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在许多电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古代江湖人士在拜把子时,用这句话来盟誓。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刘关张三兄弟自桃园三结义后,在余下的四十年里,这哥仨为了“匡扶汉室”的共同目标,出生入死,不离不弃,成就了一段佳话。
而瓦岗寨那些在贾家楼一个头磕在地上的“兄弟们”,到后来则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出卖,甚至兄弟相残,成了不死不休的仇敌,不免让人叹息。
一、
人们不喜欢“瓦岗寨式”的结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单雄信的遭遇。
单雄信是隋代末年农民起义的首领。他祖籍山东,后迁居山西长治。他为人豪迈,仗义疏财,义字当头,对朋友肝胆相照。
他胯下一匹风雷烈焰马,掌中一条金钉枣阳槊,骁勇善战,是隋末有名的名将。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单雄信投奔瓦岗寨,参加了翟让的反隋义军。翟让死后,单雄信归顺李密,成为李密最信任的大将之一。李密兵败后,单雄信投靠了王世充。后来王世充被李世民所灭,单雄信被李世民处死。
正史上对单雄信的生平事迹记载并不多,但在民间,却流传着很多有关单雄信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后来经戏曲和通俗小说不断演绎,单雄信的形象逐渐丰满,成为隋末唐初时期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人物形象。
《旧唐书》对单雄信的记载很简单:“单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让与之友善。少骁健,尤能马上用枪,密军号为"飞将"。
密偃师失利,遂降于王世充,署为大将军。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世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东都平,斩于洛阳。”
而在《说唐全传》、《隋唐演义》等文艺作品中,单雄信的形象要丰满得多。他是“九省绿林总瓢把子”,和初唐程咬金、秦琼、徐世勣等名臣猛将交情非浅,是一位武功高强的绿林好汉。
据《酉阳杂俎》记载,单雄信从小便膂力过人。他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有一天晚上,家里来了强盗,正在院子里乘凉的单雄信来不及回屋取兵器,于是便将这棵枣树拔出来当棍子用,吓得几个强盗掉头就跑。
后来单雄信便用这棵枣树做了一杆枪,“长丈七尺,拱围不合, 刃重七十角力, 号为寒骨白。”
单雄信长大成人后,因为武艺高强且侠义过人,被推举“九省绿林总瓢把子”。《说唐全传》、《隋唐演义》都记载过秦叔宝落魄潞州,得到之前并不认识秦叔宝的单雄信的悉心照料。
秦叔宝病好后,单雄信给秦叔宝的马配了一副金鞍辔, 还将白银偷缝在秦叔宝的铺盖里。后秦叔宝误伤人命, 又是单雄信尽力周全, 使叔宝免于一死。单雄信对朋友的这种扶危济弱、患难相扶的做法,也让他受到了老百姓的推崇。
二、
单雄信非常骁勇,有着“飞将”之称。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自称魏公,封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茂公为右武候大将军。
李密败于王世充之手后,单雄信、秦琼、程咬金、牛进达等人投降王世充,而李密和李勣、王伯当等人投靠了李世民。
公元620年,秦琼、程咬金等人抛弃了王世充,投靠了李世民。单雄信不肯降唐,这也注定了单雄信的悲剧。
单雄信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于朋友他可以两肋插刀,但对于仇人,他却至死不肯原谅。因为李渊误杀过单雄信的哥哥,单雄信从此与李家结下深仇,誓与唐王朝对抗到底, 至死不降唐。
《隋唐演义》说单雄信“只因手足深仇, 难讲君臣大义”,而这种品格正好符合古代底层民众朴素的复仇观,这也是单雄信被老百姓视为“英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的王世充。两军摆开阵式后,单雄信一马当先,持枪直取李世民。《唐语林》上记载说:“雄信驰马而出,绩惶遽,连呼曰:‘阿兄阿兄,此是绩主!’雄信揽辔而止,顾笑曰:‘胡儿不缘你,且了竟。’”
《唐语林》上的这段记载很有意思,两军阵前,就在单雄信将要伤到李世民的千钧一发之际,李勣突然对着单雄信大喊道:大哥,那是我的主子!而单雄信见老友替李世民求情,竟然放了李世民一马。
这说明在单雄信的心中,“朋友”的份量是极重的,这是一个视朋友为一切的人,甚至达到了有些迂腐的地步了。
三、
单雄信放过了李世民,但李世民可没放过他。在兵败被擒后,单雄信拒绝了李勣等人的劝降,被李世民下令斩首。
李世民杀单雄信的原因有三:一是与程咬金、李勣等人相比,单雄信视唐王朝为死敌,不杀必然留下后患;二是李世民差点死在单雄信之手,不免心有余悸。
三是李世民对李勣、秦叔宝等投降过来的人也非绝对信任,特别是这个李勣,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两边都不得罪,李世民怕单雄信归降后,与李勣结成党羽,被李建成所用,那对自己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所以李世民不顾李勣的求情,将单雄信推上了刑场。临刑前,李勣手捧一杯美酒,哭着对单雄信说:“我本想与你同死,但是我已经以身许国,还有很多大事等我去办。不过你放心,你的妻儿以后就归我来养了!”
