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朝初年的历史,大家很容易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及他麾下的那些文臣武将,反而会忘掉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以及武德朝的那些文臣武将,的确李世民及他麾下的哪些人在历史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李渊的武德朝也有一些不凡的人物,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助李渊建立了大唐,只不过名气不大而已,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李渊手下的十大文臣。
1、裴寂
裴寂出身于河东裴氏,隋朝时相继担任过左亲卫、齐州司户参军、侍御史、驾部承务郎、晋阳宫副监等职,总体来说他在隋朝担任的官职并不高。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因裴寂与李渊有旧交,深受李渊的礼遇,两人经常“煮酒论英雄”。当时天下大乱,李世民也想趁乱起兵,于是先私下运作告知裴寂自己的意图,裴寂听后欣然同意。
而后李世民与裴寂等人策划了晋阳起兵,李渊起兵后,开大将军府,任命裴寂为长史,赐爵闻喜县公。李渊到长安后,立代王杨侑为帝,自任大丞相,任命裴寂为大丞相府长史,进封魏国公,食邑三百户,并赐其田地千顷、甲第一所、织品四万段。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取代杨侑建立大唐,在禅让仪式上李渊表现得不情愿,再三推辞(不是不愿意,是做给别人看得罢了),裴寂劝说后李渊才答应即位。
李渊登基后,裴寂因功被拜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每日还获赐御膳。当时,唐高祖每有临朝,必请裴寂同坐,散朝之后也把他留在宫中,对他言听计从,只称“裴监”,从不直呼其名。裴寂所享有的待遇,满朝文武无人能及。
武德六年,裴寂升为尚书左仆射,武德九年拜为司空。贞观元年,其食邑被加到一千五百户。贞观三年(629年),受到僧人法雅牵连,裴寂被免官流放于静州,贞观六年,被征召入朝,卒于途中,时年60岁,朝廷追赠其为工部尚书、相州刺史、魏国公。
2、刘文静
刘文静是陕西武功人,隋朝时曾担任过晋阳县令,李渊出任太原留守后,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怀大志,就投奔了他,而且他非常欣赏李渊次子李世民,
太原起兵时,刘文静奉命联系突厥,保证了李渊的大后方是稳定的,开大将军府后,刘文静被任命为大将军府司马,李渊到长安自任大丞相后,刘文静任大丞相府司马并加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
刘文静
武德元年,李渊即位建立唐朝后,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成为宰相,作为太原元谋功臣,李文静还享有恕二死的特权。后跟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武德二年,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酒后狂言,遭到小妾告发,以“谋反罪”被处死,唐太宗贞观年间,恢复其官爵,配享唐高祖庙庭。
3、萧瑀
萧瑀出身于兰陵萧氏,梁明帝萧岿第七子,隋炀帝萧皇后同母弟。可以说他是隋炀帝看着长大的,隋朝时凭着关系户,萧瑀担任过中书侍郎的职务,但是由于他秉性耿直刚烈,指责隋炀帝的不是,因而被贬为河池太守。
萧瑀的妻子和李渊的妻子是姑舅表兄妹,两人也是亲戚,加上当时在隋朝时两人的关系也比较好,所以李渊建立大唐后就写信邀请萧瑀归唐,萧瑀欣然归顺李渊,李渊见萧瑀夫妇的到来,十分高兴,盛宴款待并立刻授萧瑀为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为民部尚书。
萧瑀
武德朝有不少宰相,但是到贞观十二年仍然在权力中心活动的唯有萧瑀一人而已,因萧瑀的性格,他曾六次被罢相,又六次被起用,最严重的一次被削去爵位,贬出京城,而这一次已经是贞观二十年的事儿了,也是萧瑀最后一次被罢相。
贞观十七年,萧瑀画像被挂于凌烟阁,位列第九位,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萧瑀病逝,享年74岁。
4、窦威
窦威是李渊皇后窦氏的堂叔,出身于河南窦氏,隋朝时担任过秘书郎、蜀王杨秀府记室、内史舍人、考功郎中等职。
李渊攻入长安自任大丞相后,窦威被任命为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因窦威在隋朝任职多年,熟知朝纲礼仪和各项典制,便让他参与起草各项章程、制度条令的工作。
窦威
李渊登基为帝时,窦威为李渊起草了登基诏书,而后窦威被任命为内史令,官至宰相。他议论政事得失,阐述清晰,并常引古事劝谕,深受李渊的器重,常常把他召入内室,与他促膝长谈。
武德元年六月,窦威病逝,朝廷追赠他为同州刺史、延安郡公。赐谥号为靖,并让太子李建成与百官一同前去送葬。
5、窦抗
窦抗也是出身于河南窦氏,他是李渊之妻窦皇后的族兄,隋朝时以千牛备身起家,后任梁州、岐州、豳州总管,袭爵陈国公,后来受到隋炀帝的猜忌就辞官回家。
李渊太原起兵后,窦抗投奔了他,被任命为将作大匠。李渊建立唐朝后,窦抗被任命为纳言,官拜宰相,他深受高祖宠信,常被召入内室,饮酒谈笑,极尽欢娱,有时甚至留宿宫中。
李渊从不直呼窦抗之名,尊称为兄,宫中之人皆称其为舅。窦抗也从不干预朝政,后改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左右千牛备身大将军,并随秦王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举,功居第一。
