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声明,此文章为原创,请大家支持原创
大明王朝曾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军事战术转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大明王朝这次至关重要的军事战术转型发生在什么时期,因为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个领域。毕竟现在的人们读史都是在研究政治,很少有人去研究政治以外的内容。费了一些功夫,借助几本资料把这个内容给总结了一下,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大明王朝有一个新的认知。
大明在军事上最强大的地方就是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我们阅读明史会发现大明在军事上总是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大明总会在第一时间吸取教训从而用最快的速度调整自己。每当你认为大明黔驴技穷的时候,大明总会给你创造出一些新花样新套路来击败敌人。有些人总说大明王朝是古板且迂腐的,我只能说你还是不太了解大明王朝。大明这次至关重要的军事战术转型发生在戚继光和李成梁镇守在边关期间内,他俩联手缔造了一个神话。这其中原委且听我细细道来。
从秦始皇开启封建时代起,游牧民族就一直是汉人的心腹大患,汉人也一直视游牧民族为最大的敌人并因此一直战斗着。游牧民族最辉煌的时期应该是成吉思汗时代,成吉思汗所带领的巅峰蒙古铁骑是让全世界都瑟瑟发抖的恐怖存在。说句公道话,巅峰的蒙古铁骑就是冷兵器时代里的天花板存在,那哪是人啊!这明显是一群魔鬼披着人类的铠甲在降维打击。从巅峰蒙古铁骑诞生以来,汉人的军事课题就全都是该怎么阻挡这支来自于地狱的蒙古军队。蒙古铁骑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他的冲击力,一旦蒙古铁骑冲起来,那真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蒙古人真是一点没浪费上天给予他们在马背上的超凡天赋。蒙古人的作战方式还极其野蛮,他们可以踏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向前冲锋,这简直就是一个为战而生的民族。攻高防高机动力强冲击力变态也就算了,最要命的是蒙古人还人人都是神箭手,这让他们的攻击距离都是变态般的存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与蒙古骑兵作战,还没等近身就被蒙古人射穿了然后蒙古人反手冲你一波,直接把你冲垮了,最后在近身肉搏中,蒙古人还是碾压你的存在,所以说巅峰蒙古铁骑是天花板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
成吉思汗
巅峰的蒙古铁骑让南宋给倒霉的赶上了,但我们也别因此而看衰了被人们称为羸弱的南宋。面对降维打击的巅峰蒙古铁骑,南宋硬是守钓鱼城守了36年,这不得不说这是个人间奇迹。对南宋的历史,我不太了解,我不随便发表意见。但南宋能硬守钓鱼城36年,那南宋肯定是找到了打巅峰蒙古铁骑的窍门。虽然我不知道这窍门是什么,但南宋肯定是把准了一些脉络。关于南宋的这一段咱们还是跳过去,有了解南宋历史的朋友们可以发表一下意见。
咱们把话题给拉回到明朝的身上。当蒙古人来到明朝时代时,蒙古人早已没了巅峰期的实力。但蒙古人依然是极为恐怖的存在,为什么?因为上天给予他们的马背上的天赋还依然存在。这时候的蒙古人虽然已经不具备巅峰期那毁天灭地的能力,但只要他们能够冲起来,蒙古人就依然是大明最大的劲敌。在经过朱元璋、朱棣时期的连番打击后,蒙古人的确消停了一阵,但也仅此而已。到了朱祁镇时期,恢复元气的蒙古人直接送给明朝一个土木堡之变。为什么蒙古人打不死?几千年来,游牧民族就从来没被打死过,这跟他们的民族特性有关。你去打他,那你就要进入蒙古草原。蒙古人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城池可守,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广袤的草原是如此之辽阔,你根本不可能在草原之上把蒙古人给彻底摁死。你总有后勤跟不上的那一天,到了那一天你就到了必须要撤的时候了。蒙古人看你撤了,他们就从草原深处再杀回来然后重新开始。草原上的竞争是很激烈且残酷的,草原上弱小的部落只能是被征服的存在。在休养生息的过程中蒙古人不断征服各个部落来加强实力,等蒙古人再次杀回中原时,你会发现蒙古人怎么还是那么强悍呀!为什么?在草原那个恶劣的生存条件以及残酷的竞争环境下,能杀出草原的全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这时候的大明就要面临来自于蒙古的新一波攻势。蒙古人天生的机动性让他们握有战场主动权,蒙古人可以想打哪就打哪。大明则要合理分配好兵力然后固守好每一座城池以及要塞。这种战略上的被动让大明很难受,一座城池或一个要塞可能只有几千名官兵驻守,但攻击而来的蒙古人可能是明军的好几倍。这时候彼此间救不救援就成了大明的一个大难题。不救援,可能同伴守不住,如果蒙古人在大明势力范围内有了根据地,那一切就不好办了。救援,蒙古人可能会依靠高机动性来进行大范围转移以及奔波穿插来打你的弱点或兵力最少的地方。大明固守的兵力本来就不多,如果在分出兵力进行援救,那很可能就被蒙古人破防了。高机动性意味着牵制力极强,所以大明在当时陷入了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内。
