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在世时朱棣已势大,朱元璋为何不主动削藩,英雄迟暮的悲凉与无奈

在世时朱棣已势大,朱元璋为何不主动削藩,英雄迟暮的悲凉与无奈

说起大明王朝,“靖难之役”是绕不开的话题,它是大明之殇,皇室操戈,生灵涂炭,十足的悲剧!这样的悲剧,雄才大略的朱元璋难道没有办法提前阻止吗?

要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关键在于大明王朝的创建者朱元璋亲自动手削藩。英明睿智、杀伐果决的朱元璋,以王朝创立者的无上权威,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削藩,打压燕王朱棣等人的势力,确保建文帝的皇位稳固,从而避免“靖难之役”的发生。

朱元璋为何不这么做呢?

其实,此二人还有更多的共同点,晚年都大肆屠杀功臣,大肆分封自己的子侄为王,最后都导致了中央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内战,只不过西汉的“七国之乱”中央朝廷胜利了,而明朝的“靖难之役”却是藩王朱棣胜利了!

如果说刘邦无法预测,自己的孙儿汉景帝时代会发生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内战,还可以理解,毕竟一个人的才智和远见是有限的。但,朱元璋没能预见死后的“靖难之役”,是有点说不过去的。

除了西汉的“七国之乱”,还有西晋的“八王之乱”,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前朝教训清清楚楚。

更何况朱元璋到了晚年,朝廷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太子朱标去世,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根本压不住几个叔叔辈的藩王;蓝玉案之后,朝廷能打仗的武将除了一个能力平庸的耿炳文,再无他人是燕王朱棣的对手;内地朝廷的兵马缺少训练和实战,没法跟长年征战的藩王边兵相提并论;嫡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选立皇孙朱允炆为帝国的继承人,几个成年的儿子心怀不满,已经埋下了叔侄之间仇恨的种子。

几种情况其实都已经是明牌了,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朱元璋不可能看不明白!那他为何不下好先手棋,防患于未然,提前将火扑灭呢?

最看重、最心爱的嫡长子朱标去世,对朱元璋的打击实在太大:一个三十八岁正当盛年的长子,一个精心培养了二十几年的帝国接班人,突然就没了,除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还有偌大的帝国,将面临交给谁的无助!这种心境,旁人无法感同身受!

他仿佛一夜之间突然苍老了,心态也完全变了,怨恨上天的不公,命运的不济,开始对朝廷官员更加苛严,对功臣勋贵更加不满,动不动就大开杀戒,屡屡兴起大狱,以发泄心中的积怨。

与对朝臣霹雳手段不同,对自己的儿子们,心肠却格外柔软起来,特别是皇二子秦王和皇三子晋王也先后英年早逝,朱元璋的老牛舐犊之情犹为急切,再也不可能朝自己的几个儿子举起屠刀,甚至连鞭子也不忍心扬起来了。

朱元璋在几番权衡之后,将皇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正式确定为皇位接班人之后,他的内心觉得亏欠了几个藩王儿子,特别是对战功卓著、能力出众的燕王朱棣亏欠心理尤为严重,不自觉地想要方设法弥补几个儿子的“损失”和“不公”,这与老财主临死前分家财颇有几分相似。

而加重藩王的权势,比如将藩王的护卫兵力由两卫提升至三卫等,也许就是一个皇帝对几个未得到皇位的儿子最好的补偿。在这种心态的主使下,年迈的朱元璋又怎么可能自己主动去削弱藩王的势力呢?

朱元璋晚年时的这种“错误”,说到底也是人之常情,也是所有老年人都会犯的错。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一个老迈的父亲,又该当如何呢?

唐高祖李渊晚年时也一样,总想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将皇位传给太子的同时,又想方设法给予秦王一定的补偿,最终直接导致了“玄武门之门”,皇室操戈,子孙喋血。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七日,登上帝位并不久的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之后,就颇为急切地举办大封宗王的仪式,册封皇二子朱樉为秦王藩西安,皇三子朱?为晋王藩太原,皇四子朱棣为燕王藩北平,皇五子朱橚为吴王(后改封周王)藩开封,皇六子朱桢为楚王藩武昌,皇七子朱榑为齐王藩青州,皇八子朱梓为潭王藩长沙,九子朱杞为赵王(后早夭),皇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

朱元璋急于分封诸王,与一个新王朝建立后大封功臣不同,不是为了论功行赏,而是要完成他的一个心愿:将自己的儿子分封为大明的宗国之王,如果国外有敌人入侵或国内有武将造反,自己就有了帮手和依靠!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册封藩王的主要目的就是: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既然将藩王定性为朝廷的藩屏,老皇帝朱元璋又怎么可能自拆藩篱、自毁长城呢!不仅不会削藩,朱元璋还不断充实各位藩王的实力,特别是燕王、宁王、秦王、晋王几位塞王的兵权,燕王朱棣更是节制沿边十几万兵马,其实力足以对抗朝廷。

晚年的朱元璋对朝臣特别是一帮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淮西勋贵,非常不放心。在皇太子朱标去世后,这种不信任达到了极限。为化解这种极端的不安全感,老朱实行两手抓:一手兴大狱,大开杀戒,诛杀功臣悍将,亲手将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残害殆尽;一手培养壮大儿子的实力,为自己壮胆护航。

老朱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态,才出现了对藩王职权定位很奇怪的明诏: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他不仅授予各位藩王拥兵守土安疆的重任,还让他们担负起为皇帝清君侧的光荣使命。

这样的诏书,其实是很致命的。老朱自己做皇帝时不要紧,天下都是自己打下的,自然没人敢造反,但对于后来之君就大不同了,这道诏书等于是给了藩王兴兵干政或者干脆造反的由头和口实了!

燕王朱棣的语文领悟能力自然不差,他老爹一死,就打出“靖国难,清君侧”的口号,光明正大地在北平起兵造反了,并且还煽动了不少的朝臣和将士,加入到自己的队伍里来跟着他一起对抗朝廷。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大军攻破金陵城,皇宫燃起熊熊大火,在天堂的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时,该做何感想?朱棣在登基之前,跪在明孝陵朱元璋的墓前一番表白,老朱是不是想爬出来,扇“逆子”几个耳光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英雄,主动,朱元璋,朝廷,皇位,秦王,儿子,帝国,靖难之役,朱棣,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朱标,秦王,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英雄,主动,朱元璋,朝廷,皇位,秦王,儿子,帝国,靖难之役,朱棣,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朱标,秦王,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英雄,主动,朱元璋,朝廷,皇位,秦王,儿子,帝国,靖难之役,朱棣,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朱标,秦王,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