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安石,我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变法,王安石身上有很多标签,大书法家,大诗人,大改革家,士大夫,我国能人都有一个毛病,喜欢抗责任。王安石胸怀大志,认为天下兴亡离不开自己的行为。事实上,王安石的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和这一点有很大的关系——性格。
王安石在生活上是个十分固执的人,和他名字里的石一样,很难改变。最早以前,王安石并非朝官,只是一普通的地方官员,按照大宋的规矩,地方官员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机会向朝廷举荐自己,好前往京城做官。其他人都不肯放过这等良机,唯独王安石,不但主动放弃举荐自己,就是宰相文彦博以及后来的欧阳修亲自推荐,也被王安石拒绝了。王安石认为京城里的官很难知晓百姓心中所想,任职地方官员,可以办实事。
按照道理而说,这种固执是好的固执,况且王安石又很有头脑,怎么就和改革失败挂钩了呢?随着做官经验的积累,王安石发现朝官拥有更大的权利,和皇帝见面的次数也很多,所以最后成为一名朝官。起先上司给王安石安排的任务很简单,抄抄文字,为皇帝的起居修史,王安石不愿意,以至于皇帝派人任命时死活找不到王安石,后者借口上厕所在里面呆了好大时辰,总而言之就是不肯接受。
做了大官以后的王安石明显对大宋的官场很不适应,他这个人我行我素,不喜欢搞人际关系,同僚们有谁搞小动作,王安石就喜欢直接说出来,久而久之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这个问题王安石本人也知道,偏偏不愿意改,结党谋私不是他来京城的目的,在王安石的想法中,只要坚持自己认可的就够了。但我们都知道,在一个集团中被人排斥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慢慢地,王安石得罪的人越来越多。各位想想,一个平常喜欢揭露别人灰色收入,弹劾同僚政治污点的人如何受到欢迎?所以王安石提出变法,纵然想法很好,即使再有道理,依然有很多人反对。
王安石不懂圆滑处世的道理,这是他变法失败的一大原因。换方向思考一下,他的这种固执或许也是腐朽朝廷中的一股清流,但言行磊落,不问前程,能一直保持这种生活方式,王安石已经很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