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原因吧,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年轻的万历皇帝在政治上不够成熟。
公元1582年,执掌大权十年之久的帝国首辅张居正去世,年仅19岁的万历皇帝亲政(1573年出生)。还不到20岁万历皇帝,如果按照今天的情况大概是大二的学生,那个时候已经是执掌天下万方的“万岁爷”了,年轻的皇帝野心勃勃,决定要当一个远超汉武帝、唐太宗的皇帝,为此,他愿意不辞劳苦、努力履行一个皇帝的职责。
但他此时他还远远没有体会到政治的复杂,一个勤奋努力的皇帝不见得就能成为一个好皇帝。恐怕在万年皇帝心中,政治还是以好人和坏人来划界的、是黑白分明、非黑即白的。此前万历对张居正的印象大概是:好人,但有瑕疵;而张居正的政敌从各种方面攻击张居正,包括他的跋扈、他的私德、他的贪腐等等,最终成功扭转了张居正在年轻皇帝心中的印象,让万历皇帝把张居正当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连带着也废黜了张居正的各项政策。
万历皇帝像。万历皇帝很有当一个好皇帝的志向,并且愿意为之努力,可惜没有足够的毅力,遇到挫折的时候选择了退缩。
在中国历史上,改革者历来很难有好下场,而成熟的继承者往往只是把清算的矛头对准改革者本人,而非改革者的政策。比如秦惠文王清算商鞅的时候,并没有抛弃商鞅的政策,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清算前朝的改革者,既能打击改革者因为改革而获得的权力、部下和盟友,又能争取利益被损坏的既得利益集团,还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也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处。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至于改革者的对与错,其实无关紧要,因为在大部分政治斗争中,都是成王败寇,很难区分对与错。
不过显然万历皇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等到万历经过的事情多了,发觉当初揭发、反对、攻击张居正的大臣并不是他想象中的忠臣的时候,他就已经有所后悔了。等到为了立太子一事大臣群起发难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所有的大臣都有自己的私心,没有谁是纯粹的、忠诚的时候,他就开始罢工、不理朝政了。而且这一不理朝政就是几十年,最终导致明帝国无可挽救地衰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