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朝在历史上是继唐朝之后的又一个盛世。明朝皇帝朱元璋成功地将社稷江山从元朝夺回手中,在位期间不断地修改政治制度、兴修水利,努力为百姓们谋幸福,保卫江山社稷,还给中原土地一份祥和安宁。边塞要地也和中原一样,互不侵犯,友好往来。无论是哪一位皇帝在位统治期间,边疆的游牧民族依然安分守己,并没有趁乱攻入。
图|长城
明朝时期,统治地区非常之大。朱元璋重用身边的亲信,并且封其为侯,这才有了这大好江山,为繁华的明朝盛世奠定了基础。毫不夸张地说,朱元璋把元朝当时留下的社稷改头换面,焕然一新。他深知元朝的残余势力必会卷土重来,所以他不断提高国家实力,无论是在经济生产上,还是在兵力武器上,都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朱元璋巩固了内部实力,而朱棣修筑长城,以防边境来扰。正是这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做法,让明朝社稷长期安稳。
一、 修长城以敌外夷,筑城墙以树安稳大同镇阳和道新平路新平参将所辖,属三守备,一防守,分边沿长四十六里有奇。本路原非旧设,乃嘉靖二十五年新设至境外者。根据记载,永乐大帝时期,也就是朱棣在位统治时期,开始修筑长城。朱棣是明朝历代皇帝中文武兼并的一位皇帝,他通晓诗词,并且也懂得如何带兵打仗。朱棣面对边境如此多的部落民族,选择了一条办法保卫边疆要塞,那就是修筑长城。
图|长城
(一)修筑长城的外部环境条件
纵观明朝版图,明朝统治地区广阔,中原地区不断地向外扩张延伸。领土广阔,疆域也十分的辽阔无垠,因为疆域广阔,塞外的少数民族以及部落也变多了。为了保证临近塞外的城镇安稳,不得不修筑长城。
首先,长城城墙很高并且十分坚硬,想要攻破长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兵力,敌军一般不会轻易尝试。其次,长城绵延千里,可以保护多个城镇不受外敌侵犯。除此之外,难以找到长城合适的进攻点发动攻击,敌军不能轻松攻进城内,扰乱老百姓的安稳生活。
除此之外,境外时不时会有骚动和战乱,如果频繁派兵进行支援,士兵会疲惫不堪,并且无法集中精力御敌。长城的修筑有助于养精蓄锐,减少将士们的劳累奔波。以上两个原因,便是修筑长城的外部环境因素。
图|明朝山水
(二)修筑长城的内部物质条件
朱棣统治时期的明朝可是除了朱元璋之外的又一盛世。百姓们安居乐业,商业街铺井然有序,衙门捕快办事效率提高,劳动力水平也不断地上升。明朝最发达的时期还出现了纸币。这也是明朝社会稳定的象征。
《明通鉴》中有提到,明朝社稷祥和,宵禁前其乐洋洋,不必担心天色太晚遭到伤害。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也自然上升了。明朝统治者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制定政策,切实地为百姓们谋求幸福,所以百姓们也愿意修筑长城,奉献自己。这便是长城修筑的内部物质条件。
永乐大帝时期,明朝的都城迁到了现在的北京附近。在当时来说,这个都城位置已经靠近边疆地区,朱棣为了巩固政权,保卫明朝社稷江山,所以选择修筑长城。这便是长城修筑的根本内在原因。
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明朝开始修筑防御外敌的长城。修筑长城首要任务就是石料,缺少了石料的长城是不可能坚固的。有了石料之后,就要有充足的劳动力进行石料的搬运、泥土的运送、长城的修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保疆卫国的长城,终于修好了。
对于塞外的少数民族与部落,特别是元朝的残余势力来说,这是明朝综合国力强劲的体现,并且也是对外的一种警告,不得以战争形势来犯这大明江山。
多亏了这长城的存在,明朝统治者历代更迭,边疆要塞地区也依旧平稳安定,没有任何的纷争战乱。
图|明朝疆域
二、 称臣以换和平相处,进贡以求世代荣华故采其方域,正东则有若朝鲜,有若日本,东南则有若琉球,而皆东方之夷。录分四卷,以为衔诏青者之博喻也。叙东夷。边疆塞外的少数民族和部落面对这样巍峨壮丽的长城,感受到了明朝已经今非昔比。明朝的实力犹如这屹立的长城,使得元朝的残余势力不敢再犯。其余扰乱边疆的士兵们也悻悻离开。这巍峨的长城已经在外形上震慑了敌军,纵使敌军们有进攻侵犯的胆量,也没有进攻的实力。