这时候大明新的军事战术出现了,那就是依靠重型火器来守城。依托于重型火器,也就是大炮的威力来阻止蒙古骑兵冲起来。守城本就是汉人的强项之一,再加上现在配有大炮,蒙古人一时间也奈何不了大明。如果蒙古人不顾伤亡的顶着炮火攻城拔寨,可能蒙古人打不下几座城就要伤亡惨重的退回到草原了,这就是热兵器的巨大威力。但大炮也有巨大缺陷,比如说笨重、射程短,容易出故障发射不了炮弹以及需要校准等等。这一个个巨大缺陷让大明只能呈现一种守的姿态,如果顶着这些巨大缺陷强行出击蒙古人,很可能就是去送温暖的。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守,但大明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有效进攻手段,所以大明就只能被动的防守。虽然局面持平,但大明所承受的压力明显要比蒙古人大。虽然局面被动,但大明依然迷信与执着于重型火器,因为这是目前对付蒙古人最有效的手段。
戚继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迎来了这至关重要的军事战术转型期。嘉靖时期,蒙古把大明折腾的不轻。这时候关于蒙古的问题就被提上了日程,因为再让蒙古人这么来去自如的话,那大明就真的要大“冥”了。这时候大明边关集齐了两位神级将领,一位是戚继光,另一位就是李成梁。戚继光和李成梁都不是那种喜欢被动挨打的人,所以他们对蒙古人采取了攻势,只有攻出去才能让蒙古人有所收敛继而逼迫蒙古人收缩阵形,也只有攻出去才能打击蒙古人的嚣张气焰。在与蒙古人频繁的作战中,戚继光和李成梁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眼前的蒙古人虽然可怕,但远没有成吉思汗时期那般恐怖。这时候一个大胆的想法涌上二人的心头,那就是大明是否有能力在正面战场上击溃蒙古人?答案是有能力。当时边关将士的骁勇程度已经不逊色于蒙古人,大明的确有能力在正面战场上击溃蒙古人,但防守已经防习惯的大明在一时间居然想不到该如何主动进攻了。这时候戚继光和李成梁提出既然要进攻那就放弃执着已久的重型火器,把所有的研究精力全放在轻便的轻型火器上。这是一个大胆的提议,因为这要让大明抛弃习惯良久的作战风格,谁也不能确定大明的将士们是否会适应新的作战风格。当轻便的轻型火器配备上后,大明瞬间摆脱了固有的防守战,也摆脱了笨重的作战方式。没有什么不适应,相反大明的将士们还蛮适合这种战斗风格的。大明开始选择高机动性来对垒蒙古人。戚继光和李成梁的提议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蒙古人不喜用火器。当蒙古人不采用火器时,那大明在装备上就是有优势的。在蒙古人还执着于冷兵器时,重型火器和轻便的轻型火器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这都是对蒙古人杀伤性极大的武器。只不过重型火器是范围攻击,轻便的轻型火器是点杀,当人数够多时,轻便的轻型火器也能形成范围攻击。在没有火器的支撑下,蒙古人显然不是大明的对手,打也打不过,跑又跑不掉,因为有火器的支撑,大明可以放心大胆的追求高机动性来打追击战。蒙古人在吃了几次亏之后,蒙古人也适应了大明新的作战方式。火器终归是有局限性,你需要填充火药吧!如果射击的太频,火器也会出现故障继而失灵吧!只要抓好这些节奏点,蒙古人自认为还是可以战胜大明的,毕竟大明现在选择的战斗方式是蒙古人最擅长的领域。
在蒙古人抓住大明作战方式的弱点后,蒙古人又重新站稳了脚跟。面对优势无法扩大化,戚继光和李成梁也急了,但一时想不到更好的主意。大明真的很神奇,当你觉得大明黔驴技穷的时候,大明往往会让你大吃一惊。这时候戚继光果断的把战车加入到战场上去,加入战车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战场上的攻击性,也为了缓解火器攻击间歇性带来的弊端,同时战车还具有极强的冲击性。戚继光战车这一手可谓是改变了战局,也奠定了大明对蒙古的巨大优势。大明的战车到底是什么模样,我也形容不上来,你们还是自己上网查一下吧!这个战车算是那个年代的轻型坦克。徐光启在后期提出的战车则是一种加强版,算是重型坦克。大明在有了战车的加持后,可谓是野战无敌了。有些人可能觉得野战无敌这句话有点太夸张了,其实一点都不夸张。现在的大明有机动性,有攻击性,有冲击性,有协调性还有防御性等等,这样的大明真的是全面到极点。这时候已经不是军人个人的能力问题了,也不是马背上的天赋就能解决的,这完全是科技上的压制。
李成梁
在隆庆朝的俺答封贡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明与蒙古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高强度的战争,不是蒙古不想打而是实在打不过,戚继光和李成梁是真的把蒙古人的心态给打崩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被人压制,换成谁都会感到绝望。纸面上的和平都是扯淡,因为没有强大的武力做为支撑,谁都不愿意跟一个弱者谈和平。
最后说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明朝的拥趸为何如此之多?那是因为我们在明朝的身上看到了太多我们所向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