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后,内心十分郁闷,他的这种感觉倒不是因为当皇帝不好,而是当皇帝要想的事情太多。
他要想着该怎么让百姓安居乐业,也要想着该怎么让百官俯首听命,还要想着该怎么永保他们老朱家的江山,甚至还要想着如何安置他众多的儿子们……
当然,朱元璋这般能干,除了自身旺盛的精力之外,他的长子朱标也功不可没,毕竟这对父子是帝王之家中少有的模范父子,而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也很是放心,遥想着自己百年之后,朱标这位舵手继续将大明朝带向辉煌。
只是可惜,朱标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的如意算盘彻底打了个空,因为他从来没有想着要培养其他的接班人,但朱标一死,朱元璋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
在朱标去世的时候,朱元璋可选择的接班人并不少,众多的儿子和孙子们一抓一把,可是在嫡长子继承制和对朱标的宠爱下,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承者。
朱允炆自知这些叔叔们对他的威胁,所以登基称帝后,便开始着手削藩,结果引起了叔叔们的怒火,最终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靖难,抢到了皇位,朱允炆也不知所踪。
朱棣即位之后,便着手迁都之事,他要将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这是一项壮举,可是在迁都北京前发生了一件事,使得朱棣立即下令:抓捕所有出家的尼姑。
那么朱棣此举是为何?
明成祖迁都北京
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他就想出了要如何安置自己的儿子们,毕竟皇位只有一个,而他的儿子又那么多,如果不妥善安置,这会影响他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想到的办法是皇帝坐镇中央,藩王镇守四境,也就是说,他要将不能继承皇位的儿子全部分封出去当藩王,为了断了他们想当皇帝的念头,还特别规定没有皇帝的许可,不准进京。
其中燕王朱棣的封地便是北平,在明朝时,北平与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有着天壤之别,黄沙滚滚,一片萧条。
朱棣是个有野心的主,他在北平抵御元人的同时,也对此地进行了苦心经营,最终让北平变了模样。
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正式落成,朱棣便立即昭告天下,明年正月要在北京御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这也就意味着,迁都一事即将画上终结符号。
可就是朱棣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时,山东青州发生了一件令他万分震怒的事情: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的女首领
白莲教是明朝初年规模相对较大的一次起义,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就和朱棣的迁都有关,毕竟迁都涉及太广,无论是大修宫殿还是开凿运河,亦或者是南粮北调,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而仅仅在山东一地,朱棣便征调了数十万的农夫。
她的父亲被抓去服劳役,她和丈夫林三便去官府讨要粮食,结果林三被残忍地杀害了,唐赛儿忍无可忍,决心起义,史称白莲教起义。
唐赛儿家境贫苦,自幼跟随父亲习武,不到15岁的时候,就已经武艺超群了,这让她在当地很有名气。
唐赛儿揭竿而起之后,很快聚集了数千教众,开始与明军进行血战。
这支起义军以红白旗为号,以白莲教教义为精神号召,迅速发展壮大,甚至还一举攻克了军事重镇青州,夺取了朝廷的武器和粮食。
唐赛儿的勇猛使得起义军军威大振,山东不少地方纷纷响应,消息传到朱棣耳中,他震怒不已,他迅速派出了重量级的精英队伍——京营中的五千精锐人马前去镇压。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朱棣甚至还调回了正在山东沿海抗倭的军队,令其一同前去镇压白莲教。
朱棣下令抓道姑
起义军和正规军相比,战斗力终究差了不止一个档次,所以唐赛儿等人的起义,很快就被明军镇压了,毕竟无论是京营还是抗倭的军队,战斗力都爆棚。
朱棣将这两支都调过去,足见其决心,毕竟在迁都的档口,他不允许有任何意外。
于是他认为,唐赛儿应该躲到了尼姑庵或者道观之中,所以便下令将北京和山东两地范围内的尼姑和道姑全部抓捕,送到审问室,一个一个检查是不是唐赛儿。
可是这项工作做完之后,朝廷还是没能找到唐赛儿,朱棣便认为唐赛儿可能躲到了这两地之外的地方,所以立即再次下令,逮捕全国所有的尼姑和道姑。
最终,朝廷总共逮捕了数万名尼姑和道姑,可是逐个审查之后,还是没有找到唐赛儿的踪迹。
唐赛儿就这么消失了,最终和建文帝朱允炆一般,成为了朱棣心中的心结,直到朱棣去世,这两个心结都没有被解开。
他如此兴师动众,就是要给天下人警示,敢跟他作对的人,下场会很凄惨……
只是他没有想到,他最终也没能抓住唐赛儿,他究竟去哪了?
历史学家们深刻研究之后,也没有答案……
参考文献:《明史》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