(一)部落氏族对明朝的觐见以及贸易友好往来
长城的修筑除了防御外敌的作用,还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感受到了明朝的强大,不少民族和氏族部落纷纷派出使节去往中原地区进行进贡。被委派的使节们有的带着大量的翡翠珠宝,有的带着疆域版图,有的带着罕见物品,并且怀揣一颗和平和敬畏的心,出发前往中原地区,表达对明朝的敬意,希望明朝与自己的部落友好往来,和平相处。
面对千里迢迢来到皇宫内觐见的使节,当然没有拒绝的理由。皇帝邀请使节们观赏节目、好好游玩。而使节们纷纷献上自己的宝贝,一个接一个,目不暇接。献上宝贝的同时表明了来意,愿向皇帝称臣,恳求皇帝保族人和平安康。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不错的要求。
图|明朝宫廷
使者的进贡一方面可以证明国家综合实力飞速提升,兵力强大,内部团结,威震四方,所以许多民族和部落愿意称臣和进贡。另一方面,保护族群和部落并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保护族群和部落的人的同时是将大家团结在一起的体现,并且可以更好地增强人们对明朝的认同感。小小的觐见却包含了如此深刻的道理,果然不能够小瞧。
成功表明来意后的使节也被皇帝赏赐了。带着皇帝赏赐的金银珠宝和批准的文印再次回到本族。愿意进贡的部落民族与明朝友好往来,互相通商,增进两边的往来交流、促进互相贸易的发展。
长城从最开始的对外紧闭大门,变成现在敞开大门,对外进口商品,对内出口货物。这正是两全其美,来来往往的商人们赚的盆满钵满,不亦乐乎。
(二)塞外国家对明朝的沟通以及文化的传播
除了边境塞外的民族和部落对明朝俯首称臣之外,还有更遥远的国家愿意对明朝通商。
郑和七下西洋游历,向各国带去了明朝的发明还有一些珠宝,以此宣扬国威。而郑和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流是也是明朝文化的传播。了解到明朝文化的国家纷纷前往明朝觐见皇帝。也正是因为其与国家的友好往来,中原大地上增添了许多西域物种,例如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辣椒,还有在动物园里面随处可以看到的长颈鹿,琳琅满目的珠宝,这些都是往来物种交换的功劳。
明朝与其与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面对新奇的文化和习俗,明朝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其他地域治理内部的政策,交流军事方面的策略,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不同的文化礼仪、民族节日习俗。
而明朝统治者也向其他国家展现了自身的实力。优秀的造纸术、精致的指南针、威力巨大的火药,还有明朝盛世,都传到各个国家。造福百姓们的同时还宣扬了明朝的威严,同时也巩固了统治者的政权。至此,明朝再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图|明朝百姓
明朝通过修筑的长城保全了国家的安稳,给予了百姓们长期的安定和谐,并且明朝统治者所制定的制度与政策都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让百姓们切身感受到利益,以此来安稳百姓们的心。
民心之所向,才是巩固权利最重要的条件。也正是因为这长期的稳定安乐的日子,百姓们都用心种地,商人们认真经商,工人们积极生产,才创造了流传百世的明朝盛世。物产富饶、兵力强劲、通晓军事战术、有领先于世界的技术,这就是当时每个部落以及少数民族心中的明朝。
结语
但不可以否认对外交流和传播文化是对明朝的影响。对外交流传播不仅仅促进了两个地域之间商品贸易的往来,也是不断地培养明朝与其他地域的友谊与感情,以此来稳定巩固自己的政权,宣扬自己的国威。自明正立,统摄海内外,觐旗扬塞外。天下商贾融通,货充梁栋,人流如熙;民生宴然,谷仓丰满,兵马强壮,威震寰内。诸属国络绎而贡,群亲王咸服于德,一为清平之世也。参考文献:
《三云筹俎考》
《殊域周咨录》
《明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