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如今无人能对

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如今无人能对

这些故事中,有的人是针锋相对,在文坛上属于你看不上我,我也看不上你的状态。但真正流传下来的很多文人故事,是一种让我们感动的情谊,因为他们更明白懂得欣赏对方的才能,比如北宋历史上的苏轼和王安石。在我们的已有知识中,他们是政敌,但真实历史里的他们却在文学上曾互相切磋。比如,王安石除了一个对联为难苏轼,而苏轼也未对出,这副上联直到如今也无人对出。

说到苏轼,相信很多人想到的是“东坡肉”等美食,其次才是他创作的文学作品等。而他的文学作品中,传达的通常也是一种豪迈豁达的情怀,因此在很多不知道真实历史上的苏轼的人眼中,他就是一个过的十分惬意的人。

然而,真实的苏轼却与他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况。真实的苏轼,在少年时期随着父亲和弟弟一起从蜀地出发,来到了当时的京师。在京师之中,他的才华很快就凸显出来。在一场科举考试中,更是因为文章太出彩,被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关门弟子作的,因此为了避嫌故意将其评为第二。

然而,好景不长,家中母亲去世,他需要回乡丁忧。为此,他离开了朝廷。在为母亲守孝过后,父亲苏洵又紧接着去世。一来二去,他远离朝廷多年。再回去时,朝中如欧阳修一类的大臣早已不存在,而是新一批接班人王安石。

而苏轼就是守旧派之一。他回到朝廷之后,适闻改革政策,于是上疏之言改革的弊端。这一下可不得了,算是触怒了王安石为首的新派意见。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从这里开始,完全是一种政敌关系。而当时身为丞相的王安石,的确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给了苏轼一个惩罚,而苏轼由此开启了自己一生被贬的生活。

苏轼这一贬,就被贬到了黄州。那么,当时的王安石将其进行贬谪流放,是一种小心眼的报复吗?其实不然,历史上的王安石虽然跟苏轼是政敌,但他不至于如此小心眼。因为从他们的官场晋升之路来说,他们的关系还很亲密。

因为王安石是属于欧阳修提拔起来的那一派,而苏轼也同样是被欧阳修看重提拔的那一波人。只不过,王安石大了苏轼许多,他们一个在考科举的时候,一个已经在朝中属于重要朝臣了。而且在没有成为政敌前,苏轼也曾多次拜访王安石,所以他们完全算是在才学上惺惺相惜的文人,而不是文人相轻的一类。这一次的贬谪其实也是王安石给苏轼的另类教训而已。

这则上联看起来内容十分简单,实际却很精妙。因为里面的山塘和半塘都是一个地方,而七里与三里半是实际的距离。最为重要的是,这距离很是精确,不是为了出对联强行硬凑字的。而在这则对联的背后,还含有深意。

而当时的苏轼是否有悟到王安石这则上联的深意,我们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事情是当时他在送别的路口没有对出下联。或许在他人生后来多次的流放中,苏轼也曾会想起王安石曾经的告诫吧,但那时已经无济于事了。

结语

在古代的文坛上,我们知道王安石此人,但更知道苏轼。因为我们学习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苏轼的杰作。因此很多人都会认为苏轼的文才是绝对高过王安石的。然而,从王安石考察苏轼的一副对联就可以看出来,王安石的文采绝对也是非常好的,不然苏轼为何对不出呢?并且自苏轼只有,后来的才子如此多,但也没有对出来,可见其文采斐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对联,上联,欧阳修,结果,教训,王安石,千古,改革,苏轼,观点评论,政敌,上联,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对联,上联,欧阳修,结果,教训,王安石,千古,改革,苏轼,观点评论,政敌,上联,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对联,上联,欧阳修,结果,教训,王安石,千古,改革,苏轼,观点评论,政敌,上联,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