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允炆: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真实意图谁都懂,只有李景隆一人糊涂

朱允炆: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真实意图谁都懂,只有李景隆一人糊涂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十岁的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上台后的朱允炆看到自己的众位叔叔,也就是各地藩王兵强马壮,开始着手削藩。朱允炆削藩的手段酷烈,采取的也是诬告之类上不得台面的手法,终于逼反了藩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朱棣采纳谋士姚广孝的意见,以“靖难”的名义起兵谋反,很快控制了北平城,南下进攻都城南京。

朱棣

面对自己的四叔朱棣发起的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一边命令各地驻军抵抗,一边出动大军平乱,但大军出征时,朱允炆下了这样一道圣旨:“今尔等将士,与燕王对垒,亦须善体此意,毋使朕负杀叔父名。”这道命令恐怕让现代读明史的人错愕,要镇压叛乱,却不能对叛乱的首领下杀手,这不是相当于捆上官兵的手脚,再让他们去打仗吗?朱允炆这个举动,未免太过心慈手软,难怪最后被朱棣取而代之。

朱允炆

朱允炆是否真的心慈手软?看他在祖父朱元璋面前的表现的确如此,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之所以没有改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将朱允炆立为继承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的仁厚之名,当朱标病重时,才十多岁的朱允炆便衣不解带地侍候父亲,长达两年,让他赢得了仁孝的名声。朱允炆还数次上书,要求更改一些比较苛刻的律法,朱元璋自知手段酷烈,引起民间力量反弹,便有心立一位宽厚仁恕的继承人,让大明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但继位后的朱允炆很快露出心狠手辣的一面,为了削藩,不惜劝说藩王的儿子诬告自己的父亲,手段残酷,湘王朱柏被迫全家自焚后,还给他上了一个“戾”的恶谥。他怎么会对造反的朱棣法外开恩呢?

朱元璋

根据后人的分析,建文帝的真正意思应当是,朱棣不能由我来亲自诛杀,因此朱棣可以死在战场上,可以自杀,但不能俘虏后押回南京,由朕亲自下令处决。大将们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朱棣并没有因为建文帝的命令,而像赵子龙一样在战场上七进七出,反而多次差点阵亡。先锋大将平安曾经冲进燕军阵中,以马槊攻击朱棣,险些刺中;都督瞿能追杀朱棣,也是险些用大刀砍中,瞿能儿子瞿郁一箭射中朱棣头盔;济南守将铁铉诈降,用千斤闸将朱棣困在瓮城中,再命弩手齐射,要不是卫士拼死保护,朱棣已经被射成刺猬。

战场上的朱棣

可惜建文帝手下虽有众多名将,也打了不少胜仗,却因为不能彻底歼灭朱棣,而把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李景隆。李景隆是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的儿子,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只有他一个人把“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这条命令当真了,下令不得伤害燕王朱棣。从此朱棣开始有如神助,甚至率领十多名骑兵窥探李景隆大营,被发现后也无人敢攻击,大军目送朱棣离开,连一个放箭的都没有(诸将皆以帝有诏,毋使朕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

靖难之役

有了护身符的朱棣轻易击败了李景隆大军,杀到南京城下。面对建文帝使者的责问,这时的李景隆还搬出“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这道圣旨,来为自己的失败辩解,自然很快被撤职,但迷惑的是,建文帝又让他负责南京城的防卫。李景隆权衡一番,认为即使守住城池,也难免被建文帝追责,不如投降燕王,立下大功,还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是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燕王大军,建文帝见大势已去,放火焚烧宫殿,从此下落不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意图,朱元璋,李景隆,叔父,儿子,朱允炆,命令,朱棣,南京,大军,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李景隆,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意图,朱元璋,李景隆,叔父,儿子,朱允炆,命令,朱棣,南京,大军,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李景隆,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意图,朱元璋,李景隆,叔父,儿子,朱允炆,命令,朱棣,南京,大军,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李景隆,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