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靖难之役是怎么发生的?叔侄之间难共存,建文帝削藩,朱棣求自保

靖难之役是怎么发生的?叔侄之间难共存,建文帝削藩,朱棣求自保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更是将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景泰年间的夺门之变、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礼议,并称为“改变明朝历史的三大事件”。

这场叛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采取的削藩政策,最终导致镇守北平的四皇叔燕王朱棣发动叛乱。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时候, 为了防止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祸乱朝政,他专门在《皇明祖训》 中这样写到: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而且,明太祖还规定,在获得圣旨的情况下,各地的藩王拥有举兵讨伐朝廷奸臣的权利,但必须要在讨伐结束后五天内离开京城,返回各自的封地。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十分不满,于是起兵发动军事叛乱。为了使叛乱更加合理化,他将朝廷中的齐泰、黄子澄列为奸臣,并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公开与朝廷对抗。

关于这场所谓的“讨伐”战争,朱棣既没有得到建文帝的圣旨,而且在建文四年攻下国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后,又不撤兵,还取代了皇帝的位置。

很明显,朱棣喊出的“清君侧,靖国难”口号,只是一个借口而已,真实目的是企图推翻建文帝的政权。

1、皇位本来就应该属于自己

自从太子朱标于公元1392年去世之后,老二朱樉于公元1395年去世,老三朱棡于公元1398年去世。也就是说,在公元1398年6月明太祖去世之前,他的前三个儿子都相继离世,那么太子之位就应该轮到老四朱棣了。

然而,明太祖却选择了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来当下一任的皇位接班人。

明太祖之所以没有选择老四朱棣当太子,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根本就不是马皇后所生,也就是非嫡子。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和“兄终弟及”的说法,假如英年早逝的太子朱标没有儿子,可以由太子的弟弟接任。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朱标的弟弟必须是嫡子,也就是由马皇后所生的儿子。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在任命太子的人选上,朱棣就已经被排除在外了。

“孝慈高皇后(马皇后)生了五个儿子,老大朱标,老二朱樉,老三朱棡,老四朱棣,老五朱橚。”

经过这么一修改,朱棣的生母就成为了马皇后,他自己也就成为了嫡子,继承皇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朱棣的生母究竟是明太祖的哪位妃子,也是流传了多种说法。

其中,流传最广泛的一种说法,就是在明代学者沈若霖所著的《南京太常寺志》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记载:

“成祖则碽(gong)妃生。”

其实,朱棣的生母究竟是明太祖的哪一个妃子,都已经不重要了。只需要证明他不是马皇后所生的,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而朱棣夺取皇位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将自己的生母改为马皇后。

朱棣之所以要更改史料,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要将对后人说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因为在当时,只有皇后所生的嫡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妃子所生的庶子只能靠边站。

然而,仅仅是把自己更改为了嫡子,这还远远不够,同样也不能否认朱允炆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毕竟在封建社会的“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背景之下,“父死子继”制度明显占据了优先性。

也就是说,只要太子朱标有亲生儿子,即使朱标死去了,那么另外重新选拔太子人选,依旧没有朱标的弟弟们什么事儿。

因此,朱棣又吩咐编撰史书的文官,将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兄弟的生母再次修改。这样一来,原本身为嫡长子的朱标却变成了庶子,而他的儿子朱允炆自然也就没有资格被立为皇太孙,当皇帝更是不合法了。

由于正史和民间流传的史料记载不一,直到如今,仍然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朱标并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

实事求是地说,朱棣确实是明太祖的诸位皇子当中最优秀的一位。他不仅身材壮硕,武艺高强,而且还喜好文学,精通儒家经典,深得明成祖的器重。

明太祖将朱棣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北平可是元朝的大都所在地,就是让他负责防御蒙古铁骑的入侵,保卫大明帝国的领土安全,可见明太祖对他寄予了厚望。

在父亲明太祖的安排之下,朱棣迎娶了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长女为妻。身经百战的徐达作为朱棣的岳父,精心指导朱棣排兵布阵,也让他显示出了军事才能。

自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开始,朱棣在北平当燕王的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经常率领明军北上,讨伐散落在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而且屡屡获胜,他的辉煌战绩得到了明太祖的充分肯定。

当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明太祖甚至产生了要把皇位传给朱棣的想法。

可是,由于明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明太祖或许是不愿意打破这种制度,才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

这一点,令朱棣非常失望和不满。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驾崩,年仅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接下了大明帝国的最高权杖,登基皇位,史称建文帝。

