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这种体制造成了国家权力为一人服务的局面,即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这种权力的高度集中极易造成官员腐败和不合理的决策产生。这时君主们便吸取了前代教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廉政文化体系来保证国家机制的运行。
唐代开放的风气和开明的政治文化尤为出名。唐太祖李世民更是写下过《百字箴言》来规劝大臣们体察民情、民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这也是一种唐朝提倡廉政文化的体现。
一、封建体制之下约束
1. 对皇权的制约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中国古代是封建专制统治,极易造成皇帝个人的不合理性而产生腐败,这种情况在各个朝代都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只能构建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廉政制约体系来制约皇权的决策,尽量规避不合理决定。而说到决策,便不得不提及唐朝的政治体制运行机制。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分化为三部分,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在这种机制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进行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门下省的封驳审议职能对皇帝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中书省在看到皇帝不合理的政策时,可以对皇帝的诏令提出建议。让君主对自己的决策产生理性的反思,促进决策的合理化。曾经大臣许孟容就曾退回唐宪宗要任命贪官齐总的诏书,并向皇帝谏言说齐总是一个不顾百姓民生的贪官,搜刮民脂民膏来求得恩典,又怎么能够重用他。
最终,唐宪宗听取了许孟容的建议,没有任命奸臣。这也规避了一件为祸民生的惨案发生。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到制约皇权的重要性,个人的主观性极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唯有有效的制约个人的权力对其形成约束力,才能促进政治决策的合理化,从而维稳民生。实质上,这种对权力的制约也正是廉政文化的体现。对个体权力进行有效的限制也能应对腐败。
2.相对的官僚制约文化
“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这段话来自于《唐六典》。意思是说御史台监察国家刑罚政治以此来整顿朝廷风气,利用刑罚来纠正百官的行为。而且这段话也充分阐明了御史台的监察职能——监督百官。
君主和官员的权力往往是存在着冲撞的。唐王朝皇帝吸取前代的教训设立封驳审议的部门来防止个人的偏激造成的政治混乱。与此同时,统治者也会设立机构来制约官员们的政治行为,所以就有现在所知道的御史台。
而御史台又由殿院、台院、察院所组成。其中殿院就主要负责纠察殿庭之内官员活动,维护朝廷的礼仪秩序;察院主要职能是巡查百官。至此,也可以看到唐朝对官员监察的严密性,而也正是因此才构建出了唐朝严格,有效的监察体系。
其实人作为一种情感丰富复杂的存在,决策做决定时都不可避免的会有主观色彩上的问题,所以制约和管控都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决策的合理性上来说,这种对官员的监察制约有利于警醒官员,让他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措施同时也极有利于中枢体制的运行,促进相关机构运转质量的提高。
而从百姓的角度上讲,监察制度的存在使得官员不敢大肆的贪腐,对百姓进行剥削。如此,这种相对严格的监察体制更是维稳了民生,给了百姓生活和发展的空间。从君主的角度来说,监察体系的建设也为他吃下“定心丸”,管控官员使得他们不敢肆意妄为,挑战皇权权威。
如此一来,君臣的上下等级关系也变得更加明确。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监察制度文化也是有着不可否认的合理性的。任何人官员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都不可能保持永久的定力和正义。这种监察制度的存在也是限制了人们的腐败心理,行贿赂的人不敢轻易行事,官员也不敢轻易受贿。监察的制度体系就像一把利剑,悬在官员的头上,告诫他们要去注意自身的政治行为。
由此可以明白,唐代的监察制度体系存在运行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这种监察制度也正是唐代廉政文化的一部分。
二、皇权的另一种限制形式
《旧唐书·魏征传》中有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大概意思是用铜做成的镜子可以端正我的衣冠;把历史当做镜子,来看现在可以知道历代兴盛衰落的教训。而把人当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这是唐太宗对魏征很高的一种评价。同时也能看出在这一时期,唐太宗虚心纳谏的精神。而这种纳谏的精神也是廉政文化的一种体现。
1.敢于反驳皇帝
谏诤制度其实是唐朝君主结合前代经验自我反思的一种结果,而他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唐朝在自己的朝廷内设置了谏官,专门为君主提出意见。
其中,唐朝最出名的谏官就是魏征,他敢于提出君主身上的问题,敢于反驳皇帝的不合理政治措施。正是因为他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才成就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名誉。由此可见,谏诤制度对谏官的素质要求特别高,他们共同都要有一种敢于奉献的精神。
《杂曲歌辞·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也是体现了谏官们对谗言的愤恨,对自身理想信念的追求。正是因为有了唐朝君主的反思和谏官自身的理想信念的支持的结合才促进了唐代的谏诤制度的留存与完善。
2.只能警醒君主
谏官在唐王朝里是重要的存在。因为这谏官对君主的提醒与限制的作用,使得君主不得不去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改变错误的政治理念或者是对官员的评判。
在前面,提到了在唐朝的对君主的另一个方面,即是用唐朝本身的运行体系中的一环来限制君主的决策行为—门下省的封驳审议职能。这种对君主的制约方式是君主的主观意愿和客观体制强制约束的结果。因为是皇帝主观去建立了这一种约束自己的一种体制。但这种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就不能随意随君主的思想发生任意的改变,所以对皇帝也形成了一种客观的枷锁。
但是谏诤制度与之不同 它是君主主观意愿去设立的一个制度。谏官的言论对君主也仅仅是一种警醒的作用 ,并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谏言是否被采纳也完全依赖于君主的个人素质。所以后来谏诤制度就逐渐衰落了。
虽然在有些朝代仍有兴起,但也只是遇到了个别素质高的君主的现象。这种谏诤制度不能获得一种持久的延续性。然而,如今仍不能否定它存在的积极意义。
谏诤制度使得君主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决策方式或者是观念。这是特别有利于廉洁政治发展的。一个最高当权人反思自身的过错 ,并做出合理有效的改正,这无疑对朝廷和百姓民生都是有利的。所以说谏诤制度也是唐朝廉政文化重要的一环。
三、唐朝有效的廉政体系文化
从上面的叙述,大家可以知道唐朝的皇权制约,封驳制度,谏诤制度,监察文化构成了这一王朝的廉政建设体系。其实,不难看出唐朝的廉政体系还是十分的完备的。从君主的主观意愿约束行为到客观行政体系的制约,对皇帝权力的约束到对官僚的制约都是横纵编织成网的。这种完备的廉政文化体系也为唐朝开放,稳定的民生提供了无形的保障。
君主注意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谨慎实施政策。同时官员们也不敢轻易地贪腐,阻碍民生发展。这种双向的控制与制约达到了一种平衡,极有利于给百姓提供生存空间。即使后来唐朝逐渐走向落寞,也不可否认这种制度在当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总结
唐朝的这种廉政文化为其朝代的发展提供了的保障,即使后来唐朝走向没落我们也不能否定它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可以从中得到什么有利的成果呢?
唐朝的廉政文化的合理性在于它的广泛性。唐朝的制度体系中不仅制约影响了官员的权力,也对君主的权力进行了限制。这种双向权力的限制,有利于防止权力运用的腐败,对权力的拥有者进行制约。所以在现代的体制文化里也要注重对权力的制约和限制,防止一方权力过大而导致的贪腐现象。
参考文献:
《唐六典》
《旧唐书·魏征传》
《杂曲歌辞·浪淘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