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在仁宗的统治下,为何北宋会接连失利?

在仁宗的统治下,为何北宋会接连失利?

而不论是真宗还是仁宗,都是些守成之君。他们丝毫不敢忤逆祖宗的规矩,按照这个重文抑武的思路持续的走下去。

所以,北宋与其他国家的战争,基本都以其失败告终。比如太宗年间的雍熙北伐,还有真宗的澶渊之盟,还有仁宗的宋夏战争,其中包括了三川口,定川寨等大规模战役。宋仁宗的耳朵根子到底有多软,以至于在宋夏战事中屡交学费呢?

(一)、军力孱弱屡受欺,边境祸乱接连起

宋朝初立之际,西北边陲部落党项,对其俯首称臣。而且,赵家还赐国姓予他们的酋长。"昊既袭封,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上独垂红结绶,表异蕃众。元昊上位后,发现宋朝根本不堪一击,完全没有必要在受制于它。倒不如联合辽国的力量,共同对抗。

1. 修书一封激敌意,双方大战即来袭伏望陛下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敢竭庸愚,常敦欢好"。元昊给仁宗的这封信,虽然表面看来风平浪静,但是充满了敌意。党项本来是藩属国性质,突然要求独立,仁宗就算在宽厚仁义也无法接受这种打击。

元昊就是想让北宋先发动攻击,如此自己就掌握了话语权,再让契丹人参与进来。自此,两国的关系彻底破灭,自仁宗至徽宗,这几十年来冲突不断。若是仁宗能够下定决心,剿灭西夏,恐怕就不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如此巨大的隐患。

当时仁宗收到信件以后,决定削去其爵位,并且悬赏捉拿元昊。宋夏两国的大战,一触即发。而元昊率先发动攻击,掳掠北宋边境。

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导致北宋边疆防御懈怠,趁机围攻延州,双方在三川口展开决战。虽然元昊撤军,但北宋的损失难以估量。后来,又爆发了三川口和好水川之战,北宋都是死伤惨重。

2. 泱泱大国,却无以抵挡撮尔小国

党项人占据的地方,在当时都是贫瘠,荒凉之地。他们要什么,没什么。在以前,越冬的食物和衣服,都得通过与北宋进行贸易获得。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打的北宋毫无招架之力。在仁宗的治下,汴梁还号称全球第一大都市,经济繁荣,人民富足。

反观西夏,纯粹就是靠着以战养战来谋生。北宋打不过契丹,那还可以说是情有可原。毕竟,人家占据着燕云十六州,是帝国的北大门,而且又有养马地,兵强马壮,疆域辽阔。辽国的影响力也大,至今仍有很多国家以音译的契丹,来称呼中国。

但北宋竟以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勉强抵御西夏的进攻,着实有些说不过去。毫无疑问,作为皇帝的宋仁宗,占据着主要责任。因为天下都是他的私人财产,他还兼顾着统筹全局的责任。出了问题,他肯定难辞其咎。

那么,在仁宗的治下,为何北宋还会接连失利?

(二)、摇摆不定听人说,毫无主见乱琢磨仁宗爱民恤物,出于圣性。其于断狱,必求以生"。历史上庙号能得仁的皇帝,那是少之又少。他本人那是出了名的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可大臣们的话递过来,最终该听谁的,不该听谁的,决策权还是在他本人。

1. 消极御敌,失败来的太突然

宋太祖主张偃武修文,不愿轻易动兵戈之事。而宋仁宗,一直遵守着这条祖宗家法。当时,元昊给他写完信,仁宗和臣子们并没有拿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到底该不该主动出击,还是要先行防御,大家一直是游移不定。所以赵祯才只是宣布了夺其爵位,悬赏缉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举措。

双方都在紧锣密鼓的盘算着,元昊是如临大敌,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用兵之计。而北宋却是只进行了人事调动,没有及时的进行兵力补充。他们天真的意味,大宋天兵,无往而不胜。当时元昊给延州范雍写信,假意请降。

消息传到朝廷,大臣们竟无一看出其中有诈。而仁宗也在一片"官家英勇,使得贼寇不攻自破"中洋洋得意。此后,延州的防御变得懈怠起来。当党项大军围城之际,宋军只得亡羊补牢。刘平与石元孙前往拒敌,不料寡不敌众,也被包围了起来。

太祖年间曾设立监军一职,他就是皇帝在军中的耳目。当年老令公杨业,就是被监军害死。

如今到了仁宗朝,刘平和石元孙被围,而监军黄德和为求自保,仓皇逃窜,恶人先告状,说刘平投降元昊。仁宗和众臣子误信此言,气愤之极,忠臣险些成了卖国奸佞。这一幕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有所演绎。