面对着一个个手握重兵的诸位皇叔,在兵部左侍郎齐泰、翰林学士黄子澄两位辅国大臣的建议下,建文帝开始实行削藩政策,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皇权。

在齐泰和黄子澄的眼里看来,分布在各地的藩王手握兵权,他们既是镇守边关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建文帝皇位的最大威胁,必须要削弱他们的势力。

听完两位大臣的话,建文帝也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建文帝内心深知,自己坐上皇帝的宝座,已经让各位叔叔们很不满意,他们难免会有一天利用手中的兵权对付自己。

作为众多藩王之首的燕王朱棣,建文帝决定先从他入手,下令调走了原本属于他管辖的军队。

为了防范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任命工部侍郎张昺(bing)担任北平布政使,任命谢贵和张信担任北平都指挥使,同时命令大将宋忠在北平一带屯兵。

而且,建文帝还将朱棣的三个儿子请来国都南京,其实就是将他们当成人质,迫使朱棣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朱棣也并非等闲之辈。

为了骗取朝廷的信任,证明自己没有谋反的野心,朱棣就开始装起病来,甚至还装疯卖傻。建文帝竟然真的相信了,于是就将朱棣的三个儿子送回了北平,让他们好好照顾朱棣。

但是这个举动,简直就是放虎归山。

其实,在建文帝刚一开始颁布削藩政策的时候,朱棣就已经感到了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并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

例如,朱棣在投降的蒙古士兵当中,秘密招募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士兵。不仅如此,他还买通了宫里的太监作为内应,随时监视着皇帝的一举一动。

看着三个儿子都回来了,朱棣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也没有必要再装病了。

就在这个时候,燕王府里面的一个名叫葛诚的人,偷偷向朝廷告密说:“燕王是装疯的”。

建文帝从中似乎看出了朱棣的野心,立即给张信下达了一道指令,前去燕王府抓捕朱棣。

提前得到消息的朱棣顿时慌了,他连忙跑去北平的庆寿寺里,寻找住持道衍和尚商议。

这位道衍和尚就是明代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也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听完姚广孝的一番话,朱棣也不再犹豫了,决定举兵造反。他马上返回燕王府,命令张玉和朱能率领八百勇士潜伏起来。

建文元年七月初四,张昺和谢贵带着军队将燕王府团团包围,朱棣则上演了一招苦肉计。他假装把燕王府里的官员全部捆绑起来,让张昺和谢贵进入府内查验。

然而,当张昺和谢贵刚一走进燕王府的大门,潜伏在府内的八百勇士突然杀了出来,将他们两人擒获并处死。

当天晚上,朱棣就控制了整个北平城,并打出“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率兵南下。

与此同时,朱棣让儿子朱高炽坚守北平城,由姚广孝辅佐左右。

直到这个时候,明朝历史上的一场为争夺最高政权的内战爆发了,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自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刚刚举兵谋反的时候,他的势力范围仅仅局限于北平城一带,而且手里只有八百勇士。

这种谋反势力,朝廷无论从哪个方面来对比,都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

可是,仅仅过了三年多的时间,朱棣的谋反大军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击溃了明朝军队,还毫不费力地攻入了南京城。

第一个原因:朝廷无大将可派

明太祖晚年的时候,滥杀了不少的无辜功臣,导致靖难之役爆发时,建文帝没有什么大将可以用。

在这种情况下,建文帝只好派出耿炳文率领十三万大军出征。

耿炳文将大军兵分多路,分别驻扎在河间、鄚州和雄县,这三个地方形成了一个犄角之势。

建文元年八月十五日的晚上,趁着明军都在忙着过中秋节,朱棣带着军队突然向雄县发起进攻,一举顺利拿下雄县。

眼看雄县失守,鄚州的明朝援军赶来增援,却在路上中了朱棣设下的埋伏,死伤惨重。

见此情景,耿炳文只好带着的残余的明军躲在真定府,不敢应战。

由此可见,在带兵打仗方面,耿炳文根本就不是朱棣的对手。

听说前线打了败仗,身在国都南京的建文帝立即采取措施。首先派出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然后又命令辽东守将吴高率军攻打永平。

李景隆收拾完耿炳文留下的一堆烂摊子,就调集各路兵马,对外号称五十万大军,与辽东的吴高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朱棣想出了一个计策。

若是调兵去解永平之围,李景隆势必会在背后夹击,朱棣故意高调地对儿子朱高炽说:“你一定要坚守北平,万万不许出战,由我率军支援永平。”

