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并非亡于崇祯和天启,更非亡于万历和嘉靖,而是亡于这6个字

大明并非亡于崇祯和天启,更非亡于万历和嘉靖,而是亡于这6个字

大明王朝国祚276年,但是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几百年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大明亡于崇祯的无能,有的说大明亡于天启的荒唐,有的说大明实亡于万历的怠政,有的说大明始亡于嘉靖的昏庸,其实我认为大明灭亡和这6个字有关:“党争、宦官、言官”

党争

明朝的党争是指明末东林党与阉党以及其他非东林党之间的斗争。万历三十二年,吏部郎中顾宪成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革职,顾宪成等修复东林书院然后在东林书院讲学,讲习之余,妄议朝政,随便品评朝臣,对朝廷的稳定形成重大影响。

东林党这些迂腐的读书人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但是却遭到朝臣和宦官的激烈打击。最后东林党之争几乎是演变成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

万历后期,党争以“国本之争”为起点,继之以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之争、京察之争,斗争不已。将整个大明王朝搞的流言四起,鸡犬不宁,乌烟瘴气。东林诸人,多数都是饱读四书五经的迂腐书呆子,对自己的清名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要,相互之间争斗都是一些迂腐可笑的书生话题,根本置大明江山社稷于不顾。

万历皇帝因为立储一事与大臣反复较量,最终不得不屈服,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万历皇帝深居后三十年之久不理朝政。像东林党人这样不惜一己安危,用自己的所谓的信念和假道义挟持朝廷,最后万历皇帝利用宦官打击这些迂腐的知识分子,最后导致党争愈演愈烈,最后为大明灭亡埋下祸根。

宦官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初期,为了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预政事。”但是到了明仁宗时期,为了用宦官集团制衡内阁集团,皇帝开始教授宦官学习认字,为之后宦官把持朝政埋下伏笔。

明英宗以后,宦官势力越来越大,干政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比如英宗朝王振、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是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的典型代表。

最残酷的就是魏忠贤集团与东林党人之争。以魏忠贤为核心的宦官集团,利用熹宗不喜欢木工不问朝政的机会把持朝政,朝中大小事务都由魏忠贤裁决。魏忠贤的势力越来越大,朝中巴结魏忠贤的人也越来越多,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反而被罢官,从此,魏忠贤就对东林人恨之入骨。

魏忠贤在短短四年后将东林党人驱尽杀绝,面对着日益强大的宦官集团,东林党人没有武力做后盾,在步步进逼的时候一味息事宁人,妥协退让。最后丧失了在朝中的优势地位全部被消灭。

明熹宗时,魏忠贤控制卫厂特务机构,爪牙遍及各地,随意杀人,朝野忠良尽去,还殃及边防将帅,如熊廷弼、袁崇焕等。边防的失控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言官

言官在明朝官僚集团中是司职监察的一个特殊群体,主要职能就是谏官。言官在朱元璋时期发挥了很好的谏言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转移言官发生蜕变,由澄清吏治的“去污剂”蜕变为腐朽堕落的“催化剂”,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察劾失实,渎职敷衍,到了明朝的中后期,言官制度不断崩坏,“考察不实、举劾不公”的情况随即滋生蔓延。逐渐形成两种倾向:一是举大劾小,举多劾少。言官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大明王朝的腐蚀,加速了大明亡国。

第二:趋炎附势,明哲保身,在明朝中后期,伴随东林党和宦官的争斗,更多的言官却拋弃了“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的职责,丧失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直谏勇气,整个言官阵营变得趋炎附势,明哲保身,这样必然导致朝廷忠奸难分,黑白不明,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都纷纷归隐,朝堂被一群小丑把持。

第三:贪污腐败,枉法残民,明中叶以后,士风日下,朝堂贪腐成风,朝臣们为了升迁搜刮钱财“贿赂中官,密通诚恳”,贪官不仅贪赃而且横行乡里,导致民不聊生。

结语:

虽然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从大明开国到亡国的整个时间轴上来看,始终被“党争,宦官,言官”这三种力量所左右,这三种力量随着皇权的更替,此起彼伏,此消彼长,最后将大明王朝搞得千疮百孔,最后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参考文献:《明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魏忠贤,明朝,嘉靖,崇祯和,皇帝,宦官,大明,王朝,天启,集团,观点评论,魏忠贤,党争,宦官,言官,东林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魏忠贤,明朝,嘉靖,崇祯和,皇帝,宦官,大明,王朝,天启,集团,观点评论,魏忠贤,党争,宦官,言官,东林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魏忠贤,明朝,嘉靖,崇祯和,皇帝,宦官,大明,王朝,天启,集团,观点评论,魏忠贤,党争,宦官,言官,东林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