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朱熹评价他"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王安石亦称他"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自古至今,仍是为政者行为的标杆。
命运给了他一副烂牌,他却打出了最好的结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他为官一生中最好的注脚。
范仲淹生于徐州,父亲范墉曾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病逝,母亲谢氏无依无靠,度日艰难,只好带着范仲淹改嫁朱文翰,小范仲淹跟随继父的姓氏,改名朱说。
朱文翰在湖南的安乡县、长山县等地宦游,范仲淹跟着辗转于各地。几个继兄并不喜欢范仲淹,经常变着法子欺负他。好在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他对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每天只煮一碗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分次食用。二十六岁时,范仲淹顶着"朱说"的名字考中了进士。有了俸禄之后,范仲淹便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
范仲淹为官,可谓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崇尚品德,勤勉督学,议论时事。他得到当时的宰相晏殊的赏识,屡屡推举他任职。无论是泰州治理洪水,还是在江淮治理蝗灾,范仲淹事事亲力亲为的同时,还敢批评皇帝,秉公直言。在屡次贬谪与起复之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永怀忧国忧民之心。
范仲淹之所以被誉为完人,与他对母亲的孝敬也有很大关系。相传,范仲淹在苏州做刺史时,他母亲去世了,托梦给他说:"我现在鬼道之中受苦,速替我到西园寺请法师们来诵《金刚经》。"观音菩萨感念范仲淹的德行,亲自为其母诵经超度。
在教育方面,范仲淹也很有建树:长子范纯祐历任监主簿、司竹监;次子范纯仁,官至北宋宰相;三子范纯礼,担任过礼部侍郎;四子范纯粹,成为了户部侍郎。一门父子五人皆名传后世,不得不令人咋舌。在社会教育方面,范仲淹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提出"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着力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完善教育系统、加强学堂管理,各地亦奉诏建学,地方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谓"盛美之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范仲淹一生,千百年来也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所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