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薛仁贵是一位真实存在于历史上的初唐名将,他勇冠三军、武艺超群,为大唐第一猛将。
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兵失利。初入战场的小将薛仁贵在驻跸山一战中,单枪匹马,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战斗,被李世民赞为“万里江山一点红”。
公元662年,回纥铁勒九姓突厥造反,10万回纥铁骑兵逼天山。时任先锋的薛仁贵跃马上前,隔了百余步远,三箭射杀三名敌军将领,敌军惊骇,薛仁贵趁机率3000先锋军掩杀,迫降敌众。军中有歌誉之:“将军三箭顶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公元668年,太尉李勣征伐高句丽,副帅高侃、庞同善被围困。55岁的薛仁贵再为先锋,率3000大唐虎贲奔袭,15万高句丽大军竟被杀得溃败百里,死伤泰半。唐高宗李治亲自下手诏之,八百里加急送往辽东军营。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从无败绩的大唐猛将,却在接下来的抗击吐蕃进犯的战役中,10万大唐虎贲竟然全军覆没,成了薛仁贵征战生涯的“滑铁卢”。
唐高宗李治失望至极,一怒之下,将他削职为民!
那么,这场战争失利到底是不是薛仁贵的过错呢?初唐盛世为何到此就画上了句号呢?
01宫中奏对,薛仁贵初次挂帅
公元670年4月,李治召远在高句丽的薛仁贵入京,与其密议如何征讨吐蕃。
接到八百里急信,薛仁贵星夜兼程,火速赶往长安。
看着面前星鬓斑斑、风尘仆仆的老将,李治亲自扶起薛仁贵,挽着他的手走入甘露宫。昔日,薛仁贵曾在九成宫救驾,对李治父子皆有救命之恩,他获此恩宠,也不为过。
李治想听一听薛仁贵对吐蕃有什么对策,并借此选帅。
从未做过主帅的薛仁贵有些忐忑,作为寒门子弟,且无勋贵荫庇,薛仁贵很担心自己控制不了局面。
李治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笑道:“爱卿,有朕为你做主,复惧何事?”
有皇帝做他的后台,薛仁贵还担心什么呢?
于是,在李治面前,他侃侃而谈,把自己的对敌方略详述了一遍。这些都是薛仁贵在来的路上反复推敲的,可以说十分缜密,又比较稳妥,是老成谋国之举。
吐蕃此次主持进犯大唐的是其大相钦陵,前吐蕃大相禄东赞的儿子。
在吐蕃,宰相又称为“论”,故而,世人习惯上称他为“论钦陵”。
论钦陵此次率20万吐蕃雄兵从吐谷浑出兵,占领了西域十八州,包括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严重影响了大唐和西域各国的经济往来。若大唐坐视不管,西域的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最后都会被吐蕃蚕食了。
钦陵此人颇有其父禄东赞的遗风,为人豪爽、大度、擅专权。如今的吐蕃之王——松赞干布的孙子就像李治刚登基时一般无二,成了权臣钦陵的傀儡,有名无实。
对于钦陵本人,薛仁贵对其不多,但考虑到当前大唐面临的局势,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切断吐蕃大军的补给线,把钦陵和20万吐蕃军困死在西域十八州。
按照薛仁贵的设想:
