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醋布:唐代军队中的食盐替代品,唐人为何不直接带盐呢?

醋布:唐代军队中的食盐替代品,唐人为何不直接带盐呢?

盐作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除了能补充人体必要的微量元素外,还能对食物进行调味,使人们在进食时不至于味同嚼蜡。在盐资源不像今天那样那么丰富的唐代,为了能够保证盐的摄入量,行军的士兵可谓是穷尽办法。

一、再累不能累士兵,再苦不能苦肚子

1. 行军打仗,自食其力,当时的士兵都吃些什么?

士兵的吃食也就是军粮在唐之前,以粟米为主。原因很简单:粟米产量多,耐旱耐贫,保存时间长。士兵行军路上吃这个最省事。随着小麦在北方地区的推广,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军粮也不仅仅是以粟米为主了:这个时候面饼类食物成为主流,再加上渔猎畜奶,就组成了唐代士兵最基本的进食方式,这类军粮组合也刚好符合对游牧民族作战需求。但至于味道如何嘛,那实在不敢想象,要知道古代可没我们现代那么多的调味品,所以食物的味道也较为单一。

面饼流行虽是好事,而且像馒头面饼这类的面食本身也不需要太多的调味品,但肉类粥类就麻烦了,他们原始的味道并不好吃,为了改善食物的味道,食盐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由于行军时间和路程过长,食物很容易变质,所以往往需要准备一些盐腌制的食品作为军粮的副食。人们将盐和副食结合起来,腌成大酱和腌菜,在随军煮饭时放一点进去,改善味道。

2.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要小瞧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除了酱菜,醋布的使用也成为士兵调味的重要手段之一。醋布顾名思义,就是醋布是用醋煮过的布。醋布一般由醋煮好,有时也会加入盐进行腌制。沿海地区还会用晒干的海带,也称之为“醋布”。

士兵只要提前将醋布备好,在煮饭时随之一起放入锅里进行调味即可。说到这就有人问了,为什么不直接加盐和醋呢,反正都是要调味,直接加入肯定更要美味啊,为什么士兵不直接带盐呢?

二、食之有味,只是这“味”,时有时无

1.就是想吃个有味道的饭,还得这么麻烦?

士兵能不能带不带盐,其实和军队作战方式、政治政策、粮食产出情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便是作战方式,兵种的不同,需要的补给方式也不同。以骑兵为例,唐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作战次数增多,需要调整旧有的作战方式,于是唐政府需建立起了与回纥突厥等等游牧民族相似的骑兵部队,以确保在和游牧民族作战时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制胜的先机。

这也就是为什么李渊会为唐骑兵定下了“饮食举止,一同突厥,随逐水草,远置斥堠”的训练方针。由于骑兵在作战速度和方式上要保持很强的机动性,除军具和作战方法外,军粮也要为这种新式的军队特点服务,所以一定要具备易携带、简便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精简后勤保障,缩短作战时间。

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军队没有专门的炊事班,士兵一般都是自己煮饭吃,所以这样看来,骑兵如果携带一些瓶瓶罐罐的调味品就会显得有些累赘,而醋布方便携带,有利于士兵在短时间内补充体能。

其次与政治政策有关。在唐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士兵平时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只有在冬季的时候才集中进行军事训练,他们的行装、戎具、军粮政府是不发放的,都要士兵自备,再加上盐价便宜,士兵们有时会带些盐,有时为了省事,则会带腌制品和醋布。

到了开元天宝年间,随着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均田制极大地遭到了破坏。与此同时募兵制逐渐兴起,不同于府兵制,募兵制下的士兵为职业的雇佣兵,其军器衣粮均由唐政府发给,也就是说,吃的用的不用自己带了——那么政府在吃食上都配给哪些东西呢?

李筌在《太白阴经》曾提到过关于军粮发放的标准,即:(粮食类)“以六分支粟,一人日支粟三升三合三勺三抄三圭三粒,一月一石,一年一十二石。一军一年二十万八千石,每小月人支粟九斗六升六合六勺六抄六圭六粒,其大麦八分、小麦六分、荞麦四分、大荳八分、小荳七分、宛荳七分、麻七分、黍七分,并依分折米。

(调味品)盐,一人日支半合,一月一升五合,一年一斗八升。一军一日六石二斗五升,一月一百八十七石五斗,一年二千二百五十石。”再加上这时骑兵兴起,养马之风盛行,于是就连作战的军马都有食盐补给:“马盐,一马日支盐三合,一月九升,六个月五斗四升。

