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明朝是华夏历史上两大统一的帝国,在创业初期的权力移交过程中,这两大帝国分别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和"靖难之役"这两大动乱,而且都是因为要争夺皇室内部权力而爆发的矛盾。有所不同的是,玄武门之变的发起者是李渊的二阿哥李世民,在李渊还是皇帝的时候就发动了政变,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给杀了,让李渊被迫摘下皇冠,自己成为了天子。而靖难之役的发起者朱棣是在自己皇阿玛朱元璋和大哥朱标都死后才发动了政变,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赶下了龙椅。那问题来了,为何李渊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就敢造反,而朱棣却要等朱元璋死了才会做出篡位的举动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家庭环境不一样
即使李渊和朱元璋都是公司的创始人,然而要论能力的话,朱元璋比李渊要强出十条街。在起义以前,李渊就是驻守太原的唐国公,何况李家自己就是冠龙贵族集团,何况他单干的时候,各地诸侯都没有什么势力可言。何况,不少战争都是他几个儿子参与的,在军中的影响力,他自己还不如李世民。然而朱元璋就不同了,朱元璋从一个要饭的当上天子,这份能力和气魄可以称得上是500年来不世而出的老大。何况朱元璋创业的时候,朱棣还没有成年,从小跟随老爹在军营中成长,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最崇拜老爹的。何况他的老爸又是这样一位大才,就算是10万个朱棣也不敢造他老爸的反。
实际上,朱棣不光不敢对他老爸有什么不臣之心,就算面对他的大哥朱标也是毕恭毕敬的。朱标心慈手软,对他这些弟弟们都是特别的呵护。因为朱标始终都伴随在朱元璋左右,所以在很多时候,朱棣得罪了朱元璋以后,都是朱标帮他顶雷,劝老爹不要生这么大的气。朱元璋创办了明朝以后,更是将一套豪华班底送给了太子朱标,蓝玉和常遇春等著名的巨星都对朱标忠心耿耿。倘若朱标敢作乱,一个朱标就能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二:造反有不同目的
即使我们在后世史书中可以看到,李世民造反是由于储君李建成逼迫后的结果。然而这件事过去这么长时间了,我们已经很难得知真相,何况从结局而言,是李建成在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才会成为李世民的刀下之鬼,可以看出,李世民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然而朱棣的确是在被逼无奈之后才选择造反的。之前说了,倘若朱标活着,大明的下一任天子绝对非朱标莫属了。但朱元璋在朱标死后就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了皇太孙,就是为了不想让他剩余的儿子们有非分之想,不想让大明内部发生动荡,问题就和这些熊孩子有关了。
只要在帝国创办初期,都会面对削藩这样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如果搞不好的话,就会引起非常大的动荡,甚至结局可能就是集团破产了。如同清朝初年的三藩之乱,最终是康熙帝耗费了很多资源才平定了这场叛乱,这还是外姓且结局好的,像西晋的八王之乱,直接把一个公司给搞垮了。于是,朱元璋成为天子后,三界还没有稳定下来,北方的蒙古俱乐部仍旧想着要重建自己的帝国,于是此时,这些手握重兵的诸侯依旧是保护天庭的屏障。
然而,随着三界慢慢稳定,就要考虑削藩这件事情了。特别是朱标圆寂打乱了朱元璋前面的权力布局,为了能让朱允炆坐稳龙椅,他只能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布局。其中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削藩,他明白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不是他的那些诸侯儿子们的对手。为了让朱允炆的地位得到巩固,明太祖就将诸侯的俸禄和权力都大幅度削减。明太祖想的是自己先做一回恶人把,提前把削藩的事情做好,这样朱允炆才能和诸侯之间相处得更加融洽。等朱允炆掌权后,再来一纸特赦就可以了,他们俩分别唱红脸和白脸,这样诸侯们的反应也不会过激。
然而朱允炆这个熊二货完全也明白不了他玛父到底在想什么,继位以后就将这些诸侯们往死里整。朱棣为了能够让一家老小能够活下去,居然都开始装疯卖傻了,然而建文帝依旧不放心,不把他除掉誓不罢休,最后逼得他没有退路后才选择起义。
朱棣起义的时候,建文帝觉得自己不会输,天庭内外也没有一个人觉得天宫会败。因为两边实力差距非常悬殊,朱棣单干的时候手下只有800个家丁而已,而天庭百万的人马都掌握在朱棣手中。即使后来朱棣拉宁王入伙,朵颜三卫又将自己的兵力提供给他,然而总兵力也不过只有8万人而已,依旧有着巨大的差距。朱棣打了三年也不过就是在幽州附近瞎转悠,压根都看不到金陵的影子。倘若朱棣这么打下去迟早是要失败的,然而建文帝总是乱出牌,葬送了无数次大好机会,最终朱棣的大军兵临江宁城下,将龙椅夺走了。