他计划带5万大唐精锐,单线突进至乌海(今豆错湖)、河口一带,打掉吐蕃大军的前进基地,卡死在此,修筑坚城,阻止钦陵的大军回撤。
这样一来,不出数月,没了粮草补给的吐蕃便会军心大动。
此时大唐再派一、二能说会道的使者去吐蕃,说服吐蕃王和论钦陵反目,帮他夺回吐蕃王权。论钦陵和他的20万吐蕃大军必将分崩离析,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彼时,大唐再乘胜出击,可一战定西域20年的和平。
李治对薛仁贵能看得如此深远感到很欣慰,不过,他内心还是有一些自私的想法。
自吐蕃吞并吐谷浑部落后,他的姑姑弘化公主一直哭闹着要回李治帮她丈夫复国,助吐谷浑可汗夺回王位。
所以,李治指示薛仁贵此行以“助吐谷浑复国、击溃吐蕃大军”为目标,率10万大军前去西域。在这10万大军中,吐谷浑可汗的上万兵马也将任薛仁贵调遣。
薛仁贵听说战略目标和自己设想的不一样,还想分辨一二,但看着李治殷殷期待的眼神,又咽了回去。
皇帝自己如此信任,作为一介寒门竟能挂帅西征,薛仁贵唯有肝脑涂地报之。
02西征途中,勋贵二代不服主帅
数日后,薛仁贵带着长子薛讷、数十家将与副帅郭待封会与城外点校场。
其时,薛讷(演义人物薛丁山的原型)年方二十,勇武超群,不让其父薛仁贵当年之勇。不过,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薛讷不仅看起来木讷呆板,而且惜字如金,完全不如小说人物中那般风流倜傥。
李治这次为薛仁贵选了两个副帅,一个是勋贵之后郭待封,一个是突厥王之子阿史那道真。
这里要重点介绍一下郭待封,因为,他将把十万大唐虎贲推入深渊。
郭待封和薛仁贵曾在高句丽的灭国之战中有过交集,不过,当时薛仁贵是北路军的先锋,而郭待封则是南路军的副帅,功劳不小。
郭待封的父亲郭敬出身瓦岗军,曾任凉州刺史、封阳翟公。
郭敬生前和李勣情如兄弟,后来,征伐高句丽时李勣带上了郭待封,跟着捞了不少功劳。但是,郭待封本人却好大喜功,常常在部众面前吹嘘自己的功劳。
郭敬不仅和李勣是好兄弟,和安西都护裴行俭也有很深的交情。此次,郭待封能担任西征副帅,就有裴行俭的功劳。
李勣、裴行俭都是大唐不世出的名将,出外可以为将为帅,入阁可以为相为公。这两人看好的人才,李治当然也信任有加,就顺水推舟给了郭待封一次表现的机会。
郭待封本非武将,但出身将门,兵法韬略是从小就读的,颇有几分气象。不过,他毕竟没经历过真正的大战,也没亲率大唐虎贲在战场上厮杀,纸上谈兵居多。
但是,架不住人家是勋贵之后,又得大唐两位名将的青睐,也就是俗话说的“后台硬”。
有如此后台,郭待封就有点看不起从军几十年一直做先锋的薛仁贵,认为他是个只懂厮杀的武夫,而且,薛仁贵身为寒门之后能当上元帅,纯粹是李治在回报他的救驾之功。
来到校场后,薛仁贵开始登台点将,除副帅阿史那道真、吐谷浑可汗等另有安排未来外,这次出征的主要将领均已到齐。
正当薛仁贵在点将台上召集众人训话的时候,站在一旁的郭待封却突然先开口:“薛将军,兵贵从速,如今又是五月天,就免了这套繁文缛节吧。本将以为,应该火速出兵,不要再耽搁时间了。”
薛仁贵身为主帅,他未说话,副帅却先开了口,还张嘴闭嘴都是“军情如火”。
本着和睦团结的原则,薛仁贵以忍为上,带领众将简单宣誓后就准备出发。
在城郊外的十里长亭,天子李治亲自前来为薛仁贵送行,祝贺他旗开得胜。而长安的大唐子民听说猛将薛仁贵西征,也箪食浆壶,纷纷前来送行。
身负如此重托的薛仁贵热泪盈眶,拜别天子,率领大军,一路滚滚向西而行。
