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去世以后,文成公主还在吐蕃孤独地生活了30年的时光,后来因为患天花病去世。如果不是遇到天花,文成公主可能还会生活更长的时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人年迈的时候,肯定是希望回到自己故乡的。而且唐朝也有和亲公主回来的情况。比如唐宪宗的女儿太和公主远嫁回鹘,20年后就回到了唐朝。那么,在吐蕃孤独生活了30年的文成公主,为什么没有申请回到唐朝呢?
(文成公主)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来看一段传说故事。
故事讲的是当年文成公主离开长安前往吐蕃的过程中,非常思念自己的父母。当然了,他思念的父母,肯定不是唐太宗夫妇,因为他其实只是一个宗室女,而且他的父母究竟是谁,历史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说她是李渊堂侄李道宗的女儿,也是一种猜测。而文成公主一出去就思念自己的父母,由此也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对远嫁吐蕃有多么不情愿。
话说文成公主思念父母,于是就拿出那面临别时父母送给她的宝镜。因为她离开的时候,父母曾对她说,如果想父母,就拿出这面宝镜看,然后就能在宝镜中看到父母了。从这个细节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文成公主有多么不舍,而他的父母对她经过怎样的劝说。不过,等到文成公主拿出宝镜看的时候,她从宝镜中看到的并不是父母,而是自己憔悴的容颜。于是文成公主非常生气,把宝镜扔在地上摔碎了。这宝镜一扔在地上,立刻就化作了一座山,也就是日月山。这座日月山阻隔在通往东方的道路上,河水流到那里后,又倒了回来。
这个传说故事其实想告诉我们的是,连河水都会返回来,文成公主怎么可能再回到唐朝呢?
这说明,嫁出去和亲的公主,虽然也有像太和公主那样回来的,但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公主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且太和公主之所以能够回来,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她是皇帝唐宪宗的女儿,皇帝为她开了小灶。像文成公主这种只是宗室女,连父母在历史上都没有明确记载的人,回来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松赞干布)
当然了,除了不容易回来以外,文成公主没有申请回来,可能也是她自己不愿意再回来了。
有人可能不理解,文成公主嫁出去的时候,万般不舍,为什么又说她不愿意回来呢?
这与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有莫大的关系。文成公主虽然是一个宗室女,但是她在吐蕃是受到了高度尊敬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极为宠爱。
文成公主到吐蕃去以后,松赞干布专门修了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给她居住,而且无论在封号,还是待遇上,给予她的都是极高的。
松赞干布作为吐蕃首领,他对能够娶到文成公主是非常高兴的。最初他向唐朝求亲,可是被唐朝给拒绝了。这使得他很不高兴,认为是吐谷浑王在中间捣鬼,于是出兵进攻吐谷浑,同时还进攻党项、白兰羌等地。后来唐朝出兵打败了他,他知道了唐朝的厉害,因此再次向唐朝求亲。由此可见,他对唐朝有多么的仰慕,对娶唐朝公主,心情有多么的急迫。
所以一旦娶到了,他自然是百般宠爱的。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其次,文成公主在吐蕃有很大的话语权。
松赞干布在世的时候,他在很多事情上,都会听从文成公主的要求。根据历史记载,文成公主不喜欢把脸涂得花里花哨的风俗,因此松赞干布也就在全国取消了这种风俗。文成公主不喜欢穿吐蕃的服饰,因此松赞干布也就脱下了毡裘,改穿唐朝人穿的丝绸等等。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在吐蕃依然具有很大的话语权,毕竟她是来自唐朝的公主,又是松赞干布最宠爱的妻子,因此后世都听她的话。
有这样的地位,文成公主当然不愿意失去了。
第三,整个吐蕃人把文成公主当神一样看待。
别的不说,我们只需要看看那时候,吐蕃各地给文成公主修了多少神像,建了多少神庙就明白了。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一切物品,都成了神物,后来都被供奉了起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受到的尊敬有多大。
第四,文成公主把吐蕃改造成了第二个故乡。
说这里是第二个故乡,不仅仅是说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的时间很长,更重要的是,文成公主对这里进行了汉化。她当时建议松赞干布派人到长安学习唐朝的诗书礼仪,回到吐蕃后移风易俗。松赞干布按照她说的做,对改造吐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人陈陶在他的诗歌《陇西行》,专门写了一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句话正可以说明,文成公主对吐蕃改造的成功。
正因为有这些原因,文成公主最终就不愿意回到唐朝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