孝送进了太庙,称赞他为“靖难首功之臣”。
昔年,姚广孝踏足北平时,曾多次前往拜谒刘秉忠墓,也曾在墓前写道:“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大计业已成,勋名照简牍。”
只是,刘秉忠赢得了生前、身后的好名声,而姚广孝却在死后背负了无数的骂名。
105年后,明朝第11位皇帝嘉靖,就毫不犹豫地将姚广孝移出了太庙。与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名将不同,在这个聪明绝顶的皇帝眼中,姚广孝是破坏大一统王朝稳定的“乱臣贼子”,更是祸乱天下的源泉。
明末,在方孝孺祠前,明人又制作了姚广孝的跪像,置于阶下。而到了清朝时期,批判姚广孝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钱大昕写诗斥他好杀戮,大文人纪昀更是将姚广孝与严嵩相提并论。
然而,辅佐一位藩王,以一隅之地对抗全国,仅用四年的时间,就夺取了天下,这是亘古未有的杰出功绩。只此一点,姚广孝就当得起“千古奇人”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