没想到单雄信却并不领情,他把酒朝李勣面上一喷, 骂道:“你这牛鼻子的道人, 老子好好一座江山, 被你弄得七颠八倒, 今日还要说朋友之情! 什么交情!谁要你的酒吃!”
不用说,李勣的心里应该是十分难过的。《旧唐书·李勣传》记载了当时李勣的反应:“绩对之号恸,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诀,此肉同归于土矣。仍收养其子。”
《隋唐演义》也记录了这个细节,说单雄信不肯喝李勣的酒,也没有喝其他瓦岗寨兄弟的酒,唯独只喝了程咬金的敬酒,便昂首上路了。
单雄信只喝程咬金的酒,是因为程咬金在为单雄信送行的时候,赌咒说要单雄信来生杀尽贾家楼众位弟兄。这句话戳中了单雄信的内心。
单雄信临死前,对瓦岗寨的兄弟们无疑是失望的,喝了程咬金的这杯酒,相信单雄信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下辈子与这些所谓的“兄弟”们,不要再相见了!
单雄信死后,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四、在正史中,真实的单雄信却与演义中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少历史学者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要杀单雄信,是因为单雄信是一个墙头草式的人物,即使投降也不是真心的,还不如杀了。
正史中,单雄信与李勣是誓同生死的好友,两人是一起参加的瓦岗军,都是翟让最信任的将领。
后来瓦岗寨内部发生了权力之争,李密设计杀了翟让,单雄信不但没有想着替翟让报仇,反而立马表示愿意服从李密的领导。
李密的心腹房彦藻曾对李密说:单雄信轻易屈就,对旧主人不忠心,不如杀了以绝后患。但李密爱惜单雄信的才能,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房彦藻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后,单雄信果然马上便投降了王世充。《资治通鉴》上记载说:“( 房) 彦藻以雄信轻于去就, 劝密除之; 密爱其才, 不忍也。及密失利, 雄信遂以所部降世充。”
相比善变的单雄信,李勣的表现则要出色得多。在李密降唐后,控制了几个州县的李勣并没有拿着这些资本自己投唐,而是把几个州县的人口和土地的籍册交给李密,让李密拿去作为降唐的晋见之礼。
李勣的做法,连李渊都感动了,他感叹地说:“徐世勣感怀旧主,推辞功劳,真乃纯臣!”于是下诏封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并赐姓李。
也许是不喜欢单雄信的善变,武德四年王世充被李世民击败后,单雄信被李世民下令处死。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李勣又上表替单雄信求情,甚至提出拿自己的官爵去换单雄信的一条命。
《旧唐书-李勣传》记载:“初平王世充,获其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
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单雄信是李渊下令处死的。但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认为单雄信被李世民下令处死的,并未禀告李渊,所以在《资治通鉴》中将《旧唐书》上的那句“高祖不许”改成了“世民不许”。
五、
单雄信到底是李世民下令处死的,还是李渊下令处死的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李世民在攻下洛阳以后,并没有马上杀掉单雄信,而是在处决了薛德音、崔弘丹等人大半个月之后,再杀了单雄信的。
如果李世民要杀单雄信,何必要等那么久?所以杀单雄信之前,李世民应该是请示过李渊的。而且单雄信并不是单独处决的,陪他一起上刑场的还有王世充的司徒段达,吏部尚书杨汪等位高权重之人,李世民应该是会请示李渊一下的。
李勣为单雄信求情时,并不是口头提出的,而是通过“上表”的。
“表”只能用于臣子和皇帝之间,当时的李世民并不是皇帝,如果李勣书面向李世民求情,也不会用“上表”这种形式。所以处决单雄信应该是李渊的意思,李世民只不过是在执行李渊的命令罢了。
单雄信死后,其尸体被家属运回山东,葬于今菏泽市东明县城北门里西侧200米的东明湖南岸。
据《东明县志》记载,明代东明县知县张师绎曾斥资在单雄信墓前建了一座庙,并在庙中立碑题诗曰:“漂泊残魂土一丘,断碑千古共松揪;寒鸦啼落陵前月,疑诉当年汗马愁。”遗憾的是,这座庙后来在明末战火之中被毁。
单雄信被斩首前,李勣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单雄信吃,并表示会好好抚养单雄信的孩子。后来的历史证明,李勣并没有食言。
据唐朝的《元和姓纂》记载,单雄信死后,其子单道真由李勣抚养成人。单道真成年后,在李勣的培养下,担任过梁州司马,并生下了单思敬、单思礼、单思远等三个儿子。单思敬后来做过安东都护府都护,生子单有邻;单思远担任过河南尹,生子单不先、单光业等。
李勣割肉喂单雄信,起誓抚养单雄信后人的行为,令李世民深为感叹。后来李勣病重,李世民听说用人的胡须烧成灰当药引子可以治好李勣的病,李世民于是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送给李勣做药引子。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爆发。单雄信的第十一代孙单兴、单旺、单茂、单盛都加入了黄巢的队伍,随黄巢杀入长安,唐朝从此名存实亡。220多年后,单家的子孙终于用这样一种方式,为单雄信报了仇。
参考资料:
彭知辉:《由奸贼逆臣到绿林豪杰——论单雄信形象的演变》
大众网:《寒鸦啼落陵前月,疑诉当年汗马愁——访单雄信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