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声明,此文章为原创,请大家支持原创。
女强人的官方解释是指才能出众,精明干练且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女性。女强人这个词语是现代人所创,古代可没有,那古人是怎么称呼那些女强人的呢?没错,就是巾帼不让须眉。当然了,古人也有用女中豪杰,女中人杰,巾帼英雄之类的褒义词语。可见古代的女强人确实不少。
明代的女强人有很多很多,比如说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明末著名女名将秦良玉等女强人都是大明的女中豪杰。大明还有很多很多声明不显的女强人,但因她们没有进入史册而被人们所不熟知。不管史册上有的还是史册上没有的,这些为各自朝代默默奉献出一切的女强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帝制社会中,这些女中人杰的出现更显难能可贵。封建帝制社会是男人们的天空,这个天空非黑即白,女豪杰们的出现为这遮云蔽日的天空增加了几道彩色的光芒。巾帼英雄的出现为本就精彩的历史天空又增加了更多的彩色炫彩,她们点亮了封建帝制社会中男人们不曾踏足过的星空。古代也好现代也罢,人类世界永远少不了女强人这道彩色的光。
小弟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在大明历史中起到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张太皇太后。张太皇太后这位女强人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如果没有她,那大明的历史会变的极为不同。
张太皇太后是河南永城人,她的具体姓名不祥,如果想探寻这个隐秘,那我们现代人只能等到人类科技发展到顶峰的那一天了,或许那时候我们人类就真的可以坐时光机回到过去继而去探寻那些被时间长河所掩埋的隐秘与真相。张太皇太后是朱元璋的孙媳妇,在洪武年间她是大明的燕王世子妃。张太皇太后是朱棣的儿媳妇,在永乐年间她是大明的太子妃。她是朱高炽的原配妻子,在洪熙年间她是大明的皇后。张太皇太后是朱瞻基的生母,在宣德年间她是大明的太后。张太皇太后是朱祁镇的祖母,在正统年间她是大明的太皇太后。如果算上朱允炆时代,那这位大明女豪杰总共经历了6个朝代。算上朱允炆,大明总共16位皇帝,这位女强人几乎亲眼见证了大明将近一半的历史,也经历了6个朝代的起起伏伏。论见识,论阅历,论大场面,张太皇太后绝对能排进大明史的前十甚至能排进前五。这位女强人很不简单,如果你想研究明史,那这位女强人是你必须要研究的课程之一。如果你选择忽略这位女强人,那将是莫大的遗憾,你所研究的明史也将是不完整的。
张太皇太后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嫁入朱家的大门,此时她是燕王世子妃。她的贤良淑德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可。但此时的她并未展现出过多的政治才华,她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象征着皇家的形象。
嫁入朱家的大门没多久,朱元璋就驾崩了。朱允炆刚接掌大明帝国就开始对自己的亲叔叔们下手,为了活命,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张太皇太后没得选择,自己老公公选择造反,做为儿媳妇的她自然也要被打上反贼的烙印,她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与大明朝廷走上了对立面。在这件事上,张太皇太后很可悲,一切都是身不由己 。在老公公、小叔子们在外征战的时候,张太皇太后则和自己的丈夫朱高炽一起守护着他们这个家族的最后堡垒,这就是北京。在于谦之前,明朝也有过一次北京保卫战,只不过人们习惯性的选择遗忘,因为这场北京保卫战所站的角度在当时的人们眼中看来,这不是一场属于正义的保卫战。大明史上最强“卧底”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进逼北京,孤零零的北京看似脆弱的不堪一击。但朱高炽创造了奇迹,他以万人的军队挡住了来势汹汹的50万大军。这场北京保卫战是整个靖难之役的转折点,如果丢了北京,那历史将被彻底改写,一切都会变的不一样。
朱高炽
在封建帝制社会中,人们总爱标榜男性的伟大,也总爱凸显男性的丰功伟绩。在光辉的史册上,我们总是找不到那些女人们的故事。朱高炽既是男性又是大明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伟大与丰功伟绩自然要被史官们大书而特书,只有这样才可以神话他。历史真的很不公平,因为在这次的北京保卫战中,人们再次习惯性的选择遗忘,这次遗忘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太皇太后。官方书籍没有记载她的功绩,但这不代表她的功劳低于任何人,甚至张太皇太后的作用是关键性与决定性的。
民间很多书籍记载,张太皇太后为了能守住北京而散尽了自己的家财,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将士们出死力守住北京,张太皇太后的做法极大鼓舞了士气。不光在金钱上,张太皇太后还在语言上激励着所有人,张太皇太后的许多行为为北京城的人注入了强力的强心剂。张太皇太后还带领着一大群女性为将士们搞后勤,甚至张太皇太后还带领着柔弱的女性们修城墙,治伤员,做衣服等。可以说在北京保卫战中,张太皇太后的功劳不逊于朱高炽,如果没有张太皇太后的鼎力支持,朱高炽也不可能毫无后顾之忧的守城。如果说朱高炽是改变历史的那位巨人,那张太皇太后就是推动历史的那双手。历史欠张太皇太后一个公道。
