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权力争夺、朝代更迭是历史必然。在历朝历代中说起来最为羞愧的莫过于晚清。
晚清末年朝廷黑暗腐败,懦弱的名声在外,引来西方强国的欺侮与掠夺。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毁于这个朝代,比政府眼界更广的有志之士推翻帝制,开始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的奋斗。
明朝曾通西域、派遣郑和下西洋,路走得更宽,实际掌控的疆域并没有多少。相比之下,清朝的版图就要大得多了。
清朝凭借何等优势,能在明朝基础上将版图拓展了许多呢?
在对待外敌入侵时的态度,大明王朝与清朝有明显区别,尤其是晚清时期。
明成祖朱棣在外时,北方的边患就已非常严重。为了保障朝廷安全,时刻提防外敌,朱棣还将首都由南京迁到了北平,改北平为京师。有了山海关这个边关重镇防护着,首都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相比之下,晚清屈辱求和的往事已成了历史屈辱的一部分。后期甚至连打也不想打,面对敌军挑衅便自行放下武器,邀请对方坐下来商讨割地赔款的细节,随后将大片山河拱手相让。
在晚清之前,数代皇帝的拼搏,也曾实现清朝版图辽阔的盛世之景。
以明、清亮朝版图对比,明朝版图最广时是在永乐年间,掌管的疆域也不过997万平方公里;而清朝的疆域版图却一度达到了1316万平方公里,两个朝代的差距极为明显。
相比之下,明朝更注重防守,积极修建边境防护来保障国家安全。有自认有机会拿下其他土地时,皇帝也愿意积极出征。明成祖时期,就曾五次出征蒙古。可惜即便是皇帝亲自出征,带着五十万铁骑,最终也没能将蒙古拿下。
于明朝而言,要想完全控制蒙古,代价实在太多,以至于后期逐渐不再涉足。
等到第二次北征之后,蒙古国元气大伤,避战远走,双方的纠葛暂时歇了一段时间。此后,蒙古国转变为被动的一方,明成祖却不知见好就收,还是不顾群臣阻拦,硬是要继续攻打蒙古。实际上,到了后期,明朝已不具备多少实力去攻打蒙古了。
长久的战乱,劳民伤财,对国家财政安全的威胁极大。以至于到了后期,蒙古没能顺利打下来,明朝也元气大伤了。
除了军事上震慑之外,清朝统一蒙古,还靠着思想方面的控制。“兴黄教,以安众蒙古”。大清大兴土木修建黄教寺庙,整个蒙古地区的黄教寺庙超过了两千座。同时给予达赖和班禅极高的地位,以此来拉拢蒙古信教徒。
武力压制,再加以思想控制,在清朝的双重控制之下,蒙古这一巨大的外患得以解决。清朝自此统一了蒙古各部,解决了明成祖历时多年也没能解决的蒙古问题。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家贫讨过饭,还曾当了几年和尚。历经波折改命,坐上天子之位之后,由于一切来之不易,他治国的态度更加求稳。到了后期,更是趋于保守。在他的影响,明朝历代皇帝在对外问题上,多少都曾因过于保守而误了事。
明代在与“四夷”的交往中,态度一直十分保守。虽有明成祖五次出征蒙古,但在将蒙古赶回草原之后,也没能下定决心追杀到底,彻底将蒙古收归统治。
将外患赶跑之后,明朝开始采取防守的政策。在边境修建起又高又厚实的防护城墙,将大明王朝与外敌隔开来。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在短时间内保障了中原的安全。
而明朝采取向内收缩的政策,对偏远西域的管理自然也随着变得不足了。明朝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太好,能够给到西域的财政支持也只有一点点,更不用谈在西域设立强大军事力量储备了。
偏偏是最需要军事力量支撑的偏远地区,明朝皇帝最不上心。军队建设不起来,改革也无从下手。因此,在对待外敌方面,明朝始终是保守的,导致蒙古等外患问题,在明朝始终无法解决。明朝历经十几个皇帝,也没能将蒙古归于统治之下。
在“天下一家亲”的观念影响下,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这使清朝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和平,为国家发展争取到了时间。政策的执行虽不能处处到位,诚意满满的政策,还是使得各民族逐渐互相接纳,一改之前敌对的态度。
融合也包括通婚,昔日为解决蒙古国叛乱,清朝皇帝就推行过满蒙联姻的政策。对边疆地区进行特殊管理,是清朝得以在收复边境国家之后,尚且能统治得好的原因所在。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与晚清有着巨大的差别。在晚清之前,清朝历代皇帝都致力于开疆拓土,这使得清朝的版图一度非常辽阔,远超明朝。
清朝建立之后,在明朝原有的疆域基础上发展起来,争强好胜的朝廷统治者注定能开拓出更多的土地,也实现了疆域辽阔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