此时的薛讷只是一员偏将,为了公平起见,也为了砥砺儿子奋勇杀敌,薛仁贵把他编入大军的先锋部队。
在这里,要说一下大唐的兵源。
唐朝采用的是“府兵制”,即在大唐四境设置600多个兵府,平时驻扎地方和边疆,归于大唐中枢的十六卫将军管辖。这些士兵是轮流入役,一年轮3-5番,遇到战争就相应延长。
薛仁贵是右位大将军,从三品,本部25000精锐。除去在高句丽驻扎的15000人马外,他这次率领的本部人马只有10000人。
郭待封是左将军,秩四品,本部20000人马。
阿史那道真是左屯卫将军,秩四品,本部20000人马。
加上李治补充进来的50000人马,包括战卒、辎重兵、吐谷浑兵等,合计10万人马。所以说,实际上能上战场打仗的只有50000人马,其中最精锐的则是薛仁贵的10000人马。
在途中,薛仁贵经常主动找郭待封商量军情,策划对战方略,却经常遭到郭待封的驳斥。
不过,薛仁贵并不生气,他知道郭待封身上有浓厚的文人习性,便宽容以待。不料,这却让郭待封认为他软弱可欺,进而爆发出更激烈的冲突。
03大非川论战,郭待封百般阻挠
数日后,大非川兵营里旌旗飘扬、兵潮如海。
由于李治改变了这次出征的战略方针,原本打算直入敌人腹地的薛仁贵不得不调整战术。这一次,众将齐聚,阿史那道真也从漠北赶到大非川与薛仁贵汇合。众将齐聚一堂,开始商议战略战术。
刚见面,郭待封就率先上前抱住阿史那道真,相互问好。
原来,阿史那道真的父亲和郭待封的父亲曾在凉州、突厥共事多年,这种友谊也延续到了下一代。薛仁贵不以为忤,任两人互道别情,这才把诸将喊入大帐,商量军事。
照例,薛仁贵先询问各将领的意见。
郭待封有意巴结吐谷浑可汗和弘化公主,提出他的建议:
第一,联络被吐蕃打败的吐谷浑旧部,互为依仗;
第二,支持吐谷浑可汗复国,削弱吐蕃的声势;
第三,在大非川站稳脚跟后,徐徐向前推进,逼迫钦陵的20万大军从西域返回,与大唐正面接战;
最后一步,打败吐蕃大军,与其议和。
郭待封的建议明显很保守,且符合李治给薛仁贵的指示。如果是一般平庸的将领,估计挑不出这里面的毛病。不过,薛仁贵却一眼看出这不过是文人习性,图稳求安,非武将所为。
须知,兵战凶险,且瞬息万变,哪个敌人会等你一切准备就绪才出手的?
试问,“吐谷浑复国”如何能削弱吐蕃实力?如何能阻止钦陵的20万大军不提前来战?如何能能确保在大非川站稳脚跟后钦陵的大军才会前来?
郭待封身上有很浓重的文人气息,华而不实,喜纸上谈兵。在征伐高句丽时,其部曾被敌军包围,他写信求救用的居然是一首离合诗,收到信的人猜了几天才明白,差点贻误战机。李治要拿下他,后来看在李勣、裴行俭的面子上才不了了之。
不过,薛仁贵却不能不给郭待封面子!
老上司李勣的面子要给,这种勋贵子弟背后勾连的世家的面子要给,主管粮草补给的尚书裴行俭的面子更要给!
在询遍众人后,薛仁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第一,以大非川为据点,火速进军乌海,占领吐蕃的前进基地河口,佯攻吐蕃腹地。
第二,支持吐谷浑可汗联络旧部复国。
第三,乌海一面临水傍山,在此埋伏返回的钦陵大军。
第四,打败钦陵大军,与吐谷浑进攻吐蕃腹地,逼其求和。
相比较而言,薛仁贵的方略更有进攻性和血性,也符合“侵略如火”的战争特性。
就在薛仁贵准备安排众将按此方略立即实施的时候,郭待封却提出异议。
“薛将军,本将以为不妥!”郭待封在硕大的沙盘上指指点点,傲慢地说:“吐谷浑乃大唐之藩篱,薛将军应遵从陛下方略,火速助其复国。且,大非川距离乌海之间多沼泽,瘴气四溢,通行不易,应徐徐推进为要,安能冒险以大军试之?”
