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斩,锦衣卫抄家落泪,太后得知水米不进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斩,锦衣卫抄家落泪,太后得知水米不进

大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八月十八日清晨, 大明王朝的金殿内传来了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声。

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朝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朝会将决定着大明王朝的命运。

朝会的主题很简单:是逃还是战?

一个月前,明朝接到情报:也先率领瓦剌军队来犯。

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煽惑下,决定率军亲征。七月十六日,英宗朱祁镇命弟弟朱祁钰留守北京,亲率官员100多人,带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企图重演其曾祖朱棣横扫大漠的雄风。

八月十五日,明军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军的进攻,导致了一场大败。英国公张辅以下百余名高官皆战死,明英宗本人则成了瓦剌人的俘虏。

将军樊忠于乱军中撞见罪魁祸首王振后,抡起铁锤将王振的脑袋砸了个稀烂,随后亦战死。这场大败,史称“土木之变”。

朝会上,大臣们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一个个只会痛哭流涕,无计可施。

大家都清楚,整个朝廷的精锐都葬送在了土木堡,京师只剩下一点老弱残兵,况且连皇帝都被人俘虏,明军可以说士气低落到了极点,又如何抵挡锋芒正锐的也先大军?

面对严峻的形势,不少大臣都打好了如意算盘:北京是保不住了,不如逃往副都南京,虽然这么做会丢掉北方半壁江山,但大家都安全,也不影响继续做官,享受美好生活。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第一次主持朝会的朱祁钰也是手足无措。当他向群众臣问计时,许多官员只会嚎啕大哭,哪里提得出来什么建议?

大臣们哭了好久之后,翰林院侍讲徐珵终于发言了。他告诉朱祁钰:“我夜观天象,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保住大明气数!”

徐锃的话,正中了大多数大臣的下怀,很多大臣纷纷点头。就在此时,人群中突然响起一声狮子吼般的怒喝:“谁再提南迁的,应该马上推出斩首!”

于谦的怒吼,震醒了一些尚有良知的官员。王直、商辂、王竑等大臣纷纷站出来支持于谦的意见,让犹豫不决的朱祁珏终于坚定了信心:要想不亡国,只有齐力同心抵抗也先这一条路可选了。

于是朱祁珏下令升于谦为代理兵部尚书,由他全权负责北京保卫战。

明洪武三十一年,于谦生于杭州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的于谦读书非常用功,于四书五经之外还喜欢研读兵法,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成自己的偶像,立誓长大后要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

于谦八岁时,有一天穿着红色衣服,骑着一匹黑色小马路过一间寺庙前。庙里一位老和尚觉得这个孩子很有趣,于是吟了一个上联戏弄于谦:“红孩儿,骑黑马游街。”

于谦却挺了挺胸,高声答道:“赤帝子,斩白蛇当道!”老和尚见这个孩子弹指间便对上了如此工整又如此有气势的下联,不禁叹道:“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拯救天下的宰相啊!”

于谦是幸运的,因为当时掌权的是杨士奇和杨荣。杨士奇十分赏识于谦,断定他“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

正是有了杨士奇和杨荣的赏识,于谦的仕途还算平坦。“土木之变”发生前,他已坐上了兵部侍郎的位置,成为一名高级干部。

在这天的这场朝会上,面对即将到来的瓦剌士兵,面对城中惊慌失措的老百姓,面对皇帝被俘、明军精锐尽失、士气低落的困难,面对徐珵之流的“逃跑派”,于谦想起了自己的那首《石灰吟》,想起了自己“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抱负,面对一盘看上去解不开的死棋,于谦还是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国家兴亡,我来担当!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也先率数万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列阵于西直门外。距也先数百米外的北京城头,于谦正率领京师军民严阵以待。一切都在表明,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战斗打响前,也先派人对着城墙上的明军高喊:“大明皇帝在此,你们还不放下武器,打开城门迎接?”

