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八百里秦川沃土的关中为何自唐朝以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八百里秦川沃土的关中为何自唐朝以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关中古称天府之国,中国古代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立都于关中核心城市长安(今西安),时间长达1140年之久。

其中,中国最鼎盛、最强大的汉唐盛世,都定都于此。

但是,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经济最发达地方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关中早已经是昨日黄花。

在全国各大城市,西安GDP排名第22名,实在有愧十三朝古都之名。

实际上,关中地区衰落,不是从宋朝开始的,而是自唐朝就开始衰落了。

01、关中在哪?

关中地区为何会衰落?首先就要搞清楚关中在哪。

地理概念上的关中,首先出现在《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及关中有40多次。

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本纪》:

“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当时的时间是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十二月。

换而言之,关中这一地理概念,是在秦朝才形成的,先秦时期并没有这个概念。

不过,《史记》关中划分并不明确,关中具体指哪些地区也十分模糊。很多时候《史记》中的关中还包括汉中、陕北。

关中,顾名思义,就是以关而划分的一个区域,

主要有一关论,二关论,四关论,五关论,六关论等五种说法。

第一:一关论,以函谷关为界,函谷关以西就是关中。

唐代颜师古在《史记·高帝本纪》后注释道:“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第二,二关论。

以散关或陇关和函谷关为界,二关中间就是关中。

西晋潘岳《关中记》:“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

《三辅旧事》:“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

第三:四关论。

函谷关、武关、散关、萧关四关之内就是关中。

东晋著名史学家徐广在《史记·项羽本纪》名句“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注释时说:关中在“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之间。即

第四,五关论。

陇关、函谷关、武关、临晋关、散关等五关之内为关中。

宋朝史学界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释时道:“秦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秦地居其中,故曰关中。”

第五,六关论。

六关论比较简单,就是在四关论的基础上加上潼关与金锁关,这个说法并不流行。

这五种说法,以徐广四关论最为流行,影响最大。

因为徐广四关论说法本就是为一句注释而来。

当然,徐广的四关论也并不是很准确。

不管是哪种,关中最被接受的界限就是函谷关。

然而,函谷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汉武帝之前,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

汉武帝时期,函谷关在今河南洛阳新安县,东移了150公里。

关中地区变大很多,主要多了弘农地区。

关中首次正式作为了行政规划区是在唐朝,唐朝以关中为基础,设立了关内道。

唐朝关内道管辖范围东至黄河沿岸,西至祖厉河畔(甘肃会宁、靖远县境),北达阴山山脉,其南至长安西边的秦岭和长安东边的商洛地区。

仅以关而论,唐朝关内道,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和陇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

宋朝时期,就以潼关为界,潼关以西为关中,以东的弘农地区脱陕归豫,划归中原。

此后,历代的关中基本都是以宋朝为基础。

函谷关、萧关和武关等关不再作为界限,关中就是潼关和散关中间。

时至今日,关中指的就是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区域,总面积为55623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包括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等“五市一区”。

02、关中衰落

关中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西依陇山,东则表里山河,有黄河、中条山、崤山环绕。

四面八方,雄关密布的关中,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理优势,东出潼关、函谷关则可直接抵达洛阳一带,濒临河内地区、中原地区;

南出武关可直接进入南阳盆地,南阳盆地向北是中原,向南则通荆襄;

西出散关可扼川陕;

北出萧关是可控北方游牧民族的天险。

而且,关中地区有3.6万平方公里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灌溉便利,经济富裕,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

《史记》称赞道:

“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可这么富庶的关中为何会衰落呢?

原因很复杂,简单来说,是天灾人祸,内外交错。

第一,天灾。

关中地区灾害频繁,风灾、水灾、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层出不穷。

地质灾害:关中地区位居地震频发的渭河平原地震带,地震灾害十分频繁。

自商朝末年以来,关中共有500多次地震记录,仅长安就有100多次。造成严重破坏性的地震就有60次。

频繁的地震不仅造成大量人口损失,物质损失,更是加速关中地区水土流失。

加上关中地区冬季比较干燥寒冷,夏季暴雨频发,在地震影响下更容易导致各类旱涝灾害、引发滑坡泥石流,严重影响了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能力。

气候灾害:关中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远离西太平洋高压脊,而且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大,直面冬季高压寒风的侵袭。

由于关中地区位于秦岭北麓,由于秦巴山地的阻隔,导致了关中地区气候环境更偏干旱,旱灾严重。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平均气温一直在下降。

在历史上出现的小冰河期,关中地区受损十分严重。

第二、人祸。

关中地区历来就是政治中心,战争频繁,惨受战争侵袭,仅长安城就多次被毁,历代战争,让关中地区成为一片废墟。

和平时期,关中人祸一样触目惊心,这主要体现在对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垦上。

西周时期,西周人口大概是800万到1000万之间,其中首都镐京人口大约在5万到8万左右,整个关中地区大概50万左右。

西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统计可查到的数据是,长安城246200多人;长陵邑179400多人;茂陵邑277200多人,再算上没有统计杜陵邑、安陵邑、灞陵邑、阳陵邑和隐匿人口,关中地区人口可能在300万以上。

唐朝关中地区,仅统计在册的就有318万人。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实际只有长江平原的1/4,华北平原的1/8。

在人口不多的时候,关中还承受得了,一旦突破界限,关中自然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关中地区水土流失有多严重?

