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后,皇宫竟燃起熊熊大火,朱棣只找到朱允炆2岁的次子朱文圭,而朱允炆和他的长子朱文奎却不知所踪。
等大火彻底熄灭后,人们在灰烬中发现了多具烧焦的人体残骸,但这些残骸别说其生前主人的身份,就连性别都无法分辨出来。
朱棣就把宫中的太监们找过来,问他们知不知道,这些残骸是谁,这时候有一个太监站出来说,这是朱允炆、马皇后和太子朱文奎的遗骸。
朱棣显然不相信这个太监的话,不过他也找不出其中的破绽,只能暗自命人继续寻找朱允炆、朱文奎等人,可让朱棣没想到的是,这一找就是一辈子,朱允炆的下落永远成了谜。
虽然朱棣为了皇位不会在乎血脉亲情,而且朱棣也先后诛杀了所有忠于朱允炆的臣子,但如果对一个2岁的孩子下手,朱棣却害怕被指责。
而且,朱允炆只有2个儿子,长子朱文奎,也就是之前的太子,早就失踪了,现在2岁的朱文圭是朱允炆唯一的血脉,或许朱棣也对朱标和朱允炆心存愧疚,最终并没有选择杀了朱文圭。
可如果不杀朱文圭的话,朱棣又必须面临一个选择,如何对待这个2岁的孩子,因为稍有不慎,等朱文圭长大成人后,就容易引发更严重的祸端。
同时,朱棣还派重兵把守在朱文圭居住的凤阳广安宫周围,完全阻隔了朱文圭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途径。
就这样,朱文圭在这种残酷圈禁下,孤独地度过了55年,由于朱文圭被圈禁时刚刚2岁,所以朱文圭从记事起就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据说连牲畜都分辨不出来。
而且,由于没有与人沟通交流,也没有任何学习机会,朱文圭长大后的智力也基本维持在孩童水平,甚至还有人说他已经变得痴呆了。
由于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的皇位,所以在朱棣时期,朱允炆、朱文奎、朱文圭等人的名字成了禁忌,没人敢提这几个名字,甚至连史官的记载都是寥寥数语。
而等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同样视朱文圭为威胁,也直接选择了忽视朱文圭。
不过,最终放朱文圭出来的却是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在即位之初并没有打算放朱文圭出来,可后来因为听信了宦官王振的谗言,率领大军亲征蒙古瓦剌部时兵败被俘。
后来,朱祁镇在1457年发动了“夺门之变”,又重新成了皇帝,重新登基为帝后,朱祁镇对朱文圭的遭遇非常同情,毕竟他属于感同身受,于是朱祁镇就决定把朱文圭放出来。
这时候,很多大臣就进言,说绝对不能放朱文圭出来,认为这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不过朱祁镇却非常自信,他对群臣说,如果朱文圭能把我的皇位夺过去,那就是天命所归,我无话可说。
听了朱祁镇的话后,当时的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李贤,立即赞美朱祁镇有尧舜之心,群臣见此也不好找说什么,只能同意放朱文圭出来,对此《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
而且,他从2岁开始就被圈禁,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任何号召力,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拿他做文章,打着他的旗号干一些事,可当时哪还有建文时期的旧臣了?
果然,虽然朱文圭被放了出来,朱祁镇甚至还赐给他二十余个侍从,十余个婢妾,可朱文圭没过几天就去世了:
“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
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奏请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圈禁,明英宗不许。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上奏宪宗,说建庶人衣料短缺,明宪宗闻奏命工部予以供给。
我们注意看一下这两个时间,一个是1459年,另一个是1467年,因为朱文圭是这1457年去世的,所以史料中还能提到“建庶人”,应该指的就是朱文圭的后人。
“平民缪恭上书孝宗请求封朱文圭后人为藩王,以奉祀朱标,触怒通政司,下狱,后被孝宗赦免。”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朱文圭是有后人的,只不过由于明朝那些皇帝比较忌讳提这件事情,史料中记载的才非常少。
有人认为,朱文圭恢复自由时,已经57岁了,并且很快就去世了,怎么可能有后人呢?其实,在朱文圭被圈禁的55年期间,并没有史料证明,朱棣、朱高炽等人禁止他娶妻生子。
所以我们不能确定,他在被圈禁期间,就没有结过婚。至于有人说他被圈禁得痴呆了,啥也不懂,怎么可能有孩子呢?我觉得见识少,不代表就不能生孩子,这个质疑同样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