也先的这一招十分毒辣,说白了就是他想用俘虏来的明英宗,兵不血刃地赚开北京城门。让他没想到的是,于谦早就识破了他这一招,并提前做好了应对之策。

于谦知道这种做法也许会在未来给自己带来危险,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他无暇考虑自己的安危。

在于谦的力谏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珏即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是为明代宗。这一重要举措结束了大明没有皇帝的局面,粉碎了也先试图利用朱祁镇要挟明朝的阴谋,赢得政治上的主动。

土木堡一战,让明朝精锐尽失,留在北京的只有几万老弱残兵,城里连像样的马匹都不多了。这点人马,显然无法抵挡也先。于是于谦在也先来到之前,便下令大明内所有可调之兵全部紧急开赴京师,终于抢在也先前面凑到了近十万人。

也先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他想当然地认为北京只剩下了一个空城,只要自己下令进攻,分分钟便可拿下。在利用明英宗要挟大明的阴谋失败后,也先城决定在西直门发起进攻。

西直门守将刘聚、高礼、毛福寿也抽出腰刀,大呼“杀敌”,率领明军向瓦剌兵冲去。

瓦剌兵根本没有想到,明军的抵抗会如此英雄。甫一接触,轻敌的瓦剌军被明军一个冲锋,斩杀了数百人,余者四散奔逃。

也先怒了。他原本以为不堪一击的明军,却让他的先锋全军覆没。他决心调整策略,将进攻的重点放在北京城北面的德胜门。

战前,于谦下了一道命令 :“战端一开,即当死战。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同时他还命令锦衣卫在城中巡查,看见不参战的士兵格杀勿论。

见于谦都有这样的血性胆魄,将士们士气大振,纷纷表示愿听从于谦的指挥,与北京城共存亡。

战斗打响了。也先的弟弟博罗茂洛海率领一万精锐骑兵,朝德胜门冲了过来。但瓦剌人并不知道,于谦早就做好了准备,将明朝最有战斗力的神机营埋伏在了德胜门外的民居中(“设伏空舍中”)。

就在这时,枪响了。枪声来自神机营,他们以民房为据点,从各个方向射击瓦剌骑兵,瓦剌骑兵成了神机营的活靶子,很多人被当场击毙。博罗茂洛海本人也死在了神机营的枪下,一万骑兵几乎被全歼。

相持了五天后,也先见讨不到什么便宜,用明英宗要挟明朝的阴谋又无法实现,再加上打探到各路勤王军正在朝北京方向疾进,怕被断了退路的也先只得挟持英宗向北撤退。至此,北京保卫战结束。

要说起来,单论战斗力明军绝对不是瓦剌的对手,但于谦和明军身上有一样东西,是瓦剌人所没有的。

这件东西就是信念,保卫自己家园的信念。有这种信念的人知道,自己是为了保卫身后的父母亲人而战,他们的奋战和牺牲都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总是有着无尽的勇气。

今天看来,北京保卫战一旦失败,明朝,甚至中国的历史都将会改写,北京一旦失陷,明朝北方的半壁江山必然难保,大明王朝的历史也将被改变。

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于谦像一块磐石,用一个力挽狂澜的奇迹,让大明王朝转危为安。他的功绩,历史早就有了定论。

明英宗的到来,现任皇帝朱祁珏自然一百个不乐意,因为刚刚当上皇帝的他,岂肯轻易让出位子?

所以他将哥哥软禁在南宫,又把哥哥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废去,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朱祁珏的真实想法是巴不得这个哥哥早点死,好让皇位在自己这一脉传承下去。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一病不起,大将石亨勾结太监曹吉祥和几年前建议南逃的那位徐珵(此时已改名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拥立被软禁在南宫的明英宗复辟登基。

明英宗复辟后,石亨和徐有贞马上罗织名,逮捕了于谦,并坚决主张杀掉于谦。徐有贞对英宗说:“不杀于谦,我们的政变就没有了正当理由!”就这样,在几个阴谋家的共同策划下,最终将于谦送上了断头台。

徐有贞口中的所谓“正当理由”,指的是明英宗成为瓦剌人的俘虏后,是于谦拥立明代宗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英宗复辟后,自然要给明代宗的上位找一个不合法的理由,表明当年明代宗是于谦这种“大奸臣”出于私心拥立的,是不合法的。既然于谦是“大奸臣”,那么他就必须死。

于谦被捕后,朝野上下都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可由于他平日里性格刚直,从不结党营私,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所以真正肯站出来为他辩解的人并不多。

即使有些官员上疏为他辩解,可皇帝和石亨、徐有贞一心要于谦死,这些官员人微言轻,他们的辩解又有什么作用呢?