西周时期,潼关附近的桃林“广阔三百里”(《史记》)、“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荀子·强国篇》)

汉初,长安周边区域还有“陆海”之称。

西汉末年,长安附近已经基本看不到像样的森林了。

隋唐时期,随着人口暴增,关中地区的木材居然已经满足不了隋唐的需求,以至于唐玄宗时期,营建宫殿要从岚(位于今山西)、胜(位于今内蒙)等州选取木材。

森林植一被大规模被破坏,水土流失在所难免。

《左传》记载,在春秋时期,渭河即使在冬季缺水季也能载重船。

而到了唐末,这些天然和人工的航道水量纷纷减少,沙量剧增,而且改道频繁,水运航道终于断绝。

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环绕长安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西汉时期,有“八水绕长安”之称)。

第三,外部因素。

关中地区衰落的外部因素有四。

1,世界商路的改变。

关中地区最繁荣的时候正好是陆上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候,世界大量的财富涌入关中。

从汉朝到唐朝时期,关中多次被毁,却又焕发勃勃生机。

除了关中地区自己的恢复能力,世界商贸影响也很大。

可是,唐朝之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所取代,关中地区失去一个重新发展的外部带动力。

2,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崛起。

人多地少的关中地区持续繁荣之际,人少地多的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逐渐被开发,华北和南方在农业和经济上的优势开始显现了出来。

这不仅导致关中地区人口流失,还导致经济中心东移、南移,更让关中地区丧失了区位优势。

3,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

关中地区之所以能成为政治中心,军事意义非常重要。

自五胡乱华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越来越大,关中地区多次被少数民族侵袭。

当中原王朝无法解决少数民族的威胁,关中地区作用大大减低。渐渐失去了“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政治优势、军事优势。

等北方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先后崛起,更迫使中国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4,黄河泛滥。

黄河对周边弊大于利,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河套地区,因为黄河成为了塞外江南),有。

而且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泛滥。

一直到东汉王景治水,才给黄河流域带来近千年安稳日子。

可随着关中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泛滥愈加频繁,自宋朝三易回河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频繁的黄河泛滥,极影响了关中地区的运输问题,让关中地区难以翻身。

第四,内部因素。

逐渐丧失政治优势、军事优势、经济优势的关中地区开始面临严重的危机——缺粮。

关中地区表里山河,地势险要,环境封闭。

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关中地区辉煌得益于此,衰落也是因为如此。

关中地区缺粮后,就得从江南地区运粮,可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就使得关中运粮之道非常困难。

传统的陆路的崤函古道,消耗太大,承担不起,只能靠漕运,即把江南粮食经黄河,过洛阳、开封,送往关中(汉武帝时期,汉朝从长安城北开凿漕渠直通黄河,引渭水入渠,用以解决粮食运输问题,效果并不明显)。

问题在于,黄河泥多水少,通往关中的航道,逆流而上,险滩遍布。

而且黄河九曲,弯弯绕绕,根本就不是适航的河流。

《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景龙三年漕运现象:

“关中饥,米斗百钱。运山东、江、淮谷输京师,牛死。”

正是由于航运距离遥远再加上航运危险,漕运成本过高,加上中途耗费,以致“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言”。

这样一来,就逼得隋唐皇帝不停的往洛阳跑,可这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尔后,隋唐两朝皇帝不停的开凿运河,通漕运,希望解决关中缺粮的问题。

结果,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促进了开封、北京的崛起。

由此,整个唐朝都受困于关中缺粮的窘境,靠着断断续续的漕运得以续命百年。

可黄河下游泛滥之后,关中地区勉强能依靠的漕运也靠不住了。

于是,唐朝一亡,关中彻底走向没落,繁华不再。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就曾描述道:“关中饥馑,十室九空,流移之民,道路相望。”

宋朝以后,关中地区,想重回汉唐巅峰,已经近乎不可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关中能否恢复汉唐荣光,需要两千多万秦川子弟同舟共济,发愤图强,更需要一个天赐良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关中,沃土,史记,唐朝,秦川,潼关,函谷关,散关,何自,注释,观点评论,关中,关中地区,潼关,函谷关,黄河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关中,沃土,史记,唐朝,秦川,潼关,函谷关,散关,何自,注释,观点评论,关中,关中地区,潼关,函谷关,黄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关中,沃土,史记,唐朝,秦川,潼关,函谷关,散关,何自,注释,观点评论,关中,关中地区,潼关,函谷关,黄河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