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当然对他来说这是“靖难”、“清君侧”。不久以后,朱棣在真定大败建文帝朱允炆的心腹耿炳文。这次惨败让建文帝脸上很挂不住,也让朝廷方面开始惶恐起来。朱棣来势汹汹,他又是跟着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悍将,派谁去平定,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可令人诧异的是,历经数次鏖战以后,李景隆的大军全军覆没,朱棣一路势如破竹,攻破南京都城,并最终夺取了皇位,大明天下由此换了主人。
李景隆以五十万对朱棣的五万,为何会惨败?其实朱棣在战前,就已经道出原因:
“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为将政令不脩,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三也;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五也。”(《明太祖实录》)
朱棣此番评价未尝没有达到鼓舞士气的目的,但也切中了要害,指出了朝廷军败的缘由。
与开国名将相比,李景隆当然是一个花架子,但朱元璋也不希望再出一个蓝玉,他想给孙子留的是一位便于驾驭,对皇位没有威胁的将领,所以朱元璋才会欣赏李景隆。朱元璋一欣赏,朝中众臣自然也争相夸赞李景隆,说他善于带兵,建文帝让他出入湖广、河南等地练兵,还让他负责与西番的贸易。
其二,南军将士不适应北方环境,粮草不足。这个问题不能归咎于李景隆,毕竟自古以来,北伐一直是输多胜少,不论是寒冷的天气还是北方辽阔的平原,对于骑兵更强的北方军队来说都更加有利。
其三,李景隆贪功冒进,错失良机。朱棣得知是李景隆率军前来后大喜,立刻定下诱敌深入的计策。朱棣轻蔑的亲率部队驰援永平,让朱高炽留守北平,临走时他还把卢沟桥的守兵都撤走了。
其四,李景隆刚愎自用,自大贪功,不信任将领。实际上在靖难之役中,南军曾差一点就取得了胜利。在攻打北平时,南军都督瞿能率领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李景隆担心让瞿能拿下首功对自己不利,于是他下令让瞿能按兵不动。结果瞿能丧失良机,北平城守军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使得南军无法攀登上城墙。
其五,李景隆亲信奸佞小人,全军全是溜须拍马之人。后半句是朱棣对南军的诋毁,不论是平安还是瞿能,都是能征善战之辈,若不是为李景隆所拖累,朱棣恐怕已死于两人之手,说南军是乌合之众,显然是在给自己壮声势。不过前半句却是实话,李景隆亲信小人,他身为纨绔子弟,最喜欢对他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辈,反而是能征善战的悍将却得不到他的信任。
身为主帅,李景治军无方,刚愎自用,贪功冒进,猜忌部下,这样的人莫说五十万,便是让他统兵十万,也是高看了他。也难怪朱棣一听朱允炆让李景隆率军五十万来讨伐自己就自信的说道:“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明太宗实录》)
参考资料:
《明太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