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在《明史》中如此评价戚继光:“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奠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可谓是多不胜数,但能够真正打一辈子仗而未有败绩的却是寥寥可数,我们所熟知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便是其中之一。
提及戚继光,几乎很少会有人不或多或少知道他的一些事迹。历史中对于这位名将的描写可谓是数不胜数,诸如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平定海防、保家卫国等等这些辉煌事迹。但同时,他的晚年的妻离子散,贫困潦倒亦是令人心酸。
抗倭名将戚继光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我国的山东沿海等地,其中,戚家所在的登州卫便成了海防的前哨。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到戚继光之父戚景通任登州卫的指挥佥事,戚家已经有前后五代都在镇守登州卫,站在了抗倭最前线,共历一百四十余年。
戚继光之父戚景通,曾升任山东总督,并负责备倭军事,也曾奉诏入京担任神机营副将。戚继光便是生在了这样的一个将门家庭,而这样的家庭不仅给予了戚继光一个世袭指挥佥事的职位,更重要的是戚家百余来年抗倭战斗中积累的经验。这也为戚继光成为一代抗倭名将奠定了基础。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景通病逝,年仅十七岁的戚继光承袭了指挥佥事的世职。而后,戚继光参加武举,更加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当时初展头角的戚继光已经成了明廷的“将才”,更是被朝廷大臣誉为“国士”,称其“勇略独冠群英,志节更超流俗”。
公元1553年,戚继光遇见了自己人生中的贵人——张居正。在首辅张居正的推荐下,戚继光进入了署都指挥佥事,并开始负责管理山东沿海三营二十五个卫的防务,以防御沿海的倭寇。
戚继光在上任之后,着手大力整顿、改革和加强军务,以确保山东沿海的安宁。 在两年后,戚继光得以升任浙江都司佥事,并前往抗倭战事激烈的浙江,而后担任参将,开始了在东南沿抗击倭寇的12年。
在这段时间内,戚继光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并创立了一支战斗力顽强的军队——戚家军。
在其后的十年中,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先后参与了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大小十三次战役。同时取得了全胜的记录,先后斩杀了倭寇共六万余人,将福建和浙江省的倭寇一扫而空。
自此戚继光成为了名动天下的人物,因其守边功劳,戚继光被升为左都督,官阶正一品,其后因他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得以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后进封少保。
此时的戚继光可谓是走到了明朝武将所能达到的巅峰,当时的戚继光成为了大明朝最风光无限的武将。
但即便再风光,戚继光还是一位武将,而在明朝“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中,就已经注定了他命运的失落。
重文轻武,军事衰弱
众所周知,明朝中后期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便是重文轻武。
因为文官与武官的做事方法历来都是截然不同的,而文官向来都将维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标准,这些士人能够使用经济手段、政治手段甚至法律手段,但是却唯独不会诉诸武力。
因为在文官的观念里,若是要动用武力,那证明的不是动用武力是必要的,而是行政的失败。若是以武将克敌制胜,在他们看来都不过是短暂和局部的成功。但要是发生事故,譬如士兵掠夺百姓,这样的处分却由武官来背。
可见在一个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内,武将的处境是十分困难的,军人和文官的并驾齐驱更是绝对办不到的。
这个庞大的大明帝国用礼仪和道德来代替法律,使得各个机构之间都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遇见事情便是互相推诿,导致办事拖沓。如此的政治体制下,即便是真的拥有建成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也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靠山倒台,晚年凄凉
戚继光的跌落正是从1582年张居正病逝开始的,身为戚继光的最大靠山,张居正退出朝政,戚继光也就没有了依靠,寸步难行。
再者,彼时的明朝政府还掀起了一场针对张居正的清洗风暴。身为与张居正关系密切的大臣,戚继光自然是深受影响。
很快便有人弹劾了戚继光和张居正的亲密关系,但此时的万历皇帝还顾念着戚继光的军功,于是只是将戚继光贬谪外放。
直到1585年,朝廷大臣中再次有人弹劾了戚继光和张居正的关系,导致了万历皇帝直接将戚继光革职,同时还革职了在贵州任职的戚继光弟弟——戚继美。自此,戚继光黯然退出官场。
这一年正是戚继光58岁的一年,从17岁进入官场,几十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他孑然一身回到了老家山东蓬莱居住。
尽管戚继光为官多年,但是他的俸禄多年来却都用于资助军队,自己并没有多少的积蓄,使得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很是贫困。
史书上用了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他:“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镞,惟集书数千卷而已。”可见戚继光的贫困潦倒。
除了贫困潦倒外,弟弟的病故和妻子的抛弃,使得凄凉的一代名将在三年后去世了。
小结
戚继光出身世袭军户家族,善于作战,爱国忠君,但在当时明朝的制度和政治环境中,他注定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最不得不依附文官集团,最终更是不可避免的卷入了政治斗争,可见其无奈。
戚继光的不幸正是在于他在蓟州所推行的整套措施打破了文官集团的平衡,再加上他是张居正的亲信,手握重兵,张居正倒台,他就自然也被诬陷有造反之嫌了。
在这种妥协矛盾中,戚继光还是立下了剿灭倭寇、重创鞑靼的不世之功;同时他所编练的戚家军以及编写的《纪效新书》等兵书,都让他为后人所敬仰。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