一路上,薛仁贵受够了这个经常掉文、和他作对的书呆子,可还不得不向他耐心解释。
在费了半天口舌后,郭待封仍不同意薛仁贵的战术部署,被他气得火冒三丈的薛仁贵不得不取出帅令,以“军令如山”为由,强迫他听从命令。
按律,若有部将不服帅令,薛仁贵可执令杀之!
但是,考虑到郭待封背后的势力,以及他与另一位副帅阿史那道真的关系,薛仁贵也只能做到这种地步。否则,大军未动却先斩大将,于师不利。
04薛讷首功,乌海唾手而得
压下郭待封的不满后,薛仁贵开始调兵遣将。
薛讷率3000精锐先行,他则亲率本部7000精锐、20000新补充的府兵、吐谷浑兵紧随出发。在出发前,薛仁贵仍担心郭待封违令不从,找到他和阿史那道真,再次强调:
“两位将军,兵贵从速,本帅一旦占领乌海,钦陵大军必然回援。请两位将军火速赶往驰援,以乌海为据点,阻击吐蕃之敌,万万不可贻误战机!否则,军法处置!”
阿史那道真在感情上虽然倾向郭待封,却也知道好歹,拉着郭待封承诺必会遵令。
且说薛讷率兵先行,日夜向西南方向疾驰。
大非川和乌海之间的地形地貌果然十分恶劣,不仅沼泽遍布,且有的地方弥漫着瘴气。如果没有当地向导的指引,很容易误入迷途,甚至丢掉性命。
好在,薛讷虽然看起来很木讷,但在行军打仗方面深得其父真传。
他命斥候四散警戒,把行军途中发现的牧民全抓起来,一面向吐谷浑的旧部征询意见,两相对照之下,被他迅速找出一条直通乌海的安全道路。
从大非川到乌海,按照正常行军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可在薛讷的率领下,只有了10天时间就到了。
来到乌海外围,驻扎在这里的上万吐蕃兵还浑然不知。
不过,薛讷并没有打草惊蛇,也没有趁机出击。他的目标虽然是占领乌海,扼守这个吐蕃的必经要道,可他却想做到悄无声息,不泄露风声给吐蕃人。
于是,他越过乌海以南,悄悄埋伏下来,掐断了吐蕃人的前进基地河口和乌海的联络。
在接到薛讷已抵达目标地的消息后,薛仁贵十分欣慰,把行动缓慢的吐谷浑兵、大唐府兵留在后面慢行,自己则率7000本部轻装简行、火速奔袭。
数日后,两军在乌海南北方向完成合围,立即发动进攻。
正在蓝天白云下悠闲放牧的吐蕃人哪里想到大唐虎贲会出现在此地,顿时,在森森的马蹄声中,无数当地人、吐蕃兵狼奔豕突,却成片地倒在如雨的箭矢之下。
钦陵在此驻扎有10000吐蕃兵,战力不俗。
但是,在薛仁贵父子身先士卒的冲击下,像是惊涛骇浪下的巨舟,被一层层强大的冲击拍得晕头转向、毫无反手之力!
10000大唐虎贲对战10000吐蕃雄兵,结局可想而知!
是役,吐蕃兵被全歼,而在这里放牧的上万当地人也没能走脱,都被唐军圈禁起来,以防他们向钦陵通风报信。
战后,薛仁贵论功,薛讷为首功,众将皆服。
在这场战役中,薛讷表现出了一员名将的亮丽风采!
