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圣元年(695年),是武则天最辉煌的一年。
虽然老情人薛怀义因为吃醋一把火烧了明堂,但武皇马上又建造了一个更加雄伟的新明堂,取名通天宫。通天宫之巅的金凤高达二丈,比原来那只整整高出一丈。
正当女皇沉醉在自己的丰功伟绩中时,一个凶兆打碎了武则天的美梦——
狂风吹折了明堂之巅那只刚刚矗立起来的金凤凰。
这的确是上天的警示,马上武则天就会意识到,一段她执政生涯中最黑暗的时光即将来临。让所有人都没料到的是,即将发生的故事,改写了三个国家的命运。
营州叛乱——契丹揭竿而起
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唐帝国东北边陲爆发了一场契丹部族的叛乱。一开始,武则天并没有太在意,边陲骚乱时有发生,派人镇压住就好了。
但是,让武则天绝没料到的是,这场叛乱改写了唐朝、契丹和渤海国三个国家的命运。
起因是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都督赵文翙,凶恶残暴,本来契丹发生饥荒,应当赈济灾民,但他非但不体恤灾民,反而对契丹酋长呼来喝去,视如奴仆。
于是,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揭竿而起,开启了长达13个月的叛乱。
唐军对于契丹叛乱丝毫没有招架之力,原因有三:
其一,当时武周帝国没有拿得出手的将领,整个唐军一盘散沙;
其二,唐朝府兵制遭到破坏,“天下户口亡逃过半”,唐朝面临无兵可征的困局。为此,武则天还发布了一道诏令,让天下各州的囚犯和奴仆应征。
其三,武则天用人不善,每次大军出征都要用武姓人做统帅,而他们丝毫没有军事才干,各个当起了缩头乌龟。
不过这场战役,还是以唐军胜利为结束。导致契丹失败的原因是首领孙万荣的两个手下被俘泄了密。最终孙万荣被家奴砍下了脑袋,反叛宣布结束,这就是著名的“营州之乱”。
虽然叛乱结束了,但是这场叛乱带来的后续影响,却非常深远。
一场叛乱改写3个国家的命运
1、渤海国趁机立国而起
营州之乱爆发于东夷都护府统辖范围内,其中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趁乱叛逃。圣历元年(698年),大祚荣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称“震国王”,建立渤海政权。
从武周公元698年到后唐公元926年,渤海国一直是唐朝五代十国边境的一大隐患,只有在玄宗一朝,渤海国短暂的依附唐朝,安史之乱后又开始成为唐朝劲敌。
2、契丹国与渤海国的世仇
虽然渤海国能够立国,是因为契丹的“功劳”,但是渤海国败亡,同样是因为契丹。
根据《辽史·太祖本纪》记载,当时契丹王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所谓两事,一事已毕,唯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
926年,耶律阿保机率军破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立国200余年的渤海国覆灭。
至于契丹与渤海国的世仇到底是什么,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有人猜测是因为契丹怨恨渤海在关键出卖契丹。不过,单看两个国家微妙的关系,这种你死我活的结果也是必然。
3、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
为了平定营州之乱,武则天受突厥要挟,被迫割地求援,促进了后突厥的兴盛。后突厥趁机在渤海国设置吐屯设,与契丹、奚、渤海国四者不断与唐朝发生著名战役数十场。
到了唐玄宗时期,为了遏制契丹和渤海国的发展,他不得不任用懂得多种边境语言,又很有震慑力的安禄山,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结语
唐朝的安史之乱,虽然归因于后期的腐败,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整个系统崩塌的瞬间,每一粒尘埃都可能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场营州之乱又何尝不是改写命运的那粒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