作为一名武将,石亨在北京保卫战期间表现得很英勇,是立了大功的。但于谦性格耿直,石亨手下将领犯了错,于谦处理起来毫不留情,让石亨很不高兴,认为于谦是想抢他的权力,所以早就想干掉于谦。

甚至那位太监曹吉祥,也有恨于谦的理由。明代宗登基后,有王振这个太监的前车之鉴,于谦自然会打压太监,不让太监干预朝政。而拥立英宗复辟,可以让曹吉祥有重新出头之日,所以他也想置于谦于死地。

于谦自己也知道这些,所以在被捕后,他一句也没有给自己辩解。在接受廷审时,有位参与庭审的官员同情于谦,为他不为自己辩解感到奇怪,于谦笑道 :“亨等意耳,辩何益?”

负责主审于谦的官员虽然是徐有贞的死党,可找来找去也找不到于谦“迎立藩王”的证据,只好向徐有贞汇报。

徐有贞给了一个令他遗臭万年的回答:“虽无显迹,意有之。”

按照徐有贞的这个指示,用一个毫无证据的“意欲”,给于谦定了死罪。这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个被冤杀的民族英雄岳飞,他的罪名也是毫无根据的三个字:“莫须有”。

夺门之变后的第五天,公元1457年2月16日,于谦在北京遇害,时年60岁。史称“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

于谦死后,被葬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麓,距离民族英雄岳飞的墓地不远。这两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能够结伴长眠在这种山清水秀之地,也算是不负平生了。

于谦被杀后,徐有贞还不打算放过他,派出了锦衣卫来抄于谦的家,想在于家找到点可以污陷于谦的东西——比如找到大批的金银财宝,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宣布,于谦是个大贪官,自己杀于谦,那可是“替天行道”了。

抄家的结果狠狠打了徐有贞的脸。锦衣卫来到于谦家中翻了个底朝天后,依然空手而归——因为于谦家根本就没有钱!

在于谦家,锦衣卫发现了一间锁得紧紧的房间,以为里面有财宝,马上向徐有贞汇报。

徐有贞大为兴奋,亲自率人破门而入,却发现里面只有朱祁钰赏赐给于谦的一件蟒袍和一把宝剑。显然是于谦把它们锁了起来——因为他从来没在其他同僚面前拿出来显摆过!

于谦从被捕到被杀的时间很短,短到住在深宫的孙太后知道此事时,于谦已经被杀。得知于谦被杀的消息后,孙太后十分伤心,气得几天没吃饭,捶胸顿足地骂英宗说:“于谦有功于国家,不用当放归田里,何必置之于死?”

于谦死了,也先高兴了。接下来的几年间,瓦剌人屡次进犯明朝的边境。接替于谦担任兵部尚书的石亨的党羽陈汝言对此束手无策,明英宗为此十分发愁,向恭顺侯吴瑾询问什么好办法抵挡瓦剌人?

善恶到头终有报,陷害于谦的几个人都没得到什么好下场。天顺四年,石亨因罪入狱,后死于狱中;同年徐有贞被贬为庶民;天顺五年,曹吉祥发动叛乱,事败被处死。

朱祁镇死后,明宪宗朱见深继位,上台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给于谦平反。此后明朝历代皇帝对于谦多有追封。

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谥于谦"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旌功祠"。明神宗上台后,又授予于谦“忠肃”的谥号,以肯定他一生的功绩。

在于谦的墓地前,我禁不住吟诵起了他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明史·第一百七十卷·列传第五十八·于谦传》

陈文敏:《土木之变中的于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于谦,水米,瓦剌,皇帝,明英宗,大明,俘虏,锦衣卫,北京,忠臣,观点评论,于谦,徐有贞,明英宗,石亨,朱祁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于谦,水米,瓦剌,皇帝,明英宗,大明,俘虏,锦衣卫,北京,忠臣,观点评论,于谦,徐有贞,明英宗,石亨,朱祁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于谦,水米,瓦剌,皇帝,明英宗,大明,俘虏,锦衣卫,北京,忠臣,观点评论,于谦,徐有贞,明英宗,石亨,朱祁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