从一开始,薛讷从吐蕃牧民和吐谷浑兵的口中问出行军路线并相互印证,说明他心思缜密,不轻信,不冒进;接着来到乌海外围,他没有出其不意发动进攻,说明他不焦躁、不抢功,有静气;再到正式出战时的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说明他爱兵如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如此小将,深得其父薛仁贵之风,安能不令人惊喜。
占领乌海后,薛讷接令前往河口一带,打探敌情。薛仁贵则命后来赶到的2万大军在乌海安营扎寨,加固当地的小城堡,使之成为埋伏钦陵大军的坚城。
随后,薛仁贵命人回去传信,命郭待封50000唐军前来,阿史那道真则率兵20000留守大非川。
如果这一目标实现,乌海和大非川就像一条无形的锁链,牢牢地套在20万吐蕃兵的脖子上。届时,只要薛仁贵的10万大军能坚持2个月,按照李治和他的约定,安西都护府的数万精锐将从钦陵的后方掩杀而来,以最大程度地消灭吐蕃的势力。
军令发出后,薛仁贵仍有些不放心郭待封,连续派出2批人督促他率兵前来会合。
05郭待封擅自出动,大唐兵败
半个月后,郭待封收到薛仁贵的军令,气得把令箭一摔,对阿史那道真等将说道:“这位薛元帅好大的威风,竟然命我们穿越瘴气之地去乌海!陛下命他助吐谷浑复国,他却专断独行去占领乌海,如此作为,岂是忠臣之举?”
其时,吐谷浑可汗的部下也在帐内,闻言跟着鼓噪。
阿史那道真比较清醒,劝郭待封服从军令。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惯例,薛仁贵的做法没有任何人能挑出毛病。
可郭待封听了他的话更生气,认为阿史那道真没有立场,坚决不出兵。
不过,郭待封也担心没法交代,便派了3000兵马向乌海方向试探路线,以防被钦陵的大军埋伏。
再说薛仁贵,在乌海安顿好一切后,再次率兵沿着薛讷的行军路线疾驰河口。
河口乃是吐蕃兵的前进基地,这里有吐蕃20万大军集结的粮草、牛羊。若能把这些物资烧毁,吐蕃的后勤就会中断,到时胜败立分。
等薛仁贵领兵赶到时,薛讷已经率3000唐军和当地守军厮杀。
河口是个小城,吐蕃军的大量粮草、牛羊就摊放在城外。由于唐军此次的目的是破坏,薛讷便没有等大军前来,独力开始了行动。
有了薛仁贵的加持,父子二人齐心协力,仅仅用了半天功夫就占领了河口,俘虏了上万再次驻扎的吐蕃兵,烧掉所有的粮草。
再战告捷,薛仁贵命大军押着吐蕃人、牛羊等战利品回返乌海。
河口已是吐蕃人的腹地,若是唐军在此驻扎,一旦钦陵回援,唐军必将陷入重重包围。
在薛仁贵回返乌海的路上,前二批派去督促郭待封的信使已陆续前来汇报。
原来,郭待封的3000兵马一路上走走停停,过了10多天还没走出一半的距离。信使心急如焚,却又奈何不了,只能前来复命。
当薛仁贵听说郭待封如此作为后,忍不住长叹:“这个读书汉,会坏了我的大事啊!”
须知,此时距离河口一战已过去7天,钦陵想必已经开始回援了!按照钦陵这种名将的作风,必然会率大军窥伺一侧,等待良机歼灭郭待封的这支军队。
这次征战河口,薛仁贵留了足足20天的时间,完全够郭待封赶到乌海并巩固防线的了。可惜,只因他的“二世祖”脾气,竟然贻误战机。
现在,薛仁贵最担心的就是郭待封见敌心喜、擅自出战!
想到这里,薛仁贵快马加鞭,率部赶到乌海。
乌海这里依旧是一片祥和,不见敌踪。看着眼前祥和的气氛,薛仁贵心底一沉:糟了,钦陵果然率大军围攻郭待封去了!
薛仁贵十分担心郭待封主动出击吐蕃大军,更担心这个读书汉没有防备地就赶来乌海。可惜,他所担心的已经变成现实!