当这个消息传到了李景隆的耳朵里,他果然上当了,没有跟吴高夹击朱棣的叛军,反而率军攻打北平去了。

朱棣用北平城成功吸引住了明军的主力部队,自己可以安心对付吴高。

孤军奋战的吴高明知不是朱棣的对手,于是撤回辽东。

就这样,朱棣不仅解了永平之围,更为日后的南下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原因:朱棣阴险狡诈

永平之围化解之后,朱棣率领叛军北上,来到了大宁(如今的内蒙古宁城),这里是他的弟弟宁王朱权的封地。

刚一见到朱权,朱棣就开始哭诉说自己是冤枉的。还请求朱权向建文帝进言,免除自己的死罪。

朱权信以为真,便安排朱棣在大宁住了下来。

没想到,朱棣的手下偷偷花重金收买朱权身边的将领。

眼看手中的大将都投靠了朱棣,朱权成了一个光杆司令。万般无奈之下,他也只好带领妻儿老小都去了北平,被迫跟随朱棣举兵谋反。

除此之外,朱权手下的军队全部被编入朱棣麾下,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其中还包括当时最精锐的一支骑兵部队。

看到李景隆也吃了败仗,建文帝又派出盛庸指挥作战。

当盛庸率领明军在东昌与朱棣展开决战的时候,已经将朱棣团团围住。眼看就要活捉朱棣之时,张玉和朱能各自率领一队叛军前来营救,最终得以杀出重围。

在这场战斗中,朱椒之所以能够逃出重围,除了他的能征善战之外,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在《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记载:

“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也就是说,建文帝曾经下旨说,千万不能杀了叔叔朱棣。

有了这样一道护身符,盛庸也不敢将朱棣往死里打,同时也就给了朱棣杀出重围的机会。

在“黑衣宰相”姚广孝的提议之下,朱棣决定不在山东跟盛庸率领的明军纠缠,而是一路南下,并在沿途攻城略地。

在没有跟徐州和宿州守将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趁机切断了徐州和宿州等地的粮道。士兵若是没有了粮草,就等于是不战而溃。

明军的一位名叫何福的将领看到粮草运不进来,便带领人马前去接应粮草,却中了朱棣设下的埋伏,明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灵璧之战。

经过这一战之后,长江以北的区域内,明朝的军队基本上再也没有抵抗的力量了。

朱棣命令大军将皇城包围,但不准进攻皇城,并将大军撤到龙江驿。

此时朱棣的意图很明显,他是在等待建文帝出来投降,主动让出皇位。

但是,朱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皇宫却突然起火了。

根据《明太宗实录》一书中的记载,朱棣大军兵临南京的金川城门下的时候,建文帝准备出门迎接朱棣。可是,身边的大臣都跑光了,仅剩下几个随从。建文帝嘀嘀自语说:“还有什么颜面再见皇叔,不如一把火把皇宫烧了。”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那具尸体究竟是不是建文帝,至今都备受质疑。

不管怎么样,朱棣还是以天子的礼仪,按照明朝最高规格的葬礼,将这具烧的面目全非的尸体下葬。

当然,朱棣或许也是心知肚明,建文帝根本就没有死。

有一次,已经当上皇帝的朱棣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到处寻找我父皇的墨宝,但始终都找不到。”

朱棣口中的“墨宝”,指的就是玉玺。

若是建文帝带着玉玺一块葬身火海,那么在废墟之下一定能找到玉玺,但事实并没有找到。

然而,后来的历史证明,建文帝再也没有能够东山再起,他的下落甚至还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据传,建文帝的行踪也是朱棣心目中的一个梦魇,他多次派人打探建文帝的下落。一路派出胡濙秘密前往江浙一带暗访,另一路是让郑和下西洋打探消息。

靖难之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包含整个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长达四年的反复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

参考资料:

明代·朱元璋《皇明祖训》

清代·张廷玉、万斯同《明史》

明代·沈若霖《南京太常寺志》

明初·杨士奇《明太宗实录》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友情提醒:原创不易,未经过创作者允许,禁止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到其它平台,违者必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棣求,马皇后,明朝,皇位,叔侄,朱标,儿子,明太祖朱元璋,公元,太子,观点评论,明太祖,建文帝,北平,朱标,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棣求,马皇后,明朝,皇位,叔侄,朱标,儿子,明太祖朱元璋,公元,太子,观点评论,明太祖,建文帝,北平,朱标,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棣求,马皇后,明朝,皇位,叔侄,朱标,儿子,明太祖朱元璋,公元,太子,观点评论,明太祖,建文帝,北平,朱标,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