2. 掉以轻心自视高,落败终究是难逃

赵祯从善如流,那自是尧舜般的美德。可他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知道什么该听,什么不该听。当初若不是听信了范雍的话,松弛对延州的防守,就不会出现延安被围的那一幕。大家都以为大宋天威无人可挡时,仁宗应该清醒些,不被那些巧言令色所迷惑。

可当时倘若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必定会被打上"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标签。而监军作为皇权在军中的化身,这个职位本不该设立。摆明了就是不信任武将们。但相比武将,皇帝更信任监军,更愿意听从其一面之词。

如果不是有人出来力谏,想必一心为国的刘平,也成了大家眼中的"宋奸"。所谓"哀大莫过于心死",刘平一旦被冤枉,其他的武将们肯定都心灰意冷,谁还愿意死心塌地的为赵家效力。仁宗耳根子软,不是这一次两次。

当年狄青为抵挡西夏进攻做出了多少的贡献,还帮着其平定广西侬智高叛乱。仁宗一高兴敕封其为枢密副使,但是文官们不断地抨击狄将军,"以青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出青于外以保全之,不报";又因"青避水徙家相国寺,行止殿上,人情颇疑,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仁宗还是听信了文臣们的谏言,认为狄青家狗生犄角以及他搬去相国寺居住,都是有僭越之心的明证。所以,将其罢免,任英雄抑郁而终。

(三)、不假思索的纳谏,终将自食其果

定川寨之战,宋军大败,眼看就要突破泾州城。滕宗谅"手中兵卒尽亡,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引范仲淹来援",如此才击退了西夏的进攻。

时隔一年,庆历党争爆发,滕宗谅受到范仲淹的牵连,其他人拿出这件事来抨击。本来守城有功的滕宗谅,无奈"谪守巴陵郡"。特殊情况,当特殊对待。

按照仁宗的本意是不予追究,可大臣们坚决反对。最后,仁宗听信其言,将有功之臣贬谪。这件事一出,谁还愿意尽心竭力的守你赵家江山。

1. 韩琦不足奇,夏竦未曾怂

当时仁宗派遣夏竦,韩琦还有范仲淹三人主政陕西,负责防御西夏。夏竦很早就提出过"愿下令诸将,敌即入寇,急入收保,毋得与战,彼既绝中原赐予,又丧其缘边和市,可坐待其斃也"。朝廷什么也不用做,等着到了冬天,西夏缺衣少食,自然会土崩瓦解。

可韩琦贪功冒进,提出一定要主动出击。他主战,而夏竦和范仲淹二人主和。朝堂之上,议论纷纷,都在痛斥夏竦畏首畏尾。在仁宗的许可下,韩琦派出任福父子率兵攻夏。结果,全军覆没,宋军大败,此为好水川之战。

韩琦遭到贬谪,而忧国思民的范仲淹,也因为一首《渔家傲·秋思》而遭到贬谪。如果仁宗能够听从夏竦的建议,修筑工事,断绝贸易,那么西夏肯定坚持不了多久。

可文官们对夏竦没有任何好感,自然也反对他提出来的意见。他们是又怂还又喜欢惹事。当支持韩琦的人一多,仁宗自然就不听夏竦的意见。后来,还又对夏竦说"且言为時谤伤者甚众,而朕独知卿也"。

2. 听从建议去和谈,后世留下百年患

虽然在几次大战中,元昊屡战屡胜,不过西夏实在是太过于贫瘠,根本无力支撑常年的大规模战争。而且,他们冬天缺衣少食,没有了北宋很难熬过去。于是,元昊首先提出和谈的要求。此时的仁宗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可以不费一兵一卒的让其自生自灭。

可仁宗再度拿出了纳谏如流的气势,同意与西夏和谈。并且答应每年给对方多少银两,以保持长久的和平。可用金钱换来的安定,自是不能长久。仁宗死后不久,西夏与北宋再次爆发了战争。

结语:

其实不是仁宗耳根子软,而是他自己就是主和派和"乐天派"。如果他心意坚定,不论谁说什么都不会听。他的内心里还是想着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大臣们提出建议后,他不过是就坡下驴,顺便摆出一副从善如流的姿态罢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什么,刘平,国家,契丹,统治,双方,皇帝,三川,防御,仁宗,观点评论,刘平,元昊,北宋,仁宗,韩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刘平,国家,契丹,统治,双方,皇帝,三川,防御,仁宗,观点评论,刘平,元昊,北宋,仁宗,韩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刘平,国家,契丹,统治,双方,皇帝,三川,防御,仁宗,观点评论,刘平,元昊,北宋,仁宗,韩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