郭待封的3000人马走了一半路程就不走了,主将都没有心思来乌海,他们更不想来高原之地遭罪了。所以,自信使走后,这波人马就几乎没有动弹过。
然后,他们在一个早晨醒来后发现,潮水一般的吐蕃大军竟然把他们包围了起来。
虽说这些唐兵阳奉阴违,但也是大唐的汉子,好不容易有几个不怕死的士兵突出重围去向郭待封报信,却恰巧遇到郭待封的5万大军!
要说郭待封也是奇怪,前番百般阻挠前往乌海,并派了一部兵马试探路线,十分谨慎。可是,这部探路的兵马还没回信,他又莽撞地率5万兵马前往乌海......这就是书读多了的读书汉,前瞻后顾、左右摇摆。
李治派这样的人来做副帅,安能不败?
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吐蕃20万大军就尾随而来,包围了郭待封的5万大军!唐军兵败,已成定局!
后记
当薛仁贵率3万大军火速赶到大非川的时候,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的兵马已被钦陵消灭得十不存一。
本来阿史那道真率2万本部防守大非川城,可郭待封被围,他出于友情不能见死不救,当即派出大军前来增援。不料,钦陵兵多将广,早就防着这一招。于是,刚出兵的阿史那道真也陷入了吐蕃的包围圈!
面对陷入吐蕃大军中的郭待封、阿史那道真,薛仁贵救不救呢?
望着身后的30000大军,薛仁贵狠狠地抹了一把泪,率兵绕道而去,前往大非川。
如果薛仁贵此时去救,毫无意外,他也将陷入20万吐蕃大军的重重包围。
若是前几年,一身是胆的薛仁贵必然前去营救,可是,今非昔比,他不能去救!
原因有二:
其一,大唐兵将不习惯高原地区气候,一旦作战时间过长,大部分兵将都会出现头晕眼花、浑身无力的“高原反应”。
其二,他身后看似是3万大军,其实能作战的只有本部1万人。其余2万人,不是新招募的府兵,就是吐谷浑兵,战斗力低下不说,甚至那些吐谷浑兵还可能哗变。
不过,尽管事不可为,作为主帅的薛仁贵还是派儿子薛讷率3000精锐入阵营救,以尽人事。
薛仁贵悄悄潜回了大非川城,幸好这里还没丢失。
数日后,坐在大帐中忐忑不安的薛仁贵听到有人传报三位将军回来了,忙出帐相迎。只见长子薛讷浑身血渍,一袭白袍也染成了血色,带着垂头丧气的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安全归来。
若非薛讷,郭待封二人也将战死敌营。
看着这个“百无一用”的书生,薛仁贵气得话都不想说,直接命人把他打入大牢,等待朝廷发落。若不是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读书汉,大唐虎贲何至惨败至斯?
得胜后的钦陵得势不饶人,又围攻大非川打了十几天。兵力严重不足的薛仁贵只能且战且走,放弃大非川。
至此,大唐平定吐蕃之战彻底完败,10万大唐虎贲战死9成,全军覆灭。
大唐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治当场就惊得昏了过去。
这是他的旧疾又复发了!
数十日后,一纸诏书从长安来到大非川,诏命:将主帅薛仁贵削职为民,流放象州;副帅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削职为民、永不叙用!
诏命的落款,则是大唐皇后武则天!
大非川之战,是初唐衰落的转折点,为初唐盛世画上了句号,大唐也正式进入武则天时代。
这一次失败,对李治的打击是巨大的,就和他的父皇李世民当年从高句丽铩羽而归一样,他的身体再次被恶疾缠身,不能正常理政。因此,大唐的皇权再次落入武则天的手中。
郭待封之罪,被军中监察官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李治。作为推荐人,裴行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只是,就连大唐猛将薛仁贵都落败而归,又有谁能力挽狂澜呢?
战败的阴霾,笼罩了整个大唐!
连载【武则天大帝】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