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于谦《岳忠武王祠》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发现自己一时之间竟无法灭了南宋,一番思虑之后决定重新与宋议和。时任宋朝皇帝的高宗赵构是典型的主和派,始终不信任武将,于是开始趁机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
同年4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员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这三人都是主战派,张俊与韩世忠巧妙脱身了,岳飞却没能幸免。起初他以为自己辞去官职、退出朝廷就会相安无事,可对他的迫害却依然步步紧逼,秦桧或赵构并不愿意放过他。在秦桧的指使下,都统制王贵诬陷岳飞,副统制王俊诬告张宪谋反从而牵连岳飞。
通过王俊的“告发”,张俊逮捕了张宪,并向其严刑逼供。张宪并不愿意做小人,咬牙撑住了,不料秦桧一党却伪造张宪口供称岳飞谋反。又迅速以莫须有的口供将岳飞与其长子岳云投入大理石狱中,明明不存在的事,岳飞怎么可能招供。秦桧等人用尽手段,岳飞也没松口一个字,甚至一度绝食抗争。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南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规划给金国。这其中包括岳家军收复的唐、邓、商、虢等州,无奈秦桧或赵构是铁了心不愿放过他,有替他争辩的大多大多遭罪。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被罢官处分,宗正卿赵士㒟革职逐出临安,布衣刘允升被处死,智浃、范澄之被流放(后死于流放之地)。
折腾到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秦桧等上报奏状,岳飞处斩刑、张宪处绞刑、岳云处徒刑。赵构当日就给了批复,时年39岁的岳飞在大理寺中被杀害。他的供状上只有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之死,堪称千古奇冤,其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狱卒隗顺冒着风险,将他的尸体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后改葬西湖栖霞岭。
赵构为何坚持要杀岳飞?在影视作品《精忠岳飞》中有这样一段,岳飞冤死后,赵构曾望着他的灵位说了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这里,朕的天下也在这里。这句话或许很好的表达出了当时赵构的矛盾心理,赵构这位君主在内政建设上通过不断努力,解决了起义、兵变、游寇等棘手问题。
使得南宋朝局稳定,保证了宋朝统治得以延续,还是南宋的“中兴之主”。可见其并不能算很昏庸,这样的一位君主,说他不知道岳飞是冤枉的显然不可能。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他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岳飞年纪轻轻便名头响亮,撼山易,憾岳家军难。这不是赵构想看到的,宋朝素来有忌惮武将的传统,但靖康之变中正规军的编制被打散。
在战争中建立的军队枢密院调动不了,三衙统管不了,只听命于主将。赵构起初承认,只是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定,当武将权利越来越大时。他不可能再容忍,在他看来,武将的威胁比金人威胁更严重。偏岳飞太过完美,受将士敬佩,受百姓称赞。这些在我们看来是优点,在赵构心里,却是一根又一根的刺。
且当时的军事、经济够不够北伐难说,赵构想要的,无非是得到喘息之机而已。除去老生常谈的这些原因之外,大概还有金国的议和条件,除去称臣、贡银、割四州之外。还有一条“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总而言之,赵构要杀岳飞的原因很多样,只可惜了这样一位名将平白冤死。英雄永远为后人所纪念,坏人永远为后人所唾弃,注定了岳飞终将为后人所纪念。而赵构则是被唾弃的那个,他所处的特定环境,决定他是一位功过参半的皇帝。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