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王安石变法让北宋民不聊生,苏轼一腔愤怒,直接写诗对其进行嘲讽

王安石变法让北宋民不聊生,苏轼一腔愤怒,直接写诗对其进行嘲讽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坛上的“双子星”。他们一个是浪漫主义奇葩,另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翘楚。

常听人说:李白的天纵英才,不是通过后天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但是杜甫的成就,却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达到。然而,为什么一千多年以来,中国只出了一个杜甫呢?

其实,若是论诗歌方面的才华,唐代的李商隐、白居易,宋代的苏轼,他们都不见得就比杜甫差。

然而,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要么写诗写得太过隐晦了,要么就是在青年时代直言敢谏,偶遭打击后,立即变得“明哲保身”。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这里不是想批评这些诗人做得不对。

只是想说明,后来的诗词作者们,最终没能够超越“诗圣”的根本原因。想超过李白,没有那种天才;想超过杜甫,没有那份博爱与坚韧。

宋代的苏轼,号称“千古第一才子”。他在书画,诗词、文章方面是全方位发展的。若是要论在古代文坛的综合成就,他甚至高过李白、杜甫一头。

而且,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前也曾模仿杜甫的诗风。作过一首《吴中田妇叹》,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和杜甫的诗有什么渊源。

一、《吴中田妇叹》赏析

《吴中田妇叹》——北宋·苏轼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白话翻译:

今年的稻子成熟得比较晚,幸好转眼就来到了秋天。眼见得可以收获了,突然霜风袭来,大雨倾盆。耙头上都长出了霉菌,镰刀都生了锈。雨一直不停,还是不能去收割庄稼。

眼里的泪水都干枯了,雨还是没有停。怎忍心看那黄色的稻穗儿,倒卧在青泥田里。为了收割稻子,农夫在田坎上搭着茅棚居住,守候了一个月。

等到天晴马上把稻子收割、装车、再推出去卖。肩头磨破,衣衫上渗出了血色的汗渍。好不容易到了集市,谷价贱得像是卖糠壳跟碎米。

官府的人来收税,农夫只有卖掉老牛,拆掉房屋。吃饭的家伙也不要了,只顾着今年要交上税,顾不到明年要饿肚皮。现在的官家收税,只要钱,不要米。

因为边关局势紧张,朝廷在西北招了羌族士兵去打仗。满朝都是像龚遂、黄霸一样体恤黎民的清官,可是老百姓的日子却过得更苦了。还不如跳到河里,嫁给河伯去当媳妇。

龚遂和黄霸两人,都是汉代以宽政恤民著称的清官。用在这里,其实是讽刺推行新政的王安石同党。

苏轼这首诗前后分为了两个部分,前面写农民在收获的季节里遭遇雨灾,后来谷贱伤农,生活过不下去。

后面着重写朝廷为了跟西夏人作战,重金招募羌族士兵,而这一笔军费就被摊到了穷苦的百姓头上。

税吏来征税,只要钱不要米,这是王安石新法的流弊。最终逼得老百姓们连作为基础生产工具的老牛,都只有拉去卖掉,居住的房子也要拆掉。

最后,他开始讽刺王安石新党,说他们都是汉代的龚遂、黄霸一样的好官,可是他们却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加难过了。

“河伯妇”是《史记》中的典故,以前语文课本上有,就不多说了。这里主要是想说,王安石的新法,逼得老百姓苦不堪言,生不如死,还不如去跳河。

二、苏轼早期诗风

苏轼这首诗写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地点是在湖州。后来“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他被控诉写的“反诗”,有很多都是这个时期所作。

在苏轼这一首诗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格。叙事重点着眼于底层的老百姓,针砭时弊。

这首诗中“眼枯泪尽雨不尽”一句,也是直接化用了杜甫《新安吏》中“莫自使眼枯,收妆泪纵横”的句子。

不过这首诗最后也有苏轼的个人风格,即倒数第二句“龚黄满朝”对朝中“新党”的讽刺。杜甫写诗很少用这样的讽刺,一般都是直斥其非。

比如杜甫在《兵车行》中,反对朝廷强行征税,他就写:“官兵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古代男丁才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在古人看来,生男肯定比生女好,女儿是要外嫁的。但是杜甫说反话,即是用一种“归谬法”对官府的行为进行反讽。

苏轼诗中“不如却作河伯妇”一句,即是成功模仿了杜甫诗的反讽手法。

杜甫一生写了无数同情老百姓,抨击时政的诗篇。杜甫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但是他都是光明正大地骂,就事论事地骂,从无“阴阳怪气”。

苏轼不一样,他自恃才高,大约认为别人看不懂他写了什么。所以故意在反讽前,还不忘先损一下朝中“新党”。这也是他后来为何被“新党”深恶痛绝,必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的重要原因。

不过因为“乌台诗案”的打击,苏轼后来就不再重视诗,在填词上更下功夫,写出了很多千古名篇,这也算是词坛之幸吧。毕竟,“诗圣”只要一个就足够了。

结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王安石推行新政是为了挽救大宋王朝,苏轼这首诗为了反对新政,有一部分内容存在夸大其词的现象。但是从体恤下民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还是可取的。

苏轼《吴中田妇叹》的存在,可以算是直接证明了杜甫的诗风,的确可以通过努力模仿得似模似样。

但是,苏轼始终成不了“诗圣”,白居易也成不了“诗圣”。因为他们都在青年时代遭受过打击以后,都不由自主地转变了人生态度。

他们做不到像“诗圣”杜甫一样的博爱与体恤人民,最后纷纷去信了老庄佛道,过起了隐居般的生活。当然,也不是说他们的选择是错。这里只是想说明,为何千古只出了一个“诗圣”。

不过假如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转变,未尝不是好事。如果苏轼继续创作像《吴右田妇叹》这种风格的诗歌,即使仿得再像杜甫,也无法出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进行,河伯,李白,杜甫,农夫,朝廷,王安石,老百姓,稻子,苏轼,观点评论,杜甫,黄霸,王安石,龚遂,苏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进行,河伯,李白,杜甫,农夫,朝廷,王安石,老百姓,稻子,苏轼,观点评论,杜甫,黄霸,王安石,龚遂,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进行,河伯,李白,杜甫,农夫,朝廷,王安石,老百姓,稻子,苏轼,观点评论,杜甫,黄霸,王安石,龚遂,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