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死在玄武门之下的李建成真的冤吗?李世民真如世人评说得冷血无情,连亲生大哥和弟弟都不放过,为了皇位和权利可以如此心狠手辣?
对于死在亲兄弟李世民手里的李建成而言,也曾经因为自己的自私自利害死了亲弟弟李智云。
在李渊举兵起义的时候,忙于在战场上奔波,根本无暇照顾自己最为年幼的儿子李智云。李世民也在各个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战斗。因此照顾李智云的重担便落在了大哥李建成的肩上。
李建成带着李智云以及一众士兵到处躲避隋朝军队的追杀。李智云为李渊的妃子万贵妃所生,与李建成同父异母,平素里往来不多。
然而正是因为李智云这若有若无的存在,才被李建成一味忽略。李建成一行人逃跑的踪迹还是被隋朝军队发现。
李建成并未想着迎面作战,他本来就是为了逃跑回太原的。为了可以彻底摆脱隋朝军队的追杀,当机立断地丢下一众士兵以及拖油瓶李智云。
虽然后来李建成和李渊请罪,他以为毫无威胁的李智云并不会成为隋朝士兵的目标。那些士兵就算是碰到了李智云,也不会拿一个小孩如何,最后还是要放了,所以才会如此放心地将李智云留在原地。
李建成这番话成功蒙骗过了李渊,也可能是李渊心里本来就偏袒这个自己感情最深的大儿子,最后这件事情也是不了了之。
李渊起兵造反,按照隋朝律例,李氏一族要被诛九族。不管是本家还是分家,只要姓李的一脉都会被牵连,不会留下任何血脉。
何况被隋朝军队抓住的还是李渊的亲生儿子李智云,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悲惨的下场。难道李建成真的一点都没考虑到?还是只顾自己逃命,完全不顾兄弟死活。
这起义之路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来。要是牺牲一个李智云能换取战争的胜利也未尝不可。
因此李渊放弃了李智云,李智云作为隋朝震慑天下,震慑这些起义军的例子,被隋朝刑部尚书阴世师残忍杀害,斩首示众。
自始至终在这件事情中李建成这个罪魁祸首,却将罪责脱得一干二净。
密谋造反
另外一件事情,令李世民感到心灰意冷的事情是杨文干造反事件。
李渊前往仁智宫避暑,李世民随行保护李渊安全。当一行人到了避暑地之后,却有密探来报,李建成和心腹杨文干密谋造反,已经让杨文干藏匿了大批武器。
李建成突然被召唤,预想到了事情暴露,便负荆请罪,诉说自己并无造反之心,还提议将杨文干叫到此处当面解释。
然而杨文干得知事情败露,李建成被软禁,即刻举兵造反。这下子李建成想要造反的事情也被坐实。
李世民自然相信了自己父亲的话,心想自己终于能成为太子,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毕竟李建成这个大哥既无军事才能也无治国之才,更不会礼贤下士。在建立李氏王朝的战争中,也没有李建成的功绩,基本上大半个江山都是靠着李世民打下的。
而李建成不过是因为是长子,所谓立长不立贤,才成为太子。
简直是老天都在帮助李世民,他带着士兵处理完一众余孽之后,便返回复命。
王权之争
谁成想李渊出尔反尔,闭口不提这件事情。反倒是将李建成造反这件事情,归责于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相争,所以才造成了这样一番局面。
不久李建成又恢复了太子的身份,李世民依旧是他的亲王。并且因为李建成造反一事,秦王府也受到了惩罚,很多李世民的心腹谋士都被发配边疆。
李世民功高盖主,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原本在士兵和百姓中呼声就极高,更是获得朝中一批大臣支持。
这样的秦王怎么能不让李渊忌惮?
也正是李渊这种对待李建成毫无原则的偏袒,激发了后来的玄武门之变。每一个李氏家族的人在这场兄弟相残的争斗中都逃脱不了干系。
十六年之后,李世民逐渐衰老。他的儿子们羽翼丰满,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也开始争权夺位。在这场权力的游戏里,十四个儿子只剩下李治和李福。
不过这到底是李渊的话应验了?还是人心欲望?身在皇家,除了那个皇位可以争一争,还有什么其他更大的诱惑呢?
这本就是历史的发展规律,成王败寇,任何一条路都是自己选择的。
李渊又何尝不是应验了自己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