武德四年(621年),窦抗突患暴病去世,朝廷下诏追赠其为司空。
6、陈叔达
陈叔达是南陈宣帝陈顼第十七子,陈后主陈叔宝异母弟,南陈时被封为义阳王,后历任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等职。南陈被灭后,陈叔达跟随陈后主一起被迁到长安,但是没有任用他,大业年间,陈叔达被拜为内史舍人,后外放绛郡通守。
陈叔达
李渊太原起兵后,陈叔达献城投降,李渊攻入长安后,任命他为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唐朝建立后先是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升任纳言,官至宰相。武德四年被拜为侍中,次年进封江国公。
贞观元年(627年),陈叔达加授光禄大夫,后因与萧瑀在御前争吵,被罢免官职。贞观九年(635年),陈叔达病逝,谥号为缪。后追赠户部尚书,改谥号为忠
7、杨恭仁
杨恭仁出身于弘农杨氏,为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子。隋朝时曾担任过吏部侍郎、河南道大使等职,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江都兵变后升任吏部尚书。
武德二年(619年),魏州总管元宝藏归附唐朝,并捕获杨恭仁将他送往长安。唐高祖与杨恭仁乃是旧交,对他非常礼遇,任命其为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杨恭仁影视形象
不久杨恭仁被任命为凉州总管,抚慰西北使得葱岭以东的各部落倾心归附唐朝,因功被拜为纳言,但仍领凉州总管。武德六年(623年),杨恭仁被召回长安,担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仍遥领凉州军务。
李世民即位后,免去杨恭仁的宰相之职,调任雍州牧,并加授左光禄大夫,代理扬州长史。贞观十三年(639年)去世,终年72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潭州都督,谥号为孝,陪葬昭陵
8、封德彝
封德彝出身于渤海封氏,初为越国公杨素幕僚,后来结为姻亲,隋炀帝时期,受到内史侍郎虞世基倚重,狼狈为奸,使得朝政日益败坏。江都之变后,追随宇文化及,任内史令。宇文化及败亡后,归顺唐朝。
封德彝影视形象
武德八年,封德彝进封道国公,不久改封密国公,又升任中书令,李世民即位后以封德彝升任尚书右仆射,他每次与左仆射萧瑀商议政事,都表示赞同,但到皇帝面前,却说出相反的主张,二人因此不和。
627年(贞观元年),封德彝在尚书省突然发病,不久去世,终年60岁,唐太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司空,赐谥为明。
9、裴矩
裴矩也是出身于河东裴氏,北齐时曾担任过司州兵曹,进入北周,投靠随国公杨坚。隋朝建立后,被授予内史舍人。裴矩参加了隋灭陈之战,平定岭南叛乱,安抚突厥启民可汗,历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册封闻喜县公。
隋炀帝时期,裴矩用心经营西域,打击吐谷浑,设计分裂突厥,可以说他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江都兵变后,裴矩委身于宇文化及,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河北道安抚大使,封蔡国公。
裴矩
宇文化及被杀后,裴矩被窦建德俘获,但是窦建德也重用他,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后又以尚书右仆射之职主持铨选,并制定朝纲礼仪,使得夏国法度完备。武德四年归降唐朝。
武德八年(625年),裴矩兼任检校侍中,李世民即位后任命裴矩为民部尚书。当时裴矩年近八十,但却精神矍铄,又精通典制,深受太宗推崇。
贞观元年(627年),裴矩病逝,向年80岁。朝廷追赠他为绛州刺史,谥号为敬。
10、高俭
高俭,字士廉,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隋朝时担任过治礼郎、交趾郡朱鸢县主簿等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降了唐朝。
因高俭是李世民发妻文德皇后的舅舅,所以自归唐以后就站在李世民这边,武德九年跟随李世民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贞观五年(631年),高士廉入朝,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后来高俭受命与岑文本等人编写《氏族志》,完成后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高俭
贞观十二年,高士廉升任尚书右仆射,署理太子少师,主管选用官吏之事。贞观十六年(642年),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七年,他的画像被悬挂于凌烟阁,位列第六位。不久,高士廉上表请求致仕。唐太宗免去高士廉尚书右仆射之职,让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代行中书门下职务。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病逝,终年72岁,朝廷下诏追赠其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
小结:
唐朝实行的是群相制,尚书省的尚书令,左右仆射,门下省的纳言、侍中,中书省的中书令、内史令以及同中书门下三品等都是宰相官职。上述所列十位无论是在武德朝还是贞观朝都担任过这些职务,所以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