一军马支盐三十七石五斗,一月一千一百二十五石,六个月六千七百五十石。”这样看,到了唐中后期,军队已经给士兵配给盐了,这时军队在煮食时也不用以醋布作为调味的替代品了。

2.与想象中的不同:对于百姓而言,盐可不是刚需

可古代的产盐量毕竟有限,质量也不是上乘,所以虽然盐很重要,但是没办法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品,所以出现像醋布这类的替代品也不足为奇。

唐代的盐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形成于盐池之中的池盐;二是煮海水形成的海盐;三是熬盐井之水而形成的井盐;四是生长于崖案上的崖盐。

但是这种崖盐的产量很少,所以食盐生产还是以前三种为主,不同地区的产盐类型也不同:江淮地区多产海盐;河东地区多产池盐;两川则是以井盐为主。在这几种盐类之中,海盐的产量最大:以扬州为例,元和年间海陵监的产盐量就多达六十万石。

此时唐代的盐业以十分发达,江淮地区的年产盐量更是达到了百万石,北方地区产盐量虽然整体不如南方,但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产量丰富的地区,食盐甚至作为物资资助镇压叛乱的军队。盐总产量的提升使得盐业的愈加发达,其买卖食盐所获得的利益更是不可估量。

但在唐前期,由于政府长期对盐实行无税制,所以盐利并不掌握在政府手上。而所产食盐大多由私营盐生产者生产销售,唐政府只制定一个大致的生产计划,收取一些盐利,不参与直接生产。

这也就导致盐价十分低廉:据《新唐书》记载,在天宝、至德年间,盐价每斗十文。但这种情况却很快发生了改变。

天宝十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原有的政治和经济秩序被打乱,各项开支增多,使得本就濒临破碎的经济条件更加雪上加霜。唐政府此时已经是入不敷出,这里以军费为例,此时军队“其费籴米则三百六十万匹段,给衣则五百三十万,别支则二百一十万,餽军食则一百九十石。

大凡一千二百六十万,而赐赍之费,此不与焉。”整个天宝年间的收入也只有一千零五十三万贯,如果不改变原有的经济政策,那么政府会很快破产,而食盐在这时进入了官方的视线之内,成为了

开辟新经济来源的最佳切入点。颜真卿首先在河北实行食盐专卖之法,获利客观。待唐肃宗时期第五琦实施榷盐法,将食盐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全部控制在政府手中,并将食盐的价格由之前的每斗十文涨至每斗一百一十文,政府直接从中获利四十万贯;随后刘宴将其改良,至此,盐业正式由官方接管。

自待榷盐法实施之后,由官方控制的盐价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干元元年起,盐价就由之前的每斗十文涨到了三百七十文左右,总体的价格则大致维持在第斗三百文左右。

而盐的产量却在逐步下降:海盐由贞元年间的六百万石下降到元和年间的三百万石左右;两池盐的产量则保持在41~54万石之间;井盐则下降至20~27万石左右。这样的定价与产盐量使得官盐性价比极低,再加上唐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失去了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便自然没有余力购买官盐。

价格的飙升和对私盐的严厉打击迫使许多百姓不得不淡食,减少盐的摄入量,普通百姓尚且如此,募兵制下的士兵生活就更不用说了。

三、结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士兵们不是不想带盐亲自烹饪,毕竟像醋布这类的代替品肯定没有直接放食盐来的味道好,但是想象不得不屈服于现实。

受行军条件和作战方式的制约,食品的储存方式定要长久且方便——就像今天的压缩饼干,它虽然不好吃,但顶饱啊,于是由盐腌制的大酱和酱菜便成为了行军士兵的必备品;

再加上唐中后期食盐价格昂贵,并不是所有士兵都能负担得起,这样的经济因素也迫使士兵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另外,唐人多喜腌制食品的饮食方式和当时食盐质量低下也是不直接带盐的原因之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唐人,士兵,替代品,作战,骑兵,军粮,调味品,味道,方式,军队,观点评论,士兵,食盐,唐政府,唐中,醋布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唐人,士兵,替代品,作战,骑兵,军粮,调味品,味道,方式,军队,观点评论,士兵,食盐,唐政府,唐中,醋布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唐人,士兵,替代品,作战,骑兵,军粮,调味品,味道,方式,军队,观点评论,士兵,食盐,唐政府,唐中,醋布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