惨烈的靖难之役结束了,朱棣一族得了天下,张太皇太后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的太子妃。但一切远未结束。朱高炽不受朱棣待见是公开的事情,这使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是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被人取而代之。在朱高炽心态最爆炸,人生最难熬的时期,张太皇太后不断舔舐着朱高炽的伤口,不断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正因为有张太皇太后的存在,朱高炽才能挺过来继而拨开云雾见月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发生,只有相濡以沫的安静陪伴。张太皇太后把即将偏离轨道的历史又给一把拉回到了正轨上。
朱高炽登基了,他终于君临天下了,但张太皇太后反而越来越低调了,这才是母仪天下的皇后风范。张家有好几位人杰,朱高炽想重用他们为官,但都被张太皇太后劝止了,因为张太皇太后不想给天下形成一种张家是权势熏天的外戚形象,张太皇太后对自己娘家人是约束极严。因为张太皇太后的以身作则,历朝历代被人所诟病的外戚在洪熙年间是老老实实的。为了能让朱高炽当一个好皇帝,张太皇太后一直在不断提醒着朱高炽,朱高炽也因自己妻子的规劝而避免了许多错误决定。明初三大皇后,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朱高炽的张皇后都是历史级别的。
朱高炽突然驾崩而自己儿子朱瞻基却远在南京监国,怎么让自己儿子顺利登基成为了张太皇太后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此时,张太皇太后再次展现了她过人的政治才华。她任命自己的小儿子朱瞻墡监国北京来稳定局势,母子俩在北京暗中控制住了一切,母子俩秀翻天的操作最后让朱瞻基顺利登基。如果没有张太皇太后临危不乱的调配,大明可能就没有宣德一朝了。张太皇太后又一次保证了历史不偏离轨道。在宣德朝,张太皇太后唯一的槽点就是支持了朱瞻基废后,她的支持更多的原因是她太溺爱自己的儿子。张太皇太后也很心疼被废的胡皇后,在胡皇后被废后,张太皇太后尽可能的对胡皇后好,尽可能的呵护她。关于废后这一点,我们就别吐槽张太皇太后了。
朱瞻基
朱瞻基死后,张太皇太后一度有立朱瞻墡当皇帝的想法,但她最后还是让朱祁镇顺利登基了。为了避免大明因年仅9岁的朱祁镇而产生政治动荡,张太皇太后真是煞费了苦心。当时大明群臣要求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被张太皇太后拒绝了,张太皇太后给出的理由是“太祖皇帝曾立下祖制,后宫不得干政。你们让我垂帘听政,这不符合祖宗家法”。大明朝臣退而求其次,杨士奇代表内阁请求张太皇太后的杰出弟弟张升加入辅政团队。这不是讨好张太皇太后而是群臣为了大明整体利益考虑,张升是真的有能力而且能力超绝。但最后还是被张太皇太后给拒绝了。张升的盖世才华就因为自己外戚的身份而被掩埋了,这实在可惜,太可惜了。从很多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太皇太后有多尊重大明祖制。看看张太皇太后,再看看老慈禧。哎。啥也不说了,老慈禧真是弱爆了,与张太皇太后等女强人相比,老慈禧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小弟估计老慈禧连她们的脚后跟都比不上。
为了维护朱祁镇的统治,也为了朱氏至高无上的皇权不旁落于他人,张太皇太后开始采用内阁与宦官互相配合的方式,这算是一种互相牵制与互相监督,实际的最大受益人还是皇家。张太皇太后虽不垂帘听政,但作为皇家辈分最高的人,她一直掌握着大方向与最后的决策权。在这种特殊的局面下,张太皇太后把大明过往的中枢运转方式转变为宫廷化,大权独揽的还是皇室。只有大权独揽,张太皇太后才能平稳度过这特殊岁月继而在朱祁镇成年后把权利平稳的交接给他。如果张太皇太后不这么做,那整个皇室都将成为傀儡。真是应了那句话,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太按常理出牌,反而不适用于特殊局面与特殊局势。人有时就要敢于去打破常规,关键就是看你有没有这个魄力。张太皇太后有这个魄力,她也做到了,最难能可贵的是全天下的人都支持她这一介女流,一介女流能在男人的世界里取得如此成就,这在封建帝制社会中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少一点则不足,多一点则让人不满。张太皇太后对政治局势与人性的把握真是恰到好处。在历史中能做到如张太皇太后这般地步的男性肯定是有,但绝对不多,可谓是少之又少。这已经是小弟对张太皇太后的最高评价了。
在朱祁镇即位之初,蹇义和夏原吉都已经去世了。出于大局考虑张太皇太后形成了三杨主政的政治格局。嚣张的不可一世的王振在
朱祁镇
张太皇太后活着时期根本不敢造次,虽然王振背地里该做的事情一样没少做,但至少王振不敢拿到明面上去做,由此可见王振也是极为畏惧张太皇太后的。
正统七年十二月也就是1442年,张太皇太后逝世,张太皇太后最后与朱高炽合葬于献陵,附祭于太庙。可以说这是大明的最高礼遇了。
张太皇太后对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位女强人凭一己之力多次把即将偏离轨道的历史给强行拉回到正轨